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揚的美篇

省揚

不盡的眷念,我的連!(上) <p class="ql-block">  二師九團機械運輸連是我插場九年的時間裏,堅守了七年多的單位,不盡的遐思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仍然縈懷於心。</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中國人民解放軍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第九團與獨立三營合併,應記錄在濱淮農場1971年的大事記裡。濱淮公路延伸至宋公堆即到了盡頭,從翻身河橋至宋公堆,以路為界的兩個農場,濱海種牛場和濱淮農場從此合而為一。種牛場的四個工區,一個直屬隊,機械連,飼料隊劃歸濱淮農場成為下屬的兩個分場。</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濱淮農場場部(九團團部)位於翻身河北,場部直屬單位除了窯廠都在河南依河而建,跟場部隔河相望。濱淮公路翻身河橋堍第一個路口向東,依次是場部學校,警衛連,工程連,場部招待所,加工連,糧庫,修理廠,運輸連,一營機耕隊。</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兩場合並組建了全稱機械運輸連。(簡稱機運連)機運連前身是一規模不大的維修單位,當時衹有一個焊工間,一個車工間,三臺630車床,加工直徑63公分,長度1.4米,一台牛頭鉋床;鉗工間也只有一臺簡易立鑽和一臺砂輪機,還有一個是鍛工間和發電房相當簡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技術崗位知青佔半壁江山。全連衹有一個中技畢業的技術員蔡迺龍當地人,車工主要是南京,無錫揚州知青,鉗工,修理,鍛工都以南京,無錫知青為主。</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機運連有三輛解放和兩輛躍進牌卡車,駕駛員大多是轉業軍人和當地司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機運連的規模次於加工連,他們不僅有高大上的糧食和棉花倉庫,還有三層樓高的加工厂房,四周環水,具有倉庫必備的水源和安全設置。機運連的特點是下濱淮公路一直向東,經以上單位至盡頭都是砂石路,不同於農場內的機耕路,風雨無阻確保五輛汽車出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機運連辦公室小而簡朴,雖然已進入七十年代,文革移風依稀可見,特別在辦公室牆角豎著汽車司機上繳私運的福建上好木料;每晚必開全連會議,過堂式發言。最後一項內容也必是問題人員交待和檢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營區有一條主幹道,類似中軸兩邊對稱,第一排是汽車庫,辦公室,財務室還有兩間宿舍;路對面是一營機耕隊。第二排路左側依次是電焊,車工,修理,鉗工。右側是食堂,鍛工間,木模,鈑金,鑄造。第三排是機運連職工宿舍,再過一會條小河就是翻身河堆,草頂土牆的丁頭住宅鱗次櫛比。</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一營機耕隊和機運連同在一個營區,共一食堂衹是隸屬關係不同。一機隊往東五十米是三座康拜因庫,旁邊就是機運連油庫,就一小間放置的燒鹼和機油。離小庫房不遠就是一個十五噸的露天汽油罐。油料保管員嵇克舉,隨叫隨到,不管是平時還是三夏大忙季節,忠於職守任勞任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機運連的主幹道往南延伸,與通往一營的機耕路銜接,正前方有一個三十噸的柴油罐,再往南一個條田是警衛連的魚塘,梨園和木工房,左拐就是一營的四個連隊。</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我調任機運連司務長之前是獨立營機械連司務長,機運連原沒有食堂,因各個工種增員和一營機耕隊的拖拉機駕駛員代伙,最主要的是團部機運股把全團所有輪式拖拉機集中到機運連統一管理,住宿喫飯首當其衝。