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有兵马俑,南有海昏侯</p><p class="ql-block">海昏侯国:海意为浩渺的水,这里指过去的彭蠡泽现在的鄱阳湖,昏是西边也或者是夕阳西下的意思,汉承秦制,郡国并行。除郡县制外,西汉并行封国制。列侯封地称为国,金印紫绶,有封邑、设家吏、食租税。汉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宣帝封昌邑哀王刘膊之子刘贺为海昏侯,就国豫章郡海昏县,食邑四千户。海昏侯国,自此而立。</p> <p class="ql-block">古人事死如事生,通过随葬品了解一下宝藏男孩--刘贺</p><p class="ql-block">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34年的生涯中做过14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诸侯王(昌邑王)、27天的皇帝</span>(汉废帝)、贬为庶民11年、最后封侯(海昏侯)4年。放到现在活脱脱一个斜杠青年啊!不过呢,现在网友也是没放过他,因为它被网友们称为“宝藏男孩 刘沫沫”。</p> <p class="ql-block">刘贺有多壕?</p><p class="ql-block">汉代海昏侯墓葬自2011年开始发掘,至2015年年底已出土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编、草编、纺织品和简牍、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10000多件。其中金饼285枚、马蹄金48枚和麟趾金25枚、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而负责这些铜钱清点工作的考古发掘人员从每天早上8点上工到下午5点下工,日复一日地数了整整半年,才将这批铜钱清点完毕。是不是很羡慕啊,提前过上了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汉书》中曾记载了刘贺的相貌:“青黑色,小目,鼻末锐卑,少须眉,身体长大,疾萎,行步不便。”也就是说,刘贺肤色黑,小眼睛,鹰钩鼻子,眉毛胡须很稀疏,还患有风湿,走路不方便。其唯一可称道的是,个子很高大。但刘贺的奶奶可是有着倾城倾国之貌的李夫人,难道刘贺又是被黑了?</p> <p class="ql-block">刘贺荒淫无度?</p><p class="ql-block">对于刘贺的记载,《汉书》卷六八《霍光传》曾提到,刘贺“鼓吹歌舞”“弄彘斗虎”“湛沔于酒”“敖戏”“淫乱”等。而《汉书》卷二六《天文志》则说他被废的缘由是“行淫辟”,在位27天共干出了1127件坏事,不过,从所发掘文物的情况看,墓主刘贺是个有追求、知礼乐,情趣高雅的文艺青年,和劣迹斑斑、轻浮任由性的“汉废帝”毫不沾边。</p> <p class="ql-block">一是墓中出土了一面绘有圣贤像的屏风,题字部分出现了“孔子”“颜回”“野居而生”等字样。</p><p class="ql-block">专家称这是我国考古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考古人员还在主墓藏椁中发现了大量竹简、木牍,经初步估算,竹简逾万枚、木牍两百余片。按现在来说,相当于家有数千卷藏书,随葬的还可能只是他喜欢阅读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竹简</p><p class="ql-block">试想,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有必要那么尊崇孔子,又有必要珍藏那么多“书籍”吗?按照汉代死者生前物品随葬一说,这些“书籍”可能伴随着刘贺的余生岁月,百无聊赖之时,夕阳下,书房里,瘦高体弱的刘贺,半躺在卧榻前,手不释卷,时时捧读,满腹愁绪,一腔愤懑,直至一命呜呼。</p> <p class="ql-block">二是在大墓藏阁的文书档案库中,还出土了两方砚台。</p><p class="ql-block">砚台保存完整,呈长方形,刻有桃花图案,制作异常精美,说明“海昏侯生前受过良好教育,喜好舞文弄墨。”</p><p class="ql-block">三是出土文物中有好几个精美的博山炉。</p><p class="ql-block">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说,汉代贵族对气味很在意,免不了要焚香。为打发寂寥时光,或焚香品茗,下棋对弈;或焚香抚琴,吟诗作画。不管当时怎样的心境,其格调极为高雅,氛围相当别致。说明刘贺是个很懂得生活,追求生活情趣的人。