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龙政委</p><p class="ql-block">摘编: 杨雪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身边虽然围绕着数百万亿的资产,但不能忘怀天下还有许许多多的底层老百姓还很穷苦,何敢奢侈骄横于世?</p><p class="ql-block">本色濯人心,</p><p class="ql-block">循正鉴神灵,</p><p class="ql-block">待到苍生都笑甜,</p><p class="ql-block">华夏福盈盈!</p> <p class="ql-block">古代循吏多数都坚持以节俭为原则治家持家。范仲淹父亲早亡,在其两岁的时候,随母亲改嫁到朱姓人家,生活非常清苦。艰苦条件培养了他崇高的志向和勤俭的作风。后来他回忆这段清贫生活,用一句诗来概括:“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他走上仕途后,仍然以严格的节俭精神要求自己和家人。他在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时,想回苏州老家一趟,下属看他积蓄不够,就要为他筹措路费,却被他断然拒绝。他看到儿孙们穿着朴素,非常高兴,但仍不忘告诫儿孙:“贫贱时,无以为生,还得供养父母,吾之夫人亲自添薪做饭。当今吾已为官,享受厚禄,但吾常忧恨者,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范仲淹治理家极严,对于可能出现的危害家风的事件都要提出严厉批评。他的儿子范纯仁娶了朝廷重臣王质的长女,儿媳在娘家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来到范家后,不适应俭朴清贫的生活。当范仲淹看到儿媳从娘家拿来上好的丝绸做帐幔时,就严厉批评儿子和儿媳:“罗绮非帷幔之物,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为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此后,范仲淹儿媳逐渐改变了先前的生活习惯,与范纯仁一起过上了清贫的日子。范仲淹去世后,家中没有余财,以至于“殆无新衣”,只能靠朋友筹钱以奉葬。他的儿子范纯仁继承了其父勤俭的家风,从布衣一直做到宰相高位,始终不改清廉之风,《宋史》评价其“位过其父,而几有父风”。范纯仁提倡的“惟俭可以助廉”铸就了他一代名臣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古代循吏为了矫正奢华的不良社会习气,一般都要力倡节俭。在司马光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物质繁荣的时期,士大夫争于奢侈。官员家中设宴,如果没有皇宫酿造的酒、没有从远方采购的珍奇果蔬、饭菜的种类不够繁多、器皿上不摆满食物的话,都不好意思招待客人,因为担心被讥讽。差役穿得像士大夫,农民穿丝绸做成的鞋子,不同阶层的人都纷纷追求物质享受,奢华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为了矫正这种不良的社会习气,司马光用文章陈明观点,深入浅出地提倡节俭精神,并身体力行,以矫时弊。司马光一生极为节俭,从1961年文物出版社影印的《宋司马光通鉴稿》中可以看出,他所用稿纸都是用过的,经常将淡墨的字迹涂掉后继续当新纸使用。当时,别人讥笑他寒碜,但他仍以节俭为美德,乐之如故。他在《训俭示康》中告诫儿女,自己是“寒族”出身,“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并引述孔子“与其不逊也宁固”的节俭思想,还讲述李沆的事作为范例——李沆任宰相之时,修建的住宅太过狭窄而遭到门人议论,但李沆回答说,这已经很阔绰了,司马光讲述此事,是为了说明高明的人是从精神层面认可节俭的。</p> <p class="ql-block">古代循吏为了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一般都能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曹操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衣食无忧,但他却能严谨自律。当时,北方经济发展缓慢,物资储备不丰,民生改善乏力,曹操于是力主节俭并身体力行。他自己的几件衣服已经穿了10多年,但每年都要对这些衣服进行缝补,以备继续穿用。“孤不好鲜饰严具,所用杂新皮韦笥,以黄韦缘中。遇乱事无韦笥,乃更作方竹严具,以皂韦衣之,粗皮作里,此孤之平常所用者也。”曹操的这段话成为他带头倡行节俭的真实写照。他还用这种节俭精神勉励家人和下属。他在家书《内戒令》中告诫家人不得燃香:“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然诸女配国家,因此得烧香。