</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機運連的工作性質不同於農業連隊趕季節抓農時,除了配合收割機械糧食進倉,還有包羅萬象的物資運輸,比如六垛閘的沙石運輸,明生河的化肥農藥,連雲港的焦炭,鎮江物資轉運站的生鐵鋼材,東臺物資轉運站的木材和農用物資。特別是年末,各團的分配物資會清零,必須突擊運輸,也是運輸連最繁忙的季節。這時的機運連食堂是全團唯一二十四小時不停運轉的食堂,駕駛員隨到隨喫,停人不停車。</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機運連食堂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運輸車輛輻射廣袤南來北往,不失應時的蔬菜如茄子,辣椒,西紅柿,蠶豆,毛豆等。我們連的汽車司機還特製了一種帶蓋的水桶,從南方囘來,裝上一桶甜水和黃海灘涂喝慣鹹水的茶客圍坐一起,煮水品茗別有一番韻味。</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農場的機械行業,除了工作環境,收入不比團機關的工作差,機械級首定都是鹽城地區船舶機械修理工二級35.1元。</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寒暑交替,機運連不斷有新生力量注入,不乏團首長和各級幹部子女,勝任各工種崗位。本人任司務長一職兼團支部副書記、批林批孔理論骨幹。應廣大團員青年提議,要求建一籃球場,通過連部批準說幹就幹,我從一機隊借來一臺東方紅54拖拉機,把翻砂間東側一塊地幾番碾軋壓實,再用平田的方木刮平。在地上挖出籃球架模型預製,籃板就交給木模工。我記得非常清晰,籃圈是托一位揚州知青在體育商店買,幾十年前的往事清晰如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因受條件限製,年輕人工作之餘除了打打籃球,還有就是去翻身河這個天然泳池游泳。下班或一場球賽之後,帶上面盆和換下來的髒衣服,游泳,洗浴,洗衣服一氣呵成。翻身河不在排水期,水流平緩,水位最深處也就是一舉手所以游泳相對比較安全。翻身河是距中山河入海口不遠的一條支流,由節製閘控製。是濱淮農場的生活,灌溉的唯一水系,說是農場的生命之源一點也不誇張。汛期的翻身河,容不得一點污垢,河床平實沒有淤泥,水流湍急,不時有淡水魚躍出水面,最深處有三米以上。</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翻身河魚類資源豐富,因為上游的淡水在此與海水交融,似淡非淡,所以特產一種鱸魚,其肉鮮嫩無比,生活在沿岸的我們有幸常飽口福。其他魚類如紅眼丁子,鯽魚,鯉魚,鯿魚,鰻魚,河蝦等魚種交織於此,在這種鹹淡水相間的水域,引來無數的捕撈者。有撒網的,絲網扣的,扳箏的,也有在船上敲震木桶,待魚兒驚恐亂竄用電網撈,更有甚者,附近駐軍用雷管震捕。</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還有一種最廉價的水生物河蜆,佈滿河床衹需用網兜撈起,泥沙少,肥碩無比。枯水期是每年九、十月至來年四月,由於水不流動,河底積澱了一層淤泥,水深齊腰,正是捕捉鰻魚的時節。當地人特製的一種捕鰻工具,是一種打製的六、七公分寬的弧形鐵板,邊沿有兩到三個鋒利的倒刺,配以一米左右長的木柄,操作時手握木柄,圓弧鐵板的邊緣在河床劃拉,劃著鰻魚就被倒刺勾起,一般都有一兩斤重。&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待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盡的眷念,我的連!(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機運連不可替代的功能,主要是承擔加工連米,面,棉花加工的動力支持和修理廠各臺機器設備正常運轉;晚間團直屬單位的照明。發電機房和電工間位於加工連的東北角,與機運連營區隔河相望。一臺135匹柴油發電機組受寵備至,發電師傅徐壽艮忠於職守,愛崗敬業的事蹟可圈可點。該發電機組,一早從上班開始工作,到晚上八九點鐘熄燈,日復一日。稍有故障,機運連必將全力以赴。我大致記得此發電機組是氣壓啟動,每天停機以後,儲氣筒必須保證有四個以上的壓縮空氣,有時因泄露無法啟動,連長就找來幾個像我這樣的年輕小夥子,用手動泵泵氣,直泵得你手臂,雙腿酸脹,氣喘吁吁。