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百年前巴山蜀水最大的帮派。哥老会,又称袍哥会。</p><p class="ql-block">补充一点对哥老会(即袍哥会)的客观见地。</p><p class="ql-block">那时的重庆,交通主要是靠水路,物质进出也是靠水路的木船。</p><p class="ql-block">以巴山蜀水。长江与嘉陵江水道沿线兴起的最大袍哥帮会,总称袍哥会:在由三大体系概括:人数很多,是以走水道的,叫水码头,跑船、搬运的衣着黑长衫,又叫黑袍,以穷人占多。</p><p class="ql-block">其次是以餐饮,走街串巷的小贩子及从各码头打批发到城里各乡镇换物的挑夫除挑货物,更多的人是到江边去挑水,一个人包多少家人的水,包挑那家餐馆后水,抬滑杆的属苦力,以餐饮行业衣着白色长衫(袍)而称白袍的,人数也最多,也最杂,层次混乱各种小行业,以穷苦人为主。</p><p class="ql-block">再次就是蓝袍,他主要是以商人:绸缎、茶叶、赌场、澡堂子等行业。身着蓝色长衫(袍),属于中产阶级,以江北县,巴县为例(大多是有一定经济实力,家里背景一般是地主,富农,很少有穷人自创业进入这个行列,但却与前两大袍哥有紧密联系,人数较少。(来自父亲曾经是化龙桥码头白袍老三,当时人叫我父亲为李三哥,他们大哥叫兰海其,我们叫兰大伯,70年代末跟着父亲见过他一次)。[偷笑]</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本船,(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辛亥时期。男性还有小部分留有长辩(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停靠在回水湾的木船。(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停靠在崖边的木船,头上裹着头巾。(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重庆爬坎上坡,人潮涌动。抬滑杆的,小商贩,挑水的,挑货的挑夫。(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朝天门码头。(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最有代表性的,挑水夫。(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夜着黑色长袍的船夫。包着白色头巾。(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某个码头上面那一坡石梯。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这张有点像石宝寨。船夫坐在船上休息。岸上还有很多人。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一张靠水路上的一道城墙。(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挑水喝成对。穿插着滑杆。商人。棚屋的居民。(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这张有点像七星岗通远门。(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那时没有自来水。水很尊贵,在旧山城,除了爬坡就是上坎。城里人靠人工挑水吃--挑水夫供给。这就是当时旧中国的一个写照。(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歇气。挑夫的一角。(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