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毋庸置疑,黄山作为山岳型景观翘楚,的确无可撼动。</span></p> <p class="ql-block"> 到过不少名山大川,总感觉此山的自然风光更胜一筹。虽然不喜欢诸如黄山集某山之什么于一身这类的公式化套话,但不得不承认,体量如此宏大,如此的雄奇与秀美,并具“黄山文化”加持,也是其他山岳型风景区无法企及的,难怪400多年前的徐先生惊呼“登黄山,天下无山”!</p> <p class="ql-block"> 徽州人应该感谢大自然,感慨地球地壳运动花岗岩浆能从这喷发并逐渐抬升隆起与风化,带给这里如此巨大的地质景观财富。</p> <p class="ql-block"> 黄山风景区有前山和后山的习惯叫法。</p> <p class="ql-block"> 前山的花岗岩岩体大多呈球状风化,使得山体雄伟浑厚壮观。天都峰、莲花峰、莲蕊峰等山峰雄峙在景区前端,令人敬畏。*</p> <p class="ql-block">☞天都峰</p> <p class="ql-block">☞莲花峰</p> <p class="ql-block">☞莲蕊峰</p> <p class="ql-block"> 后山的岩体节理相对于前山更为密集,且呈垂直状风化,所以山体峻峭,峰林秀奇,更有石缝里顽强生长的黄山松,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倘若遇上云雾,松云变幻,峰尖浮海,仿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 黄山的美貌,吸引了历代文人骚客寄情于此,创作出许多散文诗词摩崖石刻及民间传说,逐渐形成“黄山文化”,特别是以黄山风光为素材抽象出的山水画类型,诞生了“黄山画派”。这便是三十多年前黄山能够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登黄山是30年前,一行人驱车从歙县出发,到达云谷寺索道站已近午时。记得当时游客并不太多,但乘索道排队却排了很久。原来是不断地有游客走另一个特殊通道优先乘坐了,所以这边排队的老乘坐不上。我们只好也以当地某单位的客人名义并急于返程为由找到了景区管理局的有关负责人请求照顾,竟也奏效了,一行人终于挤进了缆车车厢。</p> <p class="ql-block">☆30年前,黄山门票40+2+…元</p> <p class="ql-block"> 当年黄山只有后山一条云谷寺索道,而且是往复式客运索道,索道上只有一对吊厢,当其中一辆上山时,另一辆则下山。两辆车到达索道站下客上客后,再各自向反方向行走。这种索道也称空中缆车,车厢就象小公共汽车,可站立50人,相对于现在运行的循环脱挂吊厢式索道,运送效率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当年乘索道上黄山也并非易事。</p> <p class="ql-block">☆上行25元,下行20元。</p> <p class="ql-block"> 出了索道站,大家顺着游道瞎游。下雨天给游览带来一些不便,特别是阵阵浓雾不时遮挡了好风景,影响感光成像。好在当时游客相对较少,游览不拥堵,不像如今动辄几万人上山。一行人走走停停,到达光明顶后天色已不早了,便返回白鹅岭站乘索道下山,赶往屯溪投宿。</p> <p class="ql-block">☆1994年的黄山清凉台</p> <p class="ql-block">☆1994年黄山留影</p> <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上黄山是2001年路过顺道游览。还是云谷寺索道,同样也是排队排到心焦。开车的同伴把我们送到云谷寺索道站后再开到黄山北大门,再乘太平索道上了山,问我们走到哪里了,我们一行人竟还在索道站排队。好不容易上了山,游览时间已很有限,紧赶慢赶走到光明顶,再往西海方向从太平索道下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01年,黄山门票80元,索道单程66元。</p> <p class="ql-block"> 太平索道是90年代建造的,也是往复式空中缆车,载客可多达百人。由于空间更大,除了载客,还可以承担大宗货物及垃圾的运载,所以该索道一直运行至今。</p> <p class="ql-block"> 以前的旅行,见到的风景大都只能用大脑记忆带回家。在数码相机尚未普及的年代,旅行只能带胶片相机,基本是用来拍人像留影,拍风景照比较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柯达或富士135胶卷25元左右,只能拍摄36张。