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陈家祠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部缀满了石雕、砖雕、木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琳琅满目。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造型生动、色彩丰富、用材讲究、技艺精湛,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郭沫若先生曾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中国科举制时期,在祠堂前竖旗杆是宗族荣誉的标志,考生科场高中获得朝廷赏赐,旗匾银元后,族人才能在祠堂前为其设立旗杆,升旗表彰以光宗耀祖。旗杆夹石上详细刻有考取者的姓名、时间、名次等,显示了国家所认同的功名,所以又称“功名石”代表着一个宗族的名望和荣耀。2010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根据历史照片,在原旗杆夹基上,利用找回的8件原件旗杆夹石,复原并重竖旗杆。出于安全考虑,以金属材料代替原木质的旗杆和旗斗,并在旗杆上安装了防雷设施。(科举考试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旗杆上斗的多少代表职位的高低)</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在陈氏书院大门前,可以看到一对活泼可爱、神态可掬的石狮子。</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而在正门的台阶垂带上,也能看到正在吐瑞气的金蟾。</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门口抱鼓石的基座上也有精美的石雕。</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陈氏书院头门的东西两侧,有题为“德表”、“蔚颍”、“昌妫”、“庆基”匾额的四个石券门。</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彩绘是在古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不仅美观,而且有一定防水性,能增加建筑物的寿命。正门上用勾线重彩技法绘制的一对高达4米的大门神,给人顶天立地感觉,也为整座祠堂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黑脸者为尉迟恭,红脸者为秦琼,是唐代太宗的大将军。他们守护陈家祠已有一百多年,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艳丽如新。门神是古代民间传说中能御凶防邪、看守门户之神。传说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太宗皇帝患病,屡屡噩梦鬼魅缠身,不能安寝。但秦琼和尉迟恭两名大将护卫宫门后,鬼魅畏惧两位大将的威武气势,不敢再犯,太宗皇帝渐渐病愈,为长保平安,太宗命令画师把两员大将的画像画于宫门的左右,降魔镇邪。从此,鬼怪全消,宫中太平。此事传开后,民间纷纷效仿,流传至今。</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铺首又称“铜铺”、“金兽”或“门拔”,镶嵌在大门之上衔挂门环。陈家祠头门上有一对铜铺首,其形象曲子龙第六子椒图,椒图形似螺蚌,喜欢闭口,形象狰狞,寓意驱邪避害、保护家宅,这对铜铺首形象逼真,刻画精细,与大门庄严的风格相互呼应。</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首进大厅的四扇木雕屏门,在屏心部分运用双层镂空技法雕刻了“金殿赏赐”、“金殿比武”、“荣归故里”等精美图案,镂雕的运用使屏风显得通透爽朗,院内景物若隐若现,颇具含蓄之美。屏门下部的裙板则采用浮雕的技法雕刻了多幅寓意吉祥的图。</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此外在陈家祠内的石梁柱、雀替、石栏杆以及石柱础都能看到精美的石雕。</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陈家祠建祠公所成立,推举著名外交官陈兰彬等48位陈氏绅士作为倡议人,发信到各地,以“房”为单位,发动各房陈氏宗族以题捐牌位的方式集资修建陈家祠。 他们以汉代“太邱太祖”为始祖,规定各房陈氏宗族只要交纳一定数量的金钱均可加入陈家祠,将其祖先牌位放入陈家祠的神龛中供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在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下,陈家祠与当时广州大多数合族祠一样,调整存在形式为社团。 民国期间,陈家祠内除了举办春、秋祭祀外,或出租、或自办过几所学校。1928年广东体育学校在陈家祠成立。1935年广东体育学校迁出后,陈氏文范中学在陈家祠创办。日军侵华广州沦陷期间,陈家祠暂停举行春、秋祭祀和聚会。抗战胜利后,陈氏族人通告倡议修葺祠堂、组建陈氏联谊会、筹办中学等事宜。1947年7月,由陈济棠担任理事长,建立了“广东陈氏联谊会”。 同年8月,由陈姓族人创办的“聚贤纪念中学”开始招收初中和高中新生,并恢复定期举办春、秋祭祀活动。</i></b></p><p class="ql-block"><i><br></i><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陈家祠先后被广州电影机械厂(后改为广州复印机厂)、广州新华印刷厂、广州市第32中学占用。直到1980年12月31日,广州新华新华印刷厂迁出,把陈家祠主体建筑及西院、正门马路和后院的一部分交还给广东民间工艺馆。 1983年2月13日广东民间工艺馆复馆(后改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1995年收回广州市32中占用的前院。1997年,广州复印机厂全部迁出陈家祠,交回占用的东院、后院。