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30, 31, 36);">学生时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5年幼儿园毕业升入烟台市南山路小学,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山路小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南山路小学成立于1895年9月28日,前身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詹姆士·马茂兰创办的“花边女子学堂”,是烟台最早的工读小学堂。1916年,学校更名为“培真女校”,1926年,学校添设初中,改名为“培真女子中学”,小学部系附设,又附设了幼稚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培真女校的学生在学习棒槌花边的编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日寇侵占烟台,培真女子中学停课。1942年复学并改名为“市立南山路小学”。1945年烟台第一次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1947年秋,国民党侵占烟台,将“南山路小学”改为“烟台市东区中心小学”。1948年10月16日烟台第二次解放,人民政府又将学校恢复原名为“烟台市南山路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报到那天家长把我们送到学校,之后我们都是各自背着书包如同快乐的小燕子飞奔在上学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刚上学时,我是一个超级内向的小女生,同桌欺负不知反抗。那个年代男女生彼此不说话,课桌中间都会划上一条“三八线”,庄严的像两国边界线,谁的胳膊肘稍不留神越界,对方准会“咚”地一声用胳膊肘怼回去,并带有警告的意思,我确从没有怼过同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桌是一个聪明顽皮的男生,他的父亲是市公安局局长,那个年代警察叔叔在我心中很伟大。公安局长就更加令我敬佩与崇拜。但那个年代不管你的父亲职位多高,似乎与儿女没有关系,那个年代是一个纯真的年代,没有“官二代”、“富二代”这种时尚的词汇。同学之间不管来自什么家庭,大家都是平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个年代的领导干部来自于人民,大都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他们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两袖清风,“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宗旨。父亲和我说:“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革命工作分工不同”。我们的童年崇拜的不是金钱与官位,崇拜的是英雄、科学家、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劳动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年级文革开始了,我们加入了红小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跟着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一起学习毛主席语录,背老三篇,上街游行,跳忠字舞。忠字舞以《大海航行靠舵手》《敬爱的毛主席》《在北京的金山上》《满怀豪情迎九大》和语录歌等歌曲为伴唱、伴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学期间学的什么课程,老师叫什么名字一概不记得了,只记得班长叫迟卫国、副班长叫唐琳娜,班长、副班长是我们班的帅男、美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0, 0, 0);"> 1969年下半年,父亲奉命调往根据毛主席1969年2月14日批示组建的“214工程指挥部”任副政委兼下属主要工程“6214工程指挥部”政委。</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6214”工程是毛主席批示组建的核潜艇生产基地,基地建在江西九江瑞昌下巢湖。下巢湖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巢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春节前我同母亲去到江西,住在九江市,后搬进了大山里,刚进山时空无人烟,我同父母住在用竹子、竹席搭建的竹棚,棚内地上、棚顶老鼠横穿,“吱吱”的尖叫声,时常吓的我心惊胆战,经常晚上不敢入睡,生怕老鼠钻进被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里没有学校,开学前我和母亲搬到了大山外的一个小山里,似乎四面环山。那里驻守着解放军工程兵某部六团的团部和团卫生所。我们住在团部的两间平房,对面是团卫生所,经常看到用卡车拉着浑身流淌着鲜血的官兵送到卫生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住户只有团长一家人,假期卫生所所长女儿蔡永丽特从哈尔滨来看她的父亲,山里只有我、蔡永丽和团长女儿杨桂青,我们年龄相仿,成为了好朋友。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不知她们现在何处,非常想念她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开学了,因小学离家较远,我一个外来女孩不敢一人走山间小路,便跟着邻家姐姐杨桂青一起上了瑞昌码头五、七中学,从一个未毕业的小学生直接升入了初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天到校映入眼帘的是陈旧的教室和七长八短高矮不一的课桌、板凳。我发呆的站在那,怎么会有如此学校?因学校不配备课桌、板凳,学生需从家自带,因此就出现了眼前的一幕。学校破例给我做了一套崭新没上油漆的实木课桌、板凳,摆在教室里是那样的耀眼,我坐在那感觉与人格格不入,欣慰的是没有同学嫉妒和怨恨我。课间一个人孤独的坐在那,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我们之间似乎没有共同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语言不通。现在回想起,感到山村的孩子是那样的淳朴、善良和真诚,我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但很渴望能有一场偶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村的学生要时常参加劳动,我第一次下田插秧时,站在田边久久不敢下去。一个从北方来的女生没有见过稻田,但听说过稻田里有蚂蝗,蚂蝗钻到人体内人会死的。看到老师和同学们都下去了,不得不硬着头皮,模仿着同学把裤腿挽在膝盖上方,脱掉鞋子下到田里,稻田里铺着牛粪,两只脚在牛粪与泥巴中深一脚浅一脚艰难的走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师教我如何插秧,并和我说:“稻田里有蚂蟥,蚂蟥爬到腿上千万不要用手拽,用鞋底拍”。果真有蚂蝗,听后心惊胆战的走两步看看腿上有没有蚂蟥,走两步看看腿上有没有蚂蟥,忐忑不安。为了不让同学笑话,强隐者和同学们一起干着,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干农活,也是一生难忘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底父亲完成了在江西的工作,我同父母回到了烟台,跟着原小学班级就读于烟台一中七一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烟台第一中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烟台一中创建于1931年9月28日,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包括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忠诚,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神经外科开拓者,显微神经外科创始人,唯一获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最高荣誉奖章”的中国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龚全珍,开国少将甘祖昌夫人,在乡村教师的平凡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离休后继续捐资助学、扶贫济困。