<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28日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一天。早就想和在北京的同学聚聚了,但是好几次都是同学们上有老下有小,都在各自忙,没有聚成。今天终于和谢拥军和夫人陈晋华,陈如兰和丈夫王建国一起相约到北京颐和园游览,通过游览美丽的颐和园,我们一起度过开心的一天,现做一个美篇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29]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在一起聊天很开心了</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东宫门内,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名勤政殿,清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改名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住颐和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 仁寿殿坐西向东,建于汉白玉高石基上,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周围有廊,两侧有南北配殿。仁寿殿为卷棚歇山顶,上覆灰瓦,脊上有吻兽。檐下匾额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仁寿殿”三字,内檐匾额为“海涵春育”“大圆宝镜”。</p> <p class="ql-block">在颐和园仁寿殿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王建国与陈如兰夫妇在仁寿殿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谢拥军与陈晋华夫妇在仁寿殿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大戏楼在颐和园德和园内。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德和园大戏楼建于大型院落“德和园”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楼。它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天花板中心有天井与上层戏台串通,中层戏台设有绞车,可巧设机关布景,上天入地,变化无穷。 大戏楼面对颐乐殿,翘角重檐三层,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三层舞台之间均有天井通连,可表现升仙、下凡、入地诸情节。底层舞台地下室有水井、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南部毗连的两层扮戏楼是规模巨大的后台。清末,京剧艺术勃兴,著名演员如谭鑫培、杨小楼等曾在此为慈禧演戏。</p> <p class="ql-block">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p><p class="ql-block"> 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大。万寿山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万寿山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9年在万寿山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28日万寿山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谢拥军与陈晋华夫妇在仁寿殿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王建国与陈如兰夫妇在万寿山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石舫,取自海晏河清之意,北京颐和园石舫,又名清晏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在园林中建石舫不仅是为证明水是活的、可坐舟,为的正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王建国与陈如兰夫妇在石舫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谢拥军与陈晋华夫妇在石舫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石舫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谢拥军与陈晋华夫妇在游船上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王建国与陈如兰夫妇在游船上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十七孔桥,又称"抱蒲桥",是颐和园中的一座著名的古桥,位于颐和园南湖上,连接南岸长廊和北岸苏州街。该桥始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宫廷建筑师袁桥设计,是一座将明清两朝建筑风格融合于一体的精致石桥。该桥长38米,宽8.3米,由十七个拱形桥洞构成,桥洞两侧设置有栏杆石柱,形态优美,富有雕刻装饰。桥的中心有一座大型石狮子,昂首挺胸,威武雄壮,寓意着皇权和权威。该桥是颐和园中的重要景点之一,也是中国园林建筑的珍贵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谢拥军、陈如兰、申庆荣在十七孔桥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颐和园十七孔桥留影</p> <p class="ql-block"> 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民国以后,成为公园。</p><p class="ql-block"> 昆明湖是元代京城漕运航道通惠河、元明清帝王赴西山浏览的水道。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1966年建成的京密引水渠也把昆明湖作为主要的调蓄水库,堪称为北京城的生命线。</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东南部有一尊铜牛,中国古代把铜也称作金,人们也就称铜牛为“金牛”,铜牛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年,也就是1755年,铜牛体态与真牛大小相似,两角耸立,双耳竖起,目光炯炯,蜷卧湖畔遥望西堤。传说夏禹治水,安澜一处,则铸一铁牛沉入水底,以期镇服水患。唐时,始将铁牛置到岸边。乾隆皇帝以治水、祝母寿和个人散志澄怀三结合,兴造清漪园。铜牛和园中的耕织图相配,以镇水、重农和造园艺术三结合,为园林造景,不啻为清漪园造景艺术的一大杰作。铜牛背上刻有乾隆手书四言铭文《金牛铭》,其全文是:“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潫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短短的80个字却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后记:申庆荣、男、汉族、四子王旗出生地、1976年四子王旗一中毕业后参军服役,转业后在内蒙古气象局工作,现已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