吾不烧香,恨不遂初禁,令复禁不得烧香。其所藏衣,香著身亦不得。”当时,燃香是用香料改善室内空气的一种办法,是贵族的一种生活习惯,是奢侈生活的体现。作为一方权要,曹操能够厉行俭朴精神,告诫家人禁止燃香,可见其重视节俭的力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代循吏将节俭的理念渗透到自己的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纪律要求和生活习惯。《周易》中说,“用过乎俭”,强调一种用度节俭的生活习惯。汉朝名臣朱博生活非常节俭,“不好酒色游宴”,身份地位逐渐升高,但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一直不变,“食不重味,案上不过三杯”,一生守俭如一。汉朝名臣王良,在为官期间,“在位恭俭”。在他做大司徒司直时,属下的司徒史鲍恢因为要到东海办事,路过王良家,就顺便到他家问候,看是否有家书托自己带给王良,正遇王良的妻子穿着麻布衣裙,拖曳着柴禾从田地里回来。鲍恢问她:“我司徒史也,故来受书,欲见夫人。”她回答:“妾是也。苦掾,无书。”鲍恢没有想到堂堂王良大人的妻子竟然穿着如此简朴,但也心生敬佩之意,从中可见王家节俭之风。朱博和王良将节俭之风化为自己的生活常态,成为时人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莫问光阴或有暇,高山五月见春花。</p><p class="ql-block">抬头渴饮银河水,举步饥餐玉帝家。</p><p class="ql-block">野鸟轻歌吟古树,龙潭重墨写天涯。</p><p class="ql-block">范仲廉习灵竹伴,循正节省俭朴丫。</p> <p class="ql-block">龙喧鸾啸五千年,雨打风吹雾云旋。</p><p class="ql-block">戈壁黄沙埋虎道,居庸叠翠锁人烟。</p><p class="ql-block">心中仁延幡系日,耳际贤闻泉流川。</p><p class="ql-block">多少诸侯成过客,苍茫乞丐奏倚天?</p> <p class="ql-block">所谓“鬼神”的实质是天地阴阳二气,化生万物。这个产生消亡的生命过程,出生入死,死而后又生,称为造化之迹,鬼神之道。中国古代的哲学家都认为“气”是万物的主宰。气秉于形体乃生命成形。王充在《论衡》自然篇中“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又在《齐世篇》中说“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因此万物秉气而生,得气而为灵魂。死为气散,俗语叫“断气”。中国的道家,关于“气”字,大约有三种写法,它也代表了三种意义。 这是古文的气字,上面的“无”,就是无的古字。下面的“灬”字,就是火的变体。古代道家的丹经道书,提到了“气”,便常用这个“炁”字。也可以说,无火之谓“炁”。即先天一点真元,父精母血秉受的那个“元神”称为“元炁”。来源于天地山川草木自然界,在人为先天之本性。古人认为,万物有灵。远古时期,人类因敬畏天地,图腾崇拜而形成自然人格化神灵。风伯雨师雷公电母、河海龙王,帝王封禅五岳之神、家宅土地公、灶君等。</p> <p class="ql-block">兴衰一去几春秋?不尽江河滚滚流。</p><p class="ql-block">楚汉风筝惟义贤,沙场千骑有吴钩。</p><p class="ql-block">天教仁落苍生愿,地唤忠蒙世味留。</p><p class="ql-block">往昔英雄何处去,迢迢日月照神州。</p><p class="ql-block">——回首风筝军无名英烈们</p> <p class="ql-block">今人不读经典,不敬天地,不敬祖先,不知有“鬼神”存在,实迷了本性,不懂得尊重与善待大自然。“自然之神”,一方面基于保护地球母亲环境,一方面在于消除各类业障疾病。贫道在以往的禳灾鬼神,查占善恶因果经验中,诸如很多建设动工犯太岁等凶神而疾病灾祸者,有破坏山体者、冲撞山神而疾病灾祸的;有砍伐大树,树神迁怒而生灾病的;有浪费五谷粮食而生灾病者,也有挖断龙脉而得病死亡者,还有触犯凶煞而受虫蛇毒蜂等动物袭击而死亡者,其中相当大一部分,都与自然之神以及人的行为因果有关。国家大事,失自然之道,破坏环境乃至于灾难频发,必然遭天地自然鬼神报应。</p> <p class="ql-block">众生形体死后,神识以灵魂方式存在,称为游魂鬼魅。信仰宗教的人都认为凡人死后,其灵魂是不灭的。其他生命,动植物死也是一样的。《左传·昭公七年》记载郑子产语,以人死后,其“魂魄”犹能作怪为鬼。墨子亦说:“有人死而为鬼者”(《墨子·明鬼下》)。《礼记·祭法》则说:“人死曰鬼。”凡此皆以鬼神为人格神,认为人死后,其灵魂能给人以祸福。鬼神亡灵不仅存在,还可以通过“梦寐”、“附体”“投胎夺舍”等形式与生者进行沟通,更有鬼神借人身、动物之体报恩报仇,索命债、财物之说,还有鬼神感召天地兴起灾变之事。