2013年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2014年获“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2019年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称为“老阿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华楠,原解放军报社社长,总政治部副主任。华楠叔叔送给父亲的原版毛主席照片,我一直珍藏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城乡教学相差很大,回到烟台感觉学习很吃力。父亲从江西调回后到青岛疗养,我跟着父母去到青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疗养结束调到第三海军学校,我又跟着父母去到南京,办理了转学,到南京后,心里产生了恐惧,心想烟台与南京的教学一定有很大的差距,南京毕竟是六朝古都的大城市,我这个刚从山村学校回来不久的学生一定跟不上课,加之当时身体不是很好,便办理了休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初又回到了烟台,回到烟台继续跟着原班学习,那年恰逢邓小平复出,恢复了高中考试,我和同学们一起顺利考入了高中。可就在即将开学之际,母亲到学校找到校领导申请给我退级,校领导误认为我们申请退级是为了逃避下乡,因此没有同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出生于书香人家,始终把学习看的很重,母亲认为必须把拉下的课程补上,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能更好的走向社会。母亲又找到父亲单位一名干部的爱人在我校教导处工作,她和校领导说明了情况,说我不属于下乡对象,在她的努力下,得到了校领导的同意,因此我从七一级退到了七二级,成为全校唯一的退级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全国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在烟台举行,我校参加了大型团体操表演,由于我的柔韧性比较好,把我安排在第二排中间位置,那个位置的同学们有几个难度较高的动作,全校师生紧锣密鼓的排练。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运动会颁奖环节需要几名学生给颁奖领导递送奖状,在我校选了四名女生,我有幸成为一员。在运动会即将召开之前通知我们为了不影响颁奖仪式,我们不参加团体操表演了。听到此通知无比的开心,这样可以全程观看开幕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月27日全市工农兵及中小学生25000人参加了开幕式。这次运动会是解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学生体育盛会。开幕式在位于烟台市西南河路南端为本届运动会新建的体育馆内隆重举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体育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席开幕式的有国家体委副主任于步血,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主任曹普南,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杨国夫,烟台地委书记朱本正,烟台市委书记戴长春及副书记邢林、王吉五等。参加比赛的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近2000名中学生运动员,在田径比赛中,有20名运动员32次打破了11项少年全国记录,8人8次平了4项少年全国纪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9月,第三海军学校从南京迁址到辽宁锦西(今葫芦岛市),我又跟着父母去到辽宁锦西,就读于锦西二中(现葫芦岛市第二高级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葫芦岛第二高级中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初回到烟台,准备迎接高中毕业。继续在七二级原班就读,在还有半年即将毕业的时间我们开展了学工学农学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站学工,我分配在车床车间,车工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种,我只能站在车床边看工人师傅操作,偶尔师傅试刀的时候让我摸摸车床,转两下机器。这是我第一次跨入工厂,第一次接触工人师傅,及兴奋又好奇,看到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师傅们好帅好精神。看着一块块不锈钢或铜块经过工人师傅的手中做出了齿轮、轴承、螺纹等精致的零件,感到好神奇,他们不愧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可能没有太高的学历,但他们有着高超的技能,他们看着一张张图纸,用卡尺量着一丝不差的精准度,令我敬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工结束后学农,学农期间,我们主要是在地里捡地瓜,到果园捡苹果。记忆最深的是在果园捡苹果时,一个果农大叔手里拿着苹果站在我们面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口纯正的文登口音和我们说:“饭后一锅西多么滴好嗷,阔西沃们现在还达不到这锅水平”。那个年代饭后一果的确难以达到,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饭后几果都不在话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我们在二十六军驻威海守备四师文登农场学军,巧合的是师部把我的二姐从师医院派到农场为我们做保健医生,同学们不知道我们的关系。学军期间除了军训,就是下田插秧,插秧对我来说已是轻车熟路,同学们都是第一次插秧。一天下来精疲力尽,劳动结束后带着沾满泥巴的双腿往床上一躺好舒服啊,什么脏不脏,早已忘记脑后。我们睡的是用稻草铺在地上,稻草上铺着一层薄薄褥子的地铺,一个房间住十几个同学,那种条件躺在上面也感到无比的幸福。那一刻脑海里呈现出农民伯伯,平时我们嫌弃农民脏,不愿靠近他们,不知同学们是否有这种想法,在我的内心是有的,我敬重农民,因他们用汗水和智慧绘制出丰收的画卷。但他们身上的气味和浑身沾满着泥土,我的确不愿靠近他们。静心想想我们干一天就受不了了,农民伯伯常年在田间里,风吹日晒雨淋,那个年代那有条件天天洗澡,让我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军很快结束了,虽然很辛苦,但大家都有些念念不舍,几名女同学看着大学毕业不久,从师医院派到农场做我们保健医生的二姐和我们一起插秧,住在一起,关心着每个同学的身体状况而感动,来生理期的女同学二姐一律不让她们下田。分别时她们拥抱着二姐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二姐的确是一名非常能吃苦的女兵,我与二姐相比差距很大,我是家里最不能吃苦的那一个。临别时排长和班长给我们留下了赠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军结束面临着高中即将毕业,二至五年级经历了文革,五年级后跟着父母转战南北,名义上高中毕业,真正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荣幸的是在学生时代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0, 0, 0); background-color:rgb(245, 245, 245);">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怀念学生时代,想念同学。那个年代同学之间的友谊,是书包里分享的半块橡皮,是放学后绕远路也要一起走的小巷,是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同桌悄悄在桌下比画的手势。我们虽然不像现在的孩子有着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我们有着无忧无虑的快乐,我们吃着3分钱一根的冰棍,2分钱一小盅的酸枣,比现在孩子吃的奶油蛋糕、巧克力还要开心,我们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我们天真烂漫,阳光向上,我们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友情是那样的纯真纯粹,是青春岁月中最美好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值得我们一生珍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均来自网络,致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