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号院往事

沈克宁

<p class="ql-block">  我说的十二号院藏在南京鼓楼新村中段一个巷中,鼓楼新村是一条宁静的小路,两旁的树木最少有七十年以上树龄,因为从我记事起,它们就在那里。如今,鼓楼新村还在,但十二号院与周边几个院子被改造成一个小区,布局全部打乱,原先的十二号院已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十二号院内有一座三层小楼和几间平房,住着很多人家。其中有我们六一班四位同学,郎伟珍、殷文金、孙和平、我。我虽出生在这座小院,但在小院生活的记忆全无,因为在很小时我家就搬离了小院。</p><p class="ql-block"> 孙和平是我人生第一个玩伴,幼儿级别的,童年时怎么在一起玩的,完全没有印象了。但有件3、4岁时发生的事,竟像刻在脑子里一样忘不掉。有一天大人没注意,我俩躲在和平家,模仿着剃头师傅动作,用剪刀互相“理”了一次发。这个举动惊动了院内全体大人,最后怎么收的场就不记得了。虽然“发小”的意思不是指从小一起理过发,但从这一事件来看,我俩还真是名副其实的发小。</p><p class="ql-block"> 我与孙和平童年时的友谊本该在我搬出12号院后就完结的,可是没想到,南京琅琊路小学1959年新生入学时,我俩又在一(1)班见面了。更巧的是,这个班将十二号院适龄儿童全部收入:郎伟珍、殷文金、孙和平,还有与12号院一篱之隔的十三号院的沈光莉。不过,孙和平不叫这个名字了,他大号叫孙宁。</p><p class="ql-block"> 我很不习惯他这个名字,还是以小名相称。60多年过来了,在我的记忆里关于我俩之间的故事仅存一些缺乏细节支撑的碎片。比如,孙宁对小组长不满,曾吵吵着要选我当组长。那时我俩在班上,学习和表现属于一般般,没有什么明显的优缺点被老师注意或盯上,我自知离组长的距离还很遥远,但内心还是很感激的。</p><p class="ql-block"> 大概二、三年级起,有段时间我放学后常到孙宁家做作业,主要还是为了能和在他一起玩。他有几件玩具,其中有一条铁壳船,比铅笔盒长些。加了水,点上火,水烧开后能在澡盆里行走。我俩曾带上这条小船,来到宁海中学后面的小池塘里点火开船,船没走多远,火被风吹灭,过了很久,小船才被吹到岸边。</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还是孙宁家那间位于一楼的小屋,推开门就能看见楼梯。楼梯是木制的,楼上住户每天上上下下,哪怕是极轻的脚步声在孙宁家都能听到。有时作业做的无聊,楼梯上响起脚步声时,我会推开门看一眼是谁。孙宁说,我不用看就知道是谁,我不信,就和他打赌。楼梯响了,孙宁说这是二楼陈老师家的老二家驹。我推门一看,果然是。家驹虽然比我们大很多,但也带我们玩过,很熟。楼梯又响了,孙宁说是纪阿姨,一点不错。她是清凉山小学老师,人很和蔼,我在四中念初一时还到附近的清凉山小学看过她。我输了,被孙宁的“特异功能”所折服,也想学,便说我来猜下一个。一会,楼梯响了,我说,这肯定是家驹上楼了,便要去开门,孙宁慌忙制止说,不能开门,是郎伟珍!我愣住了,但还是忍不住闪开门缝看去,果然是我们的中队长郎伟珍!</p><p class="ql-block"> 我庆幸自己手慢些,要不然冒冒失失把门打开,必然被郎伟珍看见,那时候老师要求放学后不能随便去同学家串门的。</p><p class="ql-block"> 凡事就怕意外。有天下午,我在孙宁家写着作业,孙宁在后院窗外喊我,让我帮他送一件什么东西出去。我拿上东西就走,却将孙宁教我的脚步识别法忘在脑后,就在我推开房门的时候,无巧不巧,一眼看见郎伟珍正从楼梯走下来,我和她打了个照面!我傻了,第一反应是立即退回屋里,把门关紧!</p><p class="ql-block"> 当我忐忑不安地将这事告诉孙宁时,他的判断是,完了,你要倒霉了,郎伟珍肯定会告诉老师,老师肯定要找我们。郎伟珍学习好,又是中队长,老师肯定相信她的话。少年时代,我们用这样的逻辑思维来判断问题。</p><p class="ql-block"> 那些天,我有些惶恐不安,老师走过来时,就觉得像是要来问这事,心虚的很,一连好多天放学后没去孙宁家。可是经过多日观察,感觉老师似乎对这事并不知情,甚至在批评某某同学放学不回家时也没提到我,我俩又有些忘乎所以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即使没有楼梯口的遇见,我常在十二号院进出,难道郎伟珍、殷文金、沈光莉不知道?要是喜欢打小报告她们早就打了。当然,这也是我长大后才悟明白的道理,并得出结论,人的善良品质是从小就养成的。</p><p class="ql-block"> 五年级开学时,孙宁没来报到,听说是搬家转学了。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事后没有任何信息,我们少年时代这段友谊因为孙宁的搬家戛然而止,再也没有找回。12号院从那以后也与我越来越远,只在记忆中留下这些碎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