道教认为杀生害命,其死后为厉鬼冤魂必然来报仇,或者行病,或者摄毒,甚至于夺命。须知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一念起而三界六道鬼神皆知。举头三尺有神明。鬼神察人善恶,而降祸福。鬼神不论众生之富贵贫贱,公平执行因果法则。故人可欺,则鬼神不可欺。三界众生,积善行德,不断利益众生,修炼而成。人、动植物在觉悟之后,明心见性,慈悲为怀,回归“道”,而所获得的一种功德能量,超越六道轮回后乃尊为“神”。也指了悟了宇宙真相,具备非凡的能力和圆满的智慧者,悟道、修道、行道的觉行圆满者。当然也包括建功立业的人死后灵魂受人信仰之神。</p><p class="ql-block">龙喧鸾啸五千年,雨打风吹雾云旋。</p><p class="ql-block">戈壁黄沙埋虎道,居庸叠翠锁人烟。</p><p class="ql-block">心中仁延幡系日,耳际贤闻泉流川。</p><p class="ql-block">多少诸侯成过客,苍茫乞丐奏倚天?</p> <p class="ql-block">共产党人赵一曼,有着铁打的硬骨头!让日本恶魔,使尽了招数!什么也没得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的解放,英烈们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做出了多大的牺牲,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龙政委语录:</p><p class="ql-block"> 《小雅》之于周宣王也,有《六月》言其北伐,《采芑》言其南征,《车攻》言其复古,此三者惟陈其功而无美誉;有《吉日》、《鸿雁》、《庭燎》,此三者美其可美也;有《沔水》以规之,有《鹤鸣》以诲之,此二者是冀之、勉之、导之。</p><p class="ql-block"> 既陈其功、美其行、勉其德矣,于其所不通者则刺之灸之,故有《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四者以刺之;再继之以《斯干》、《无羊》,前为“考室”,后“考牧”,至于此则《小雅》由宣王而转为幽王矣。然而,其中盖有微言深义也。</p><p class="ql-block"> 宣王乃是西周中兴之王,何以谓之中兴?其前有厉王之乱政衰败,故有外侵与内乱,宣王继位而北伐是抵御外侵,南征是平定内乱,复古是纠正政教之偏失,可谓居功至伟矣。然而,宣王之于西周,犹如医士之于患者,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而已。</p><p class="ql-block"> 北伐南征犹如行医用药,能使病瘳伤愈,固然可喜可贺;复古亦如施用方剂以期固本培元,是医士之所当然。然而,其偏失有三:其一,身居于王位而为君,岂能惟行医士之职责?其二,治平天下,岂能满足于治病疗伤?其三,功虽伟而德不足,岂能长治久安?</p><p class="ql-block"> 《吉日》之尚田猎,宣王之不忘武备也;《鸿雁》之徕万民,宣王之不忘安民也;《庭燎》之勤其政,宣王之敬业图治也。身居王位而能如此,固可谓难能可贵,而美誉易得,然而,有道而不遵,德不配王位,独行而不任贤,则如薪烬则火灭、溪井之灌溉。</p><p class="ql-block"> 宣王非无功无德者,惟其德小而已。贤者见宣王有志有德而不知遵道,故而有《沔水》而规之,期其上合于天也,有《鹤鸣》以诲之,期其通且达也。规之而不信,诲之而不听,故有《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以刺之。</p><p class="ql-block">刺之而后能解其麻痹痛楚、通其血气脉络,虽未必能身心康健,却能不至于病入膏肓而无可救药。宣王若能始终不忘武备、不忘安民、敬业图治,进而学道修德,虽未必能平治天下,亦可免于衰亡败落,但如《斯干》《无羊》而已。</p><p class="ql-block">[抱拳][抱拳][抱拳]</p> <p class="ql-block">同志们,上次我说我们全球华人华侨总部的印章是圆的,六大洲华人华侨总部的印章是方的,代表着天圆地方。可能有些同志还不很了解,到底什么叫天圆地方呢?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天圆地方吧!</p><p class="ql-block">天圆地方是华夏文明中的古文词,曾经被众多人拿来批判古代的封建及落后。但是老祖宗从来就没讲过天是圆的,地就是方的,这恰恰表现出了现代人不明就理、浅尝辄止的中文粗糙水平。</p><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修中医难成名医、修风水难成大师、修法术难成高道的症结所在,你连古中文都看不懂,连古本都理解不透,怎么做大师?只能按表象意思去理解,自然会无功而返。</p><p class="ql-block">首先,简单的讲一下天圆地方。天圆地方说的是天以圆为数,地有方为数。