</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發電機組的窗外有一三、四立方米的冷卻水循環池,近兩米多高,進入冬季熱氣騰騰,是我們連男同胞洗浴絕佳處,每每池邊圍蹲著一圈洗浴者,穿著短褲把熱水往身上撩,大家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絕不準把肥皂水弄近池子。</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電是各個領域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資源,當年的農場,除團部醫院以外的直屬單位,都深受其益。團部醫院的醫療器械,手術,照明有一臺好像是100千瓦時的12匹柴油機發電機組,由我的好友響水知青牟遠新操控。</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這種用電狀況持續到一九七四年,通高壓電的消息終於來了,機運連修理廠接到加工高壓線擔和“U”型螺栓的任務,任務相當艱巨,把75X75X10的角鋼,截成一米多長的線擔,沒有鋸床全靠鏨子和大錘一錘一錘鏨出來。當時全連動員,體魄健壯的團員青年踴躍報名,烘爐間燈火徹夜通明。直至知青大返城,全團通電仍然是一紙美好的願景。</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2017年重囘故地,用電狀況已今非昔比,農場除了用上國家電網的電,農場周邊的灘涂風力發電機組林立,據說個人投資七十萬,利用黃海灘涂得天獨厚的風力資源,把電出售給國家電網。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人的觀念和生活水準翻天覆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曾幾何時,機運連刮起一股做煤油爐之風,一度全連效仿。也許是收入優越,消費需求有別於農業連隊。農場的搞小喫之風大家一定記憶猶新,我們連更是從製作炊具開始,製作材料垂手可得,燃料衹要從每天停在車場上十幾部輪式拖拉機,任意一臺的油泵上拔下塑料軟管就可。製作煤油爐,得益於修理廠機械加工的天然優勢。廣大職工通過不斷的嘗試,交流,製作技術日趨成熟。一開始爐盤製作是個難題,下料和召邊工藝足以令你望而卻步,曾有人試圖用車床車出模具,人工沖壓,不知是誰發明了用履帶式拖拉機的廢舊活塞,經車床加工成爐盤,並等分十芯的點腺,以便鉗工打孔,套管用10m/m鐵管,兩頭車成台階,把爐盤和托盤卯一下即成。升降內管就更簡單了,用廢舊水箱的散熱銅管,在烘爐上略微火燎一下,刮去散熱片,按所需長度截取即可。煤油爐的爐芯,干咱機耕隊的都知道,東方紅拖拉機的柴油濾芯天然絕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要不是有人放完拖拉機上的油,忘記把油管插囘油泵,一油箱柴油全部泄露在場地上,連部也不會責成團支部調查此事,一度有所收斂又風起一陣電爐風波,然萬事都不會違背發生和化解的規矩之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機運連不同於農業連隊雞鳴晨起,通常都是被拖拉機副機的啟動聲吵醒。特別在寒冬臘月,履帶式拖拉機的副機啟動著,再兩缸兩缸依次帶動主機運行。柴油發動機的工作原理是柴油解凍以後,通過柱塞高壓霧化壓縮起火。當時多用零號油,運行過程中又凍結,就需再行啟動,要一直等到發動機溫度升高。機耕隊通常都留一履帶式拖拉機停在車庫保溫,發動著了再牽引其他輪式拖拉機,遇到高寒,履帶式拖拉機發動機油底殼要用油盆點上明火加溫。每年寒冬的早晨,機械達人各顯神通,一營機耕隊參加過韓戰的項占三師傅,由於技術精湛,雖然受出身羈絆而不得志,卻倍受同行敬重和愛戴,</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機運連最人丁興旺的時期是七二和七三年。一排都是汽車和輪式拖拉機駕駛員,因司務工作關係,和他們相處的景象時常浮現,雖然幾十年沒有聯繫他們的名字清晰如故,他們是周廣東,戚思坤,秦蔚民,江寶林,沈秀華,梁友濤,王正壽,戴炳發,林旾樹,丁志貴,沈玉祥,陳德金,張志富,徐步雲,郁立業,揚鳳輝,張利和,魏士俊,嵇明柱,馬躍嶺,蔣龍祥,謝秉成,盧永海,李幸琛,王壽美,孫鶴富,揚宏兆,高儒賢,劉必舉,孫陽根,閆維全,高修金,王德勤,高才興,張國華,于成榮。</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僅憑記憶,可能有所疏漏僅此致歉!