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提起陶清河,上党人一定会说,陶清河是上党区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 陶清河,也叫淘清河,发源于壶关的西南部山区,始向北又向西行,途径上党区的第一个村,叫河头村。此处折向西南,过北宋壁、小河东,西池西北,南池西,沙峪、土桥南,至李坊北,有源于南部雄山下的淘水汇入,至南王庆南、北王庆、桥沟村北,又有源于羊头山,流径八义镇的色头河注入,这是今天陶清河水库的主要水源;过水库往西行经官道、辛呈北,东和南,南和北,中和、西和西南,北和南,北岭头北,六家西折北,经南呈、北呈西,上村、大沟及郝家庄镇白家沟村西,入长子境南漳镇酒村东,南漳村北向东微折,过中漳、北漳村东,在天台山(上党郝家庄镇上郝村西)下南李沫村东北,注入浊漳南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党区一个街道,六个镇、三个乡均有水系注入陶清河,</span>全流域注入的有荫城镇、西火镇、八义镇、东和乡、北呈乡;大部分注入的有韩店街道、南宋镇、西池乡;少部分注入有苏店、郝家庄二镇。陶清河确是上党区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 但,明、清及以前府县志,大都记载的是陶清河注入陶水的。陶清河和陶水汇合后,往下游都叫陶水,另还记载了陶水经过长子城。</p><p class="ql-block"> 《水经·浊漳水注》: “陶水南出陶乡,北流径长子城东,西转径其城北,东注于漳水。”这意思是说,陶水从南边的陶乡流出,往北经过长子城东边,再西转经过长子城北,再东转汇入漳水,即注入现在的浊漳河南源。《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这也就是说这个时期不但是淘清河和陶水汇合后,下游叫陶水,而且长子城是在陶水流域的。</p><p class="ql-block"> 还有《魏书·地形志》 上党郡长子县载: “有泉北流至陶乡,名陶水,合羊头山水,北流入浊漳。《魏书·地形志》是北齐魏收所撰。这里所说“陶乡”及“陶水”的一部分还说是长子县。</p><p class="ql-block"> 陶水,即今长治市上党区雄山脚下流入李坊村北入陶清河的一条河流,这条河发源于雄山东坡,从西火,流经横河、荫城、桑梓至李坊段古志中叫淘水是可以确定的,过陶清河水库,中下游段原叫陶水也不会错的。</p><p class="ql-block"> 至于长子城在陶水旁,《水经 浊漳水注》如此记载,说明北魏时期郦道元所生活的时段,长子城是在陶水旁的,也就是现在的陶清河旁。</p><p class="ql-block"> 那这个长子城在什么地方呢?上党区淘清河与淘水交汇处往下行,包括沙峪至桥沟段,东和至六家村段,南呈到白家沟村段均有可能。这些村均位于陶清河两岸,即是河道改道,和这段河道也不会相差太远。有说是在现上党区安城村,这是不可能的,陶水无论如何改道也不会改到那个地方的,现在安城村西有条河,是发源于黎侯岭下的黎水河。</p> <p class="ql-block"> 黎水,县(现潞州主城区)南二十五里,源出黎候岭北,流至城西,土人名黑水河,合石子河,西入漳水。</p> <p class="ql-block"> 关于陶水,古代文献中还有许多记载。</p><p class="ql-block"> 例《长治县志》载,羊头山水在县南,地形志羊头山即神农得嘉禾处,有泉北流至陶乡,合羊头山水,北流入浊漳。这个陶乡应是在西火镇、荫城镇、八义镇、西池乡、韩店街道交界一带,或许均为陶乡。</p> <p class="ql-block"> 光绪年《长治县志》还载,陶乡,水经注陶水出南陶乡,魏书地形志,羊头山下有泉,北流至陶乡,名淘水。</p> <p class="ql-block"> 《水经·浊漳水注》:“尧水自西山东北流。径尧庙北,又东径长子县故城南,……其水东北流入漳水”,这里提到了长子故城,也就是说在北魏时,尧水所经过的长子城南,是更早的长子故城。</p><p class="ql-block"> 《水经,浊漳水注》同时载有陶水.尧水,现长子县境仍有尧王庙及西尧、尧神沟、陶唐村等诸多地名,另还有尧长子丹朱分地在长子之说,唐尧和长子县是有历史源源的。</p><p class="ql-block"> 有时在想“陶水、陶乡”名称的出现,是否也和陶唐有关呢?</p><p class="ql-block"> “陶”肯定和烧制“陶器”有关, “八义窑址”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布于上党区八义镇的八义、东山、南泉庄等村一带,陶瓷界称磁州窑系产品。从1998年调查所采集的标本看,八义窑是在宋代以后开烧,一直延续到明清。和北魏至北齐时期的“陶”相关不大,况且八义窑址周边河流还没入陶水。</p> <p class="ql-block"> 《潞安府志》,淘清河壶关县东南,东丹岭西北,流滙壶南境山涧及长治东外诸水,过宋堡村,入长治界,出山至河头村,又西流过淘清桥,又西北流经韩店镇,西入淘水,褒百余里。光绪巜长治县志》载,淘清河自壶关南界入县境,凡长治东南山外及壶关南界之水,胥滙此西流,至雄山北漉,入淘水,土人名淘金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光绪《长治县志》载,“淘水县东南八十里,源出雄山东坡,北流至淘清河,西至长子界,入漳河,数十里内隐见不常”。淘水北流至淘清河,西流至长子界,入漳河段,是叫淘水还是淘清河,不详。</p> <p class="ql-block"> 中漳伏羲庙,位于长子县中漳村陶清河东岸,北和炎帝庙位于陶清河北岸的北呈乡北和村,两庙同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女娲庙位于陶清河入漳处郝店镇上郝村西,也在陶清河东岸,一条河流出现祭典古“三皇”的庙宇,分属三个相邻的乡镇,在任何一条河流中都应少见,可见陶水这条河流在古代并非一般。</p><p class="ql-block"> 另,长子县南漳镇的南漳、中漳、北漳三个村庄,地理范畴上离淘清河比西北角的浊漳南源更近,可能是浊漳南源改过道,也或许因为均属于漳河流域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长治县志》山川图,把天台山绘制在黎水旁,是一种误绘。</p> <p class="ql-block"> 既然陶水中下游都叫陶水,现怎么改叫陶清河了呢,应是和陶清河河道宽水流急有关,清光绪《长治县》志载,陶清桥在县南陶清河,河源颇远,委曲而来,夏夜暗涨,趨(qū,奔跑之意)避不及,沉溺者多,明嘉靖中,乡民建修,康熙壬子知县姜煊重修,乾隆乙丑丙寅为水衝(冲)没,知府李为栋重修。从此可以看出,陶清河之水,远远大于陶水之水,也猛于陶水之水,所以后人渐渐把下游的陶水叫成了陶清河,也或许古代官方称陶水,而民间称陶清河,近代官方随了民间称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