地有四方,东西南北,此四数不可以定天。</p><p class="ql-block">天为何数?周天之数,万物皆数,数尽方休。周天二十八星宿如同撒在天空的坐标,不均匀划分365度 ,具备了周天之数。这才构成了天圆。</p><p class="ql-block">具备这种思维,才可以理解一切的生灭。所以天圆地方讲的是空间及时间的综合体,而不是人类的五行感知。</p> <p class="ql-block">而古人发现,每当天地间能量发生变化时,就会逐渐表现在人们可以看到的相对宏观的世界,比如当春天从东方七宿中传来的“木”属性的能量到来时,大地就会解冻,种子开始发芽,一切生命都被这种能量唤醒,进入新一轮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p><p class="ql-block">由此,古人把这种微观能量的变化规律总结为“五运六气学说”,用来测量天地间能量变化和时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变化对地球上生命的影响。这就是古人讲的“天时”,所谓天时者,就是从天而降的能量到来时,就是相应季节的开始。</p><p class="ql-block">由于这种能量60年一轮回,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因此古人讲“天圆”,用来描述时间的特点。同时古人讲方位时,用“四面八方”来描述,也叫“地方”。</p><p class="ql-block">这是道教徒必须了解的宇宙观,如果不能清晰明了的看待过去、现在、未来...那么“天圆地方,律令九章;吾今下笔,万鬼伏藏。”这句咒语,压根就不会灵验。</p><p class="ql-block">【南乡子】天圆地方人逍遥</p><p class="ql-block"> 中国★灵儿</p><p class="ql-block">九帝自逍遥,仁义仙神灵日矫。天地细磨粗糙度,云飘,溪水长河数万条。</p><p class="ql-block">五运久添妙,愿向人间布雨调。四季往来环大地,山高,无尽难休四面绕。</p> <p class="ql-block">古人在认识宇宙的过程中主要方法和现代科学的实证实验方法完全不同,“内证”是古人认识宇宙的主要方法,而这种方法是按照人体生命一定的能量循环模式不断加强人体自身的能量,从而达到超越普通大众的感知能力。</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普通人的五官感知能力是有限的,这也是现代科学最局限的地方。而古代科学家通过“内证”修习,可以提高自身能量,最终观察到更细微的宇宙能量存在形式:阴阳五行。</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常说,要常向内求。一成不变的求向于外界及外力,是不可能取得修行的进步的。所以,看一个人是否有功夫,首看心性如何。心性的功夫提不上去,终究会镜花水月。</p> <p class="ql-block">而古人发现,每当天地间能量发生变化时,就会逐渐表现在人们可以看到的相对宏观的世界,比如当春天从东方七宿中传来的“木”属性的能量到来时,大地就会解冻,种子开始发芽,一切生命都被这种能量唤醒,进入新一轮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古人把这种微观能量的变化规律总结为“五运六气学说”,用来测量天地间能量变化和时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变化对地球上生命的影响。这就是古人讲的“天时”,所谓天时者,就是从天而降的能量到来时,就是相应季节的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这种能量60年一轮回,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因此古人讲“天圆”,用来描述时间的特点。同时古人讲方位时,用“四面八方”来描述,也叫“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道教徒必须了解的宇宙观,如果不能清晰明了的看待过去、现在、未来...那么“天圆地方,律令九章;吾今下笔,万鬼伏藏。”这句咒语,压根就不会灵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乡子】天圆地方人逍遥</p><p class="ql-block"> 中国★灵儿</p><p class="ql-block">九帝自逍遥,仁义仙神灵日矫。天地细磨粗糙度,云飘,溪水长河数万条。</p><p class="ql-block">五运久添妙,愿向人间布雨调。四季往来环大地,山高,无尽难休四面绕。</p> <p class="ql-block">党的十八大过后,反腐力度持续加大,国家重拳出击,对一切腐败分子零容忍,上到中央,下到村委,有贪必查,有腐必肃!