在機運連有一件事,可以滿足我最大的嗜好,可以蹭車開。文革期間,閑賦在家無所事事,跟汽校鄰居學會駕駛汽車,並於1974年持有大型貨車駕駛證,放在團部機運股一年,人家不用咱,第二年年審纔要囘。&nbsp;那時機運連輪式拖拉機經常晚上加班,去陳家港,七團民生農場拉貨&nbsp;,團內各連隊裝卸貨經常徹夜不眠,第二天照常上班,確實年富力強,精力旺盛。</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有一年夏末初秋,我駕駛著鐵牛40輪式拖拉機,和閆維全師傅行駛在響水縣306國防公路上,邊開邊啃著在小尖果園買來的木梨,因是右置駕駛位,沒注意後方車輛,一輛軍用吉普強行超越攔下我們,一個軍官模樣的下了車就罵罵咧咧,大吼我斃了你!閆師傅連打招呼說,新學員,新學員。還有一次兩輛拖拉機去六垛閘裝石子,適逢七月十五,囘程已到喫飯時間,沿途飯店都關門打樣,濱海有個風俗,鬼節這天怕鬼上門,飯店都不營業。後來在一個供銷社買了一包桃酥一樣的點心,每人一瓶蘋果酒權當午飯,那時還沒有甚麽酒駕,路上檢查也沒現在這麽嚴格,居然無照酒駕把車開囘農場。無知確實無畏,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還有一次,一位知青駕駛員在八巨翻在溝裏我去救援,看似凍得堅實的淤泥,一腳踩上去一直陷至膝蓋。零下十幾度的天氣,一塊沾在我腳踝上的淤泥,居然生成了凍瘡。</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有一次開解放牌送豬去南京肉聯廠,凌晨三點就到了八灘三級站,站上炒豬肝,炒腰子搞了好多菜,可能是起得太早了一點胃口也沒有,勉強喫好豬也裝好了,車廂上罩上了一塊繩網,網上還坐了一個搭便車的。出發的時候才四點多鍾仍然夜幕籠罩,我們的解放牌卡車藉著燈光往淮陰方向疾駛。夜深人靜路上偶遇車輛交會,車速上升至九十邁。在漣水境內,有一條不易察覺的上坡路,到盡頭橫亙著一條河,路往左急轉下坡,當時我往左急打一把方向,車身一個趔趄,左後輪騰空,車上的豬滑向右側,我又向右打了一把方向,右輪又抬起豬又向左邊滑去,還在熟睡中的師傅大叫一聲,“別剎車!”車在下坡路上扭了幾下逐漸平穩,我靠路邊停了下來渾身已驚出一身冷汗。這段路是漣水有名的事故多發地,因路面設計的不合理,事故頻發。師傅很冷靜,對我說,要不要繼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我已讓出駕駛位,兩腿顫抖未艾,此次有驚無險的警示,是我今後的駕駛生涯難能可貴的後事之師。</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我們連的汽車高級別保養和大修都是在揚州,出廠都裝有限速片,揚州一口氣開到農場家常便飯。</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濱海縣城往北,是一條直道,往於尖,往大有除外幾乎沒有岔道,一旦出了交通事故,後車就停下不走了,特別是路上跑的司機深諳其道。有一年也是年終突擊運輸,是從通榆碼頭拉幾千方十幾米長的杉木,輪式拖拉機駕駛員姜師傅到工程連卸車,在食堂吃飯時就感到不妙,公路上一輛車也沒有,本團的車也沒跟上來。果不其然,姜師傅在避讓行人時,車尾的杉木梢甩在兩個騎車的女孩身上,導致一人重傷一人死亡。這種方法也是濱海道路上約定俗成的規矩,找到前車就找到了肇事者。</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機運連有位老汽車司機陳德金,我調來他已不開車了,建國前在舊上海給英國人開過車,見識淵博,社會經驗豐富,經常鼓勵我說你開夠的日子在後面呢。每次食堂殺豬,他衹買豬頭和尾巴,或者豬腸我也象徵性收兩三塊錢。</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能融入機運連這個羣體,不一定全是精英,但有三位團長之子和幾位幹部子女的加盟,說明這個單位是有志青年嚮往的地方。工作崗位不是自己所能選擇的。我們連常有卡車去蘇南,徐州,連雲港等地,搭便車的各地知青,特別三分場的兩三點鐘就從連隊往團部跑,我們還在熟睡中他們就在宿舍外竊竊私語甚至用英語會話,再劣質環境,心智成熟,潛心上進的人一定會有用武之地,1992年我的安全里程即超百萬,晉升國家技師,很大程度得益於,農場這個知青的搖籃。這就是我的連,青澀時代經年不往卻仍逐夢般的魂牽夢縈。</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