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兰州市郊区的河口古镇,黄河岸边有一株需三四人合抱才能围拢的大柳树,旁边的石碑上刻着三个大红字“左公柳”并有碑文若干字,记述左宗棠西征时植树的功德。</p><p class="ql-block"> 中国西部大地自古就是大片茫茫戈壁,难见绿色。这个局面在清末重臣左宗棠的努力下有了很大改观。左宗棠在率兵打仗时,号召军民广泛种植柳树,收效显著。</p><p class="ql-block">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俄等列强觊觎我国西部边疆,制造事端。一时狼烟四起,警报不断。1865年,在英、俄鼓动支持下,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率兵入侵我国西部,自立政权。1871年,沙俄更是以代管为名,公然出兵占领伊犁地区。为恢复国土,捍卫主权,左宗棠不顾年事已高,临危受命。以64岁高龄于1876年从兰州西进,连战告捷,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粉碎了俄、英分裂进而吞并我国西北的阴谋。接着,清政府派曾纪泽(曾国藩之子)前往俄国谈判。另一方面,又谕令左宗棠做好武力收复伊利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1880年5月,左宗棠亲率大军向伊犁挺进,他命人为自己做了一口棺材。每次出征,都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前面,表示宁可战死沙场也绝不后退的决心。左宗棠的军威有力配合了曾纪泽的谈判。迫使俄国退步,清廷最终收回了沦陷14年的新疆地区。</p><p class="ql-block"> 在军功卓著的同时,左宗棠还搞了一个副业——在沿路种植柳树。据左宗棠1880年向清廷奏报所称,从陕甘边界的长武县到甘肃省会宁县就栽种成活了26.4万株柳树,在甘肃其余各州栽种了约40万棵。在河西走廊和新疆栽种了100多万棵,总植树约200万棵。昔日的茫茫大沙漠上,形成了“道柳延绵数千里,绿如帷幄冠戈壁”的塞外奇观,大大改善了西部生态环境,为科学治理沙漠树立了样板,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当年植下的柳树距今已100多年,真正属于左宗棠时期所植柳树,存活至今的应该不多。整个河西走廊仍有多处标记为左公柳,寄托着人们对这位目光深远的军事家、政治家乃至环保家的敬仰之情。在此意义上,我相信河口古镇这株百年老树确实是左公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昌浚(同濬)有《恭诵左公西行甘棠》诗赞颂左公植树的功业:</p><p class="ql-block"><b> 大将筹边尚未还,</b></p><p class="ql-block"><b> 湖湘子弟满天山。</b></p><p class="ql-block"><b> 新栽杨柳三千里,</b></p><p class="ql-block"><b> 引得春风度玉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口古镇用现在的话说叫商业气息太浓。但我不诟病景区商业化。社会是不停演进的,苍生需要吃饭,经济需要发展,不能为了满足一些所谓高贵人的病态审美心理,让别人停留在原始落后状态。要说保留原始面貌,那么人们都应该回到山洞里茹毛饮血。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所谓古代风貌,当时不也是时髦的新建筑嘛!今天的所谓新,百年之后也就古了。当然无序乱搭乱建,不伦不类等则属另一话题。</p><p class="ql-block"> 古镇里有许多清代遗存,如清代海关、张氏祠堂等遗迹。河口海关海关遗址,是清代山西商人修建的明清风格四合院建筑,为甘肃境内最早的海关。院落平面呈长方形,现存有上房、东西厢房、倒座和门楼。在19世纪70年代,随着清政府与沙俄签订《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英、俄等国的经济势力开始侵入甘肃,对我国实行商品倾销。清政府采取反制措施,于光绪八年(1882年)设立了甘肃省的第一个海关。这个内陆海关一直延续到1945年前后才被撤消。院内展示多件历史文物及珍贵资料照片。</p><p class="ql-block"> 子响棋院位于南街13号,始建于清代,正方形大院,平顶四柱出檐口,明间开单扇门,次间做槛墙,支摘窗,木条窗,南房与北房接近,是地方传统民居。因陆游《西村晚归》"小坞花垂尽,平堤草次迷。日长莺语久,风定絮飞低。子响闻棋院,舟横傍钓溪。归途不知处,依约棣东西。" 故取名:子响棋院。据大门旁的说明介绍,1968年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的胡锦涛被分配到西北工作。闲暇时,胡锦涛也经常来这里切磋棋艺。</p><p class="ql-block"> 镇内还有许多修旧如旧或修旧如新门楼的牌楼、院落、都值得驻足欣赏。</p><p class="ql-block"> 古镇里一个景观让我印象深刻。正街两旁满是摊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地人极力推荐兜售的一种现做现卖的美食叫“油壶喧”的手撕饼。我目睹了油饼的全部制作过程。店家当街支一个平底锅,通常是两人操作,一人揉面,一人烙饼。只见揉面的女人两手搓揉一块比鹅蛋略大的面团,在掌上倒来倒去。看起来那双手还算干净,至少没有肉眼可见的污垢传导到面团上。只是不知道是将手洗干净消毒了,还是用手中的面净的手。捣鼓好面团就交给炉前女工放在锅里摊薄,反复翻来覆去地烙。烙熟后。厨娘徒手将饼撕碎,放入盘中待售。有食客上前询问时,便问道:要咸的还是甜的?待食客回答后,厨娘便用三个手指伸到或是盐或是糖的玻璃罐里,捏出白色晶体若干,撒到撕碎的饼上面。再徒手上下反复翻动,然后麻利地倒进一个塑料袋中,一份美食就竣工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全部手工打造。而且绝对公开透明,在西北尘沙弥漫的空气中没有任何遮掩。</p><p class="ql-block"> 我入乡随俗,花10元买了一份尝尝,除了感觉油腻了些,味道口感还不错。走出景区,回忆这道美食的制作过程与味道,胸中五味杂陈许久许久。</p> <p class="ql-block">古镇里的左公柳在黄河边上</p> <p class="ql-block">借助左公柳的名气开办的农家院生意兴隆</p> <p class="ql-block">古镇里的美食街</p> <p class="ql-block">清代河口海关旧址</p> <p class="ql-block">古海关建筑</p> <p class="ql-block">百年老宅</p> <p class="ql-block">张家宗祠已被列为文物</p> <p class="ql-block">昔日举人府</p> <p class="ql-block">古巷</p> <p class="ql-block">张公祠</p> <p class="ql-block">牌楼</p> <p class="ql-block">安居乐业的居民</p> <p class="ql-block">古镇学校的门楼也气派</p> <p class="ql-block">古镇入口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