陈家祠的遗留问题终于逐步得到解决,恢复了昔日的容颜。</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聚贤堂后部的12扇大型木雕屏门,是清代广州木雕的代表作。在构图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取“之”字形构图,把曲折复杂的故事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有序地表现出来。</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聚贤堂前的月台的铁铸通花栏板最有特色。铁铸通花栏板以精美通透、色泽灰黑的铁铸镶嵌在石雕构件之中,与周围浅白的石栏杆形成鲜明的对比,犹如一幅幅镶嵌在精美画框中的“水墨画”。其中“麒麟玉书凤凰”、“三阳开泰”等都是难得的铁铸佳作。</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此外,由于广州气候较为潮湿,为了防止木柱下端腐烂和虫蛀,柱子下端都有石柱础。这些石柱础有多种花样形式,有的是竹节形,有的雕的是杨桃、柑橙等瓜果,既统一又富于变化,饱含地方风物的装饰情调。</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陈家祠的砖雕是广东砖雕的经典之作,主要装饰于檐墙、廊门、山墙墀角等位置、数量多、规模大、大多由当时番禺县和南海县的名工雕刻。这些砖雕主体以浮雕为主,局部采用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手法,精雕细刻,远看层次分明,线条凹凸起伏,光影清晰;近看人物须眉毕现,动静神韵如生。在阳光的照耀下,能够感觉出它黑、白、灰等颜色以及神态的丰富变化,体现了砖雕艺人的深厚功力。</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牌位按照捐款的多少用中国商用数字标识顺序。</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陈家祠的走廊全部采用空心铁柱,共有32根,分布在前、后庭院和中、后进天井处。每根铁柱由柱础、柱身和柱头组成,柱身纤细优美,使走廊空间显得更加开阔和舒展。与常见的木柱相比,铁柱不仅纤细新奇,而且防水和防白蚁的性能更好。陈家祠的走廊采用铁柱也明显是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这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有文化现象。</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石湾陶塑脊饰装饰在寺庙、祠堂、会馆等大型建筑物之上,是一种特殊的建筑装饰工艺,这种装饰手法源自明末清初,主要流行与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等地区。陈家祠花脊共有十一条,总长度为165米。花脊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灰塑做脊基,上层为陶塑。每条花脊,在烧制的时候,都标有店号和年代,如光绪辛卯年(1891年)文如璧造、宝玉荣记、美玉成等店铺。</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陶塑是石湾烧制的,采用玻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等五色。人物均是有前无后,脸部有眼无珠,不施釉彩。各种人物的头、手、脚、服饰均定型化,分别以模印制,根据人物不同的形态,选配头型、帽饰、手脚、服饰,然后用捏、按、捺、贴等手法进行加工,按仰望角度实现要求,夸张处理人体比例和特定的神态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每条花脊的两端,有一对造型独特的动物,龙头鱼尾,有两根网上翘起的长须,气势不凡,这种长相怪异的动物,就是古代民间传说中能防火避灾的鳌鱼。古人认为:“巨鳌生于海,好吞火,而且水能克火,故至于屋脊之上。”,同时又有“独占鳌头”、高中状元的寓意。表示了人们祁望子孙科举考试荣登榜首,高官显贵的心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石湾陶塑瓦脊,题材丰富、形象传神、工艺特别。陈家祠石湾陶塑脊饰的内容,主要是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为题材,以亭台、露个、石山等作为背景;用龙凤、波谷花件和镶字花板等穿插像个;加各种动物、花鸟、瓜果等图案点缀。脊饰中的故事题材采用民间十分熟悉和喜爱的粤剧折子戏场面来表现,继位通俗,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石湾瓦脊一般分成若干小块塑造烧制,在屋顶驳接嵌砌而成。</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span class="ql-cursor"></span></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梁山聚义”图</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墀头砖雕中还出现了西方宗教里可爱的小天使形象,表明了当时社会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又体现民间艺人们灵活而不受约束的创作风格。</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陈家祠在建筑上最突出的是它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之大成,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结晶。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一颗明珠”是当之无愧的。</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