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禾镰刀

冼育靠

<p class="ql-block">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到农忙时节,家人都会提前买回几把禾镰刀。如果我没记得不错的话,小时候的禾镰刀,10元钱可以买到四把。</p><p class="ql-block">崭新的禾镰刀,刀齿是那样的锋芒毕露,那是一种看得见的明亮,摸得着的锋利,闻得到的木头味,一抓在手里就知道好用。还没下田呢,我们几个孩子就抢先要一把新的禾镰刀,如此,大人只能继续用旧的禾镰刀。</p> <p class="ql-block">禾镰刀与镰刀是有差别的,镰刀比较厚重,像数字“7”,刀锋平,刀柄较粗长,如果刀锋盾了,在磨刀石上磨一磨,反复用。镰刀不仅可以割草割菜,还可以砍一些竹枝,甚至削铅笔,它跟锄头一样,属于比较常用的农用工具。</p><p class="ql-block">禾镰刀姓“禾”,这很大程度上限定了禾镰刀用途的专一性,它专为割稻谷而量身定做,为收获稻谷而存在。禾镰刀是农忙时期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一年下来,禾镰刀的高光时刻也就十天八天,其余都是闲置在某个角落,是暗淡的。闲置时间久了,金属刀片就会生锈,我们也不会对其打磨,颓遁后的禾镰刀用起来太费力气,这时候,就要买会些新的。用旧了的禾镰刀,也还有别的一些价值,好比如我们补凉鞋的时候,把禾镰刀的末端烧红,因为凉鞋是塑胶的,一烫就粘上了。</p> <p class="ql-block">相比镰刀,禾镰刀的设计追求轻便,刀锋带齿,整个刀片是一条“弧”,它的价格也比镰刀便宜很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这首诗中,人们知道有锄头,但不一定知道有禾镰刀,又或者只是归结为镰刀。随着农耕机械化,禾镰刀退出农贸市场也有十多年,往后更是鲜为人知了。</p> <p class="ql-block">据我所知,在不同时期,广州和桂林,都曾为行政中心。在南越国时期,两广同属,岭南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秦始皇统一后,一批北方移民进入岭南,故而有了今天的广府文化。正如富江发于富川,在贺街与大宁江汇合为贺江,经铺门流入广东封开,在江口镇注入西江,由此可见,即便是山脉重重,也不过是一叶扁舟,便可直达。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广西到广东,无非是隔着一条田垄的距离,在传统农耕方面,我还看不出有什么差异,例如犁耙、风柜,脱谷机等等。</p> <p class="ql-block">昨日在三坑镇的一处农耕记忆馆,我见到一把普通而又特别的禾镰刀,除了锯齿的刀片插在刀柄外,另一侧还留着一条形如牛角的弯柄,末梢尖尖的,时隔多年,触摸时,还能感受它是那么光滑。</p> <p class="ql-block">我凝视那弯弯的木枝,百思不得其解,于是问成哥:“这把禾镰刀是怎么使用呢?”只见他抓过手柄,弯腰扎马步,接着用弯柄收拢(稻禾),然后才反过来用禾刀割(禾苗)。成哥面带笑容地跟大家讲解,示范动作也是相当娴熟,但我还是不以为然,把禾刀翻来翻去的,不挺麻烦的吗?我们用禾刀,都是左手抓稻禾,右手直接一拉就割断了,简单、利索,我一口气能撂倒一大片。要是拖着这么个长长的弯柄,增加重量不说,反而别扭。这时,一起参观的罗老师接过话说:“好用!好用的!挺有效率。”</p> <p class="ql-block">不同的操作认知,源于背后的归属感,源于自我的实践经验,我所认为的别扭,在成哥这里是不存在的,我特地反复观看录下来的视频,发现他翻转禾镰刀的动作是瞬间就完成,可能0.1秒都不到,简直就是变魔术一样。</p><p class="ql-block">认知差异是存在的,而交流之后,大家对割禾的追求又是一致的,就是用最喜欢的办法,更高效率的完成割禾,于是乎,又何必拘泥于形式呢?虽然方式不同,但我们很快又找到共同点,就是动作快才是硬道理。</p> <p class="ql-block">因为好奇一把禾镰刀,然后发现另一种割禾方法。在农耕进入现代化、机械化的今天,传统割禾的手法,在还未被年轻人所认知,就要面临“手艺失传”了。许多人的记忆,只是一代人的回忆。就像我们当代人对银子已经没什么感觉一样,随着数字货币,或许我们的下一代,可能对辨别纸币真假的方法,也会缺失。</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情感,情感也会随着一代人的逝去而逝去,并且也不会被后人所提及。对于未来几代人而言,因为找不到属于我们的痕迹,甚至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方,他们也感觉不到我们曾经是如何的存在过。</p> <p class="ql-block">对农耕记忆馆有兴趣的,看不到零零后的孩子。而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微信和朋友圈,明天的明天,是否依然存在?我想,一定会被什么的取代,甚至随着个体的离去,然后被忘却,不留痕迹的永久性消失。于是乎,我们的思想,我们有价值的智慧,包括我们记录下的所有喜怒哀乐,几代人以后,是否也会了无踪迹呢?</p> <p class="ql-block">——“花清”两地文学交流会之采风习作</p><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