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印象——听彭水民歌《娇阿伊》

古月今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彭水的了解,还是始于关于“彭水无水”的一段糊涂公案。相传,很久以前,皇帝下旨在渝东南设县,分别对各地命名,彭水本来应该叫黔江,黔江应该叫彭水;而酉阳本来应该叫秀山,秀山应该叫酉阳。不料传旨的人行走匆忙,把几个地方的名称弄混送错了,以至于黔江无江、彭水无水、秀山无山。当然,传说当不得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对彭水的其他印象,也就只有曾经去过的阿依河了。可是,由于自己是“旱鸭子”,一点不识水性,对大家所称赞的漂流运动,除了象征性地应应景,剩下的全是畏惧和惊恐。沿河两岸旖旎的风光,也早已忘记到九霄云外了,算是无情辜负了幽谷深情款款的秀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5月20日,应邀参加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周年庆摩围山笔会,再次来到彭水。说来惭愧,直到上了摩围山,才知此山并不简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这儿留下“摩围山下色,明月峡中声”的名句。然而,因为两天连续大雨,寒意料峭,既没有看到明月,也没有看到摩围山全貌以及除开山花、森林、石林、云雾之外的绝壁、天坑、地缝、溶洞等美景,“百里乌江画廊”只能在梦中浮想翩跹。至于我所神往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名相长孙无忌和名家白居易、黄庭坚的足迹,更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真真“寻隐者不遇”,如此说来,我是与游侠仙客无缘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不容易下山,来到彭水精心打造的九黎城。对于人造景观,我向来是非常抵触的。然而,在这儿我却被折服了。山是好山,群山自然环抱,秀丽而不失巍峨;山上山下、山内山外皆是楼台亭阁,既融为一体、毫不唐突,又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山与建筑明明暗暗地与数字九和北斗七星契合,做到了峡江山水自然风光与苗族宗教历史文化的有机合体;走马观花中,还听得导游和同行的彭水文友介绍,九黎城位于乌江左岸,占地30公顷,总建筑面积5968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苗族传统建筑群,创下了多个世界之最:九黎神柱是目前世界上高度最高、直径最大、雕刻鬼神像最多的苗族图腾柱,九黎宫是世界最高最大的吊脚楼建筑体、世界最大的四合院建筑体、最奇特的楼中楼阁与楼中殿堂建筑集群,九道门是目前世界上建有最多朝门的苗族建筑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我的关注点依旧在山水建筑之外。都道彭水是“不墨乌江画,无弦苗乡音”的苗族聚居区,然而,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继而扩张到黄河流域,再退回南方,然后又继续分化迁徙,最后再分途回归,始成今日的湘西、渝东南、黔东南、川西几大聚居区现状。五次大迁徙,每一次都是一部苦难血泪史,然而,苗族终于在历史长河中以其勇敢、坚毅、勤劳、智慧留下自己的足迹和生生不息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黎城,全名叫蚩尤九黎城。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这里都要举行世界最大蚩尤祭祀仪式,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蚩尤后裔前来参与,共同祭祀他们的祖先蚩尤,“祭祀仪式”也演变成了万人规模的“蚩尤大典”。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涿鹿之战,蚩尤战败而亡,被黄帝尊为“战神”,随着其后裔九黎苗人退出中原,华夏文明逐渐演化成以汉族为主体的汉文化,从此炎黄子孙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就连公正著史的司马迁,能够给与刘邦同时代的项羽以本纪论定,却未能给蚩尤以同为华夏人文始祖的应当地位,不能不说是一大局限和遗憾!好在,盛世今朝的各地苗人弥补了这一缺憾。我想说的是,历史不当以成败论英雄,凡是有利于人类文明传承的,都应得到足够的尊敬、尊重,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与其他文明相比,华夏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就在于其独有的融合性、包容性与共生性。据了解,九黎城的构想、实施到初建成,也经历了一番好事多磨。我以为,这也算得彭水人为华夏文明的光大所做的一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搁笔之时,一看日历, 6月5日刚好是阴历五月十一,正逢一年一度的“蚩尤大典”,冥冥中果真自有天注定也。一曲彭水民歌《娇阿伊》中,我虔诚祷告:尚飨,人文始祖蚩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于2017年6月5日</p><p class="ql-block">(曾发表于《重庆法治报》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