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粮票发行时间是1955年,于1993年停止使用。粮票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物,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购粮凭证。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p><p class="ql-block"> 1955年前,军人、公职人员的工资就是按粮食标准发放的。当兵的、工职人员年工资,每年两担小米,每担150斤,两担300斤。</p> <p class="ql-block">全国通用粮票</p> <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国家开始生产建设,赶上三年自然灾害, 还要还前苏联债务。粮食定量是根据工作轻重分配,老人、儿童19.5斤,妇女27斤,男人(轻体教师、职员)30斤,男人(重体力搬运工、架子工)42斤。</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粮票类型有米票、面票、粮票、油票。 购买粮食要使用购粮本,交粮票。细粮是大米、白面,粗粮是玉米面。</span>粮票面值分:半斤面票、半斤粮票。三种粮票每种又分一斤、二斤、五斤、十斤、二十斤。颜色分粉红、蓝、黄三种,每月票面颜色轮换使用,便于老人和不识字(文盲)使用。</p> <p class="ql-block"> 粮票横版是细粮,即米、面。(半斤面票除外)竖版的是粗粮,即玉米面。 细粮给家中婴幼儿和老人, 粗粮大都给半大小子、闺女吃。贴饼子、窝头、棒子面菜团子、没少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米票、面票、粮票、油票</p> <p class="ql-block"> 开始,北京发行的粮票票面从一斤(500克)开始。 人们吃不饱,就摞树叶与玉米面摊饼吃,后来吃树皮草根。黄豆当时是不错粮食,周总理知道此事后提议加半斤豆票,也就是粗粮票,后来又增加了半斤面票。</p> <p class="ql-block">半斤面票</p> <p class="ql-block">半斤粮票</p> 一斤面票 一斤粮票 一斤米票 <p class="ql-block">五斤面票</p> <p class="ql-block">五斤米票</p> <p class="ql-block">五斤粮票</p> <p class="ql-block">十斤面票</p> <p class="ql-block">十斤粮票、十斤米票</p> <p class="ql-block">二十斤面票、半斤油票</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粮站工作人员</span> 每月16日至18日上门发粮票,<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户都有购粮本,用家里户主印章领粮票,24日开始使用下个月粮票。</span>但我家由于人口多,粮食吃不到月底,领到新粮票,马上找到女孩多的邻居,这样的家庭粮食有些剩余。将新粮票换成前一个月的粮票,提前使用。我记得第一次换粮票,父亲叮嘱我:“老二,把一半面票换成粮票,我不解的问父亲,为什么呀?父亲说:“傻小子,粗粮便宜呀!”是的,一斤差七分三厘钱。当时真是吃够粗粮了,到至今我都不爱吃玉米面。 当年,玉米面是1毛1分2(0.112元)人们都管它叫棒子面。 白面是95面,一斤 (500克)开始是1毛8分4厘(0.184元)。后来长了一厘钱,国务院用了一个月时间进行听证,看到大家没有意见,才涨到1毛8分5厘。95面就是100斤带壳的麦子出95斤面,5斤麸子(麦皮)。75面、85面就是富强粉。米是基米1毛5分2(0.152元)。吃的大米不是现在的精米,比较糙,叫基米,面粉也不如现在的白。<span style="font-size: 18px;">粮食分配比例,白面45%,米25%,玉米面30%。 </span></p><p class="ql-block"> 当时,每月每人还有半斤油票。粮油票只在北京市范围使用,出京就要使用全国通用粮票。</p> <p class="ql-block"> 全国通用粮票从1955年开始发行, 1993年停止使用。</p> <p class="ql-block"> 购买副食需要使用副食本。每户每人可购买几两粉条、粉丝、每户红糖白糖各一斤。食用碱、起子(小苏打)、花椒、大料也很少。每人每月二两麻酱,半块肥皂。过年每人半斤熟花生、三两瓜子。</p><p class="ql-block"> 当时,凭副食本可购买一斤粮票的豆腐,给5块,0.23元。而且当时西城区供应的豆腐是北京豆制品二厂生产的(也就是现在的白玉牌),包括很多品种的豆制品。冬天的时候要半夜去西单菜市场排队购买,不然的话就买不到(盖帘上用自来水冲洗一下,放在外面阴凉地方冻起来,以备后来吃冻豆腐。该厂当时是在西直门高粱桥外,那里的豆腐做的最好。</p> <p class="ql-block"> 半斤花生油,一两香油,二两麻酱根本就不够吃。那时香油都用筷子粘几滴使用。食用油不够,有时就补贴点菜籽油。家家为了有个荤腥,用猪油提炼大油,剩下的油渣,做馅吃。有时用鸭子油,烙饼,酥脆。猪头肉0.32一斤。我家兄弟多,还没等一个猪头出锅,三分之一就已经进肚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许多生活用品都要凭本、凭票购物。</p> <p class="ql-block"> 买粮食用购粮本,卖副食用副食购物本,购燃气(当时是桶装液化石油气)要用购燃气本,冬季取暖要用购煤本,还要有购煤炉子、烟筒票。购买布料则需要布票。</p> <p class="ql-block"> 购自行车票、购缝纫机、购手表、购大衣柜、箱子都要凭票。那时是一票难求,每个单位每年就那么一两张票,大家只好靠抓阄决定取舍,一般都紧着结婚的人使用。八十年代初电视机进入家庭,父亲抓阄拿到一台9寸日本索尼电视机票,520元。我们是月月光的家庭,没钱呀,父亲、哥哥、我们仨人从单位互助会每人借了120元,又跟亲戚凑了点钱才把电视机搬回家。</p> <p class="ql-block"> 那时,副食品便宜,散装酱油每斤0.1元,整瓶0.15元。白酒一两八分,好一点的一两0.12元。冬季储存大白菜,一级0.024,二级O.018元,每人五十斤。白薯,一斤粮票给五斤,0.15元,每人二十斤。</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春风席卷祖国大地。农民在多劳多得政策鼓励下,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在留足口粮基础上,踊跃交公粮,满足了城市居民需求,粮票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随着计划经济时代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各种副食产品充实了市场,粮食吃的少了,粮票富裕了,出现了可以悄悄的以票换食物状况,开始时换鸡蛋,后来可以换锅碗瓢勺,高压锅。最后,随着粮食供应放开,粮票一文不值,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粮食虽然敞开供应了,但粮食生产在相当大的领域内还靠手工劳作,亿万农民在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丰收的果实凝聚着千万人的汗水。粮食由种植到收获广大农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收割下的粮食进库后,要经过卸车、搬运、化验、晾晒、防虫。小麦变成面粉,要经过十几二十几道工序。</p> <p class="ql-block"> 但是社会上储量如宝,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一些同志的心中有所淡忘,浪费粮食的现象较为严重,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平时,就餐提倡光盘行动,自觉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p> <p class="ql-block"> 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缩写为WFD),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世界粮食纪念日,是在1979年11月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定: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此后每年的这个日子都要为世界粮食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