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手足口 & 疱疹性咽峡炎高发于1~7岁的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 每年4~7月或夏秋季为发病的高峰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p><p class="ql-block"> 提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很多宝爸宝妈瞬间“脸盲”,因为这两家伙实在是太像了,撞脸指数高达99.99%。</p> <p class="ql-block">家长可以对照以下症状:</p><p class="ql-block">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传染性疾病,两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且二者病毒间有许多重叠,导致症状与传播非常相似,如果不是专业医疗人员,非常容易误诊误断,请及时到医院就诊。</p> <p class="ql-block"> 疱疹性咽峡炎</p><p class="ql-block"> 口腔的咽部和软腭都会长疱疹,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咽痛。先发热再长疱疹,而且只有口腔和软腭会长疱疹,咽痛明显。</p> <p class="ql-block"> “手足口”病</p><p class="ql-block"> 口腔的咽部和软腭都会长疱疹,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咽痛。在口唇、手和脚,包括肛门周围,也会长有透明小水泡,关节部位还可见皮疹。出疹后发热,多是中低烧,咽痛症状不明显。</p> <p class="ql-block">1、注意隔离</p><p class="ql-block"> 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后再外出。</p><p class="ql-block"> 家长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与湿度适宜</p> <p class="ql-block">2、观察病情</p><p class="ql-block">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p><p class="ql-block"> 注意有无新的体征出现,或原有症状、体征有无加重或恶化,一旦出现危重信号,需及时就诊或复诊。</p><p class="ql-block">观察呼吸</p><p class="ql-block"> 主要观察患儿有没有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的情况,如果有持续或频繁出现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那么肺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需要及时就诊或复诊了。</p><p class="ql-block">定期监测体温</p><p class="ql-block"> 一般每4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如体温超过38.5℃(腋温),要注意有无寒战、惊跳、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出现幻觉或甚抽搐等情况,进行退热处理后 1 小时应重测体温。</p> <p class="ql-block">3、注意护理</p><p class="ql-block">宜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为主。</p><p class="ql-block">在发病的一周内,防止过度疲劳,多休息。</p><p class="ql-block">注意勤洗手。</p> <p class="ql-block">4、注意消毒</p><p class="ql-block"> 肠道病毒在 4℃ 可存活 1 年,在-70℃~-20℃仍可长期存活,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但不耐高温。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p><p class="ql-block">紫外线照射</p><p class="ql-block"> 如有条件,可以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0.5~1.0小时,但只限于光线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p><p class="ql-block">阳光暴晒消毒</p><p class="ql-block"> 有阳光普照时可以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于太阳底下暴晒 0.5~1.0小时,但只限于阳光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p><p class="ql-block">家长自身也需消毒</p><p class="ql-block"> 家长或照顾者在接触患儿前后、给患儿更换尿布/尿不湿和处理大便后都应戴手套或注意用肥皂和清水洗手。</p> <p class="ql-block">儿一科全体医护人员将竭诚为您服务。</p><p class="ql-block">联系电话:3509861</p><p class="ql-block">地 址:襄城县儿童医院三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