返回后还得前往照相馆冲洗,印一张3R照片得一元左右(当年的钱价值大),所以旅游拍照成本蛮高的。如今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相当于人手一部“袖珍相机”,操控性与宽容度都很好,也不用多花钱,随拍随看,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2001年黄山留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已过数十年,黄山印象也渐渐模糊了,所以在今年疫情消停后想到再爬爬黄山,去看看迎客松的真容。</p> <p class="ql-block"> 合福高铁的开通,让原本需要几天舟车劳顿的遥远距离大大拉近了,从福州出发,两个半小时便可到达黄山北站,再转乘大巴前往黄山脚下的汤口小镇,十分便捷。</p> <p class="ql-block"> 黄山天气多变,官方气象站说好的大晴天变成忽晴忽阴的多云天,偶尔还有小雨点,使得黄山的表情不是太好,留下几分遗憾。</p> <p class="ql-block"> 如今,黄山门票190元,前山玉屏索道单程90元,后山云谷索道、太平索道单程都是80元,景交车单程19元。</p> <p class="ql-block"> 预约了最早的入园时间,所以起个大早,在换乘中心一阵排队折腾,坐上景交车,20多分钟便到达云谷寺索道站。游客很多,据说旺季每天都是两三万人上山,但有三条索道运送,基本能比较快地把游客送上山。由于人流集中在上午上山,也造成山上游道与景点的拥堵,旅游的体验感差了许多。以前那种宽松惬意的游览体验恐怕是回不去了,如今男女老少热衷于旅游,常常人满为患。回想起来,过去的疫情三年,才是最惬意的旅游季。</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一切似乎有点陌生,毕竟这么多年了,记忆已不清晰了,或是新索道站的位置与老索道站不同也有可能。游路应该还是这些游路,设施也应有改善,但感觉爬得很辛苦。当年正装革履游黄山,觉得也挺自然,丝毫没有感到不便与吃力。</p> <p class="ql-block">☆黄山上的红嘴蓝鹊,可惜来不及拍下展翅飞翔的美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与妻子走走停停,沿着游道经北海西海到达光明顶。这里是从三条索道上山人流的交汇点,游客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无心在此久留,便迈步经天海前往鳌鱼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长的下坡与上坡,好不容易走到接近鳌鱼峰顶的一个路口,被守在这里的工作人员告知,后山往前山方向不能由此上鳌鱼峰,只能从右侧下坡绕行再从鳌鱼洞那边上。如此一来,将给基本满载的体力多出不小的负担,所以放弃攀登鳌鱼峰顶,径直前往玉屏楼。</p> <p class="ql-block"> 体力有些不支,攀爬莲花峰顶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了,只在半山腰眺望天都峰。</p> <p class="ql-block"> 黄山的标志景观迎客松前,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们争相占位拍照。想在这留下一幅与迎客松的合照,真的不易。</p> <p class="ql-block"> 玉屏楼前面是下山步道,也是登山古道,1986年之前没有玉屏索道,这便是其中一条登山道,明代徐霞客应该也是从这古道爬黄山的。见到许多游客从这下山,就也想体验一下徒步下山的感受,随即动身拾级而下。六七百米的高差,长长的古道,需耗时近两小时。步道台阶修得很好,途中也有服务设施。也只有徒步下山,才能见到慈光阁等古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黄山体量很大,景色很美!但黄山仅仅是黄山,她代替不了五岳不同的地貌特色与人文内涵,代替不了各类地质地貌的奇异山岳。所以我说,黄山归来还看山!</p> <p class="ql-block"> 当然,黄山是一个可以一去再去的风景区。虽然到过三次,还总觉得意犹未尽,如果您有意寻伴前往,可以叫上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继续欣赏黄山风光</p> <p class="ql-block"> 再见!黄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