</p><p class="ql-block">外除霸,内惩贪,再加上我们的全球读书会正竭尽全力地恢复天下人们的道德本性,三条战线日夜激战不休!我们的阻力还是很大的,一些间谍一些内奸,正在作垂死的挣扎。</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身边虽然围绕着数百万亿的资产,但不能忘怀天下还有许许多多的底层老百姓还很穷苦,何敢奢侈骄横于世?本色濯人心,循正鉴神灵,待到苍生都笑甜,华夏福盈盈!</p> <p class="ql-block">宋濂是明初重臣,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被学界称为“太史公”、“宋龙门”,学识非常渊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每次借书,他都会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在炎热难耐的三伏月亮下,连夜抄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人看他辛苦遭罪,就说人家并不是等这书看,劝他天亮后再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诚信似乎感动了神灵,无数的荧火虫带着微风前来,照亮了石板上的书文,让宋濂连夜抄完了整本书。</p> <p class="ql-block">辽宁省公安厅召开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2期读书班和党风廉政建设集体警示教育大会。郑艺指出:“时刻提醒自己、正确对待权力、守住红线底线”。</p><p class="ql-block">面对诱惑之时,要多想一想党员的身份;</p><p class="ql-block">面对请托之求,要多掂一掂责任的分量;</p><p class="ql-block">面对名利之惑,要多算一算家人的期盼;</p><p class="ql-block">面对奢靡之欲,要多问一问自己的初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管面对怎样的诱惑都不动其心、不低其腰、不伸其手、不易其志,真正做到坚守底线、不越红线,永远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名利看淡、胸襟放宽、境界放高,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淡薄之心对待‘利’、以敬畏之心对待‘权’,追求更多被百姓认可的‘名’,更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利’,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从警”。 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全面从严管党治警等工作进行部署。</p> <p class="ql-block">会议要求,盯紧盯牢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全力做好执法规范化建设、权力运行制约、执法监督制约等工作,狠抓制度有效执行和跟踪监督,以严密的监督严防违纪违法问题发生。要“人前人后一个样”。会议再度强调了从严管党治警。要常记“慎独”之要,做到不越雷池。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自省自律、坚守底线、决不动摇,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惕和自觉,真正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单位内外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要常念“慎初”之险,做到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决不能被一己私欲蒙蔽,时刻把好权力失范的“第一道关口”、守住清正廉洁的“第一道防线”。要常想“慎微”之害,做到不失小节。注重小处、注重细行、注重微末,决不在大是大非前“走错路”,更不在小事小节上“栽跟头”,真正把“慎微”做到实处、践之长久。</p> <p class="ql-block">要常做“慎行”之事,做到不负重托。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名节,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行使好。</p> <p class="ql-block">龙政委曾讲过: 要慎言,慎行,慎友,慎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