</p> <p class="ql-block">四是海昏侯墓中出土了整套乐器,包括两架铜编钟、一架铁编磬、琴、瑟、排箫、笙和众多的伎乐俑。</p><p class="ql-block">瑟是古代酒宴中常见的演奏乐器,一般可与古琴等乐器合奏,故中国自古有“琴瑟和鸣”一说。至于那时的刘贺,是夜夜笙歌,还是静夜冥思;是附庸风雅,还是多才多艺;是调节心境,还是麻醉自己,我们不得而知,但墓主生前结缘弦乐、爱好音乐却是不争的事实。</p><p class="ql-block">编钟</p><p class="ql-block">五是在海昏侯墓中还出土了一个嵌着金丝的棋盘,</p><p class="ql-block">虽然有些残缺,但考古人员已经肯定这个棋盘是下棋所用,并由此推测下棋也是海昏侯的一大爱好。凡此种种管窥,刘贺兴趣广泛、意趣盎然的生活由此可见一斑,典型的文艺男青年一枚啊。</p> <p class="ql-block">刘贺是个美食家?</p><p class="ql-block">从海昏侯墓的一些考古发现看,刘贺不仅仅是个浪漫的“文青”,还是个典型的“吃货”,对美食文化也颇有心得。</p><p class="ql-block">一是海昏侯墓出土的一个设计精巧、造型精美的青铜火锅,这可以佐证早在2000多年前海昏侯就开始涮青铜火锅了,由此也为海昏侯赢得了“吃货”的美名。</p><p class="ql-block">青铜火锅</p><p class="ql-block">二是海昏侯墓中出土了成堆的五谷杂粮,虽然没有像马王堆中的藕片那样“见光化水”,但专家还是从中分辨出了小米和香瓜子。在发现的一批青铜蒸馏器里,里面还装满了板栗、荸荠、菱角等植物果实,蒸馏器的附近还有发现了提梁卣、青铜钫等酒器,这进一步说明,当年在这个小小的海昏国里,可能既有夜夜笙歌的情趣,也有把酒言欢的喧闹。</p> <p class="ql-block">“刘贺”螭纽玉印由和田白玉制成,玉质坚硬莹秀,局部有浅褐色沁斑,为汉代常见的“方寸之印”。印文“刘贺”二字为阴刻篆书,字迹线条粗细一致,左右等分,规整大气。印纽为高浮雕幼螭,螭身一侧生双翼,螭角、螭尾均阴刻作纽丝状,造型生动。螭为龙的九子之一,西汉螭纽玉印,除此印外,目前仅见“皇后之玺”玉印和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一方无字玉印,“刘贺”玉印采用皇帝玺印才能使用的螭纽造型,在汉武帝时期规范印章制度之后的私印中罕见。</p> <p class="ql-block">"刘贺"玉印</p><p class="ql-block">白玉质。为汉代常见的"方寸之印",是墓主私印。印面阴刻"刘贺"二字,纽为高浮雕幼螭。以螭纽为印在汉代少见。螭为龙生九子之一,此印可能暗藏刘贺为皇帝子孙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在主椁室东侧出土的大刘记印,印文极为奇特,信立祥推测这应该是刘贺被废后,囚禁于昌邑王宫期间所使用的印信。这也是他非王、非帝,成为庶民的尴尬身份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刘充国印"龟纽银印</p><p class="ql-block">海昏侯刘贺家族墓园5号衬葬墓出土。印面阴刻"刘充国印",龟纽,为典型汉印形制。刘充国为刘贺长子。</p> <p class="ql-block">车马,是古代出行的代步工具以及身份地位的象征,大墓采用真车马陪葬,如今,陪葬的20匹骏马和马车木质框架已腐朽殆尽,仅存痕迹。坑内留存的三千余件车马器,是当卢、盖弓帽、马衔、节约、车軎等马车、马具的零部件和装饰品,见证了二千多年前,海昏侯刘贺车舆马具的奢华威仪。</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钟磬齐鸣,琴瑟相和,盛宴徐启,这是海昏候的日常,奢华王候,食不厌精,刘贺十分注重美食和美器,追求风雅排场,对炊具、食具、酒具、及室内陈设灶、熏炉、席镇等都颇为讲究。配合雅宴的大量精致乐器,包括悬挂在钟、磬架上的两组编钟、一组编磬,以及琴、瑟、排、笙和数十尊伎乐俑组成的大型歌舞管弦乐队,再现了西汉列侯的用乐制及享乐生活</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墓出土编钟分为编钮钟、编甬钟两大类。海昏侯墓出土编钮钟14件,编钮钟是垂挂于钟架上的青铜钟。根据其他汉墓出土的编钟来看,编钮钟的编制是14件为1套,海昏侯墓出土的编钮钟为1套。14件编钮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列,最大的编钮钟约为50厘米,最小的编钮钟约为20厘米,造型纹样统一,在编钮钟正面的右侧鼓部有标记测鼓音的纹饰标志。编钮钟整体进行错金处理,光彩照人,极其绚丽。</p> <p class="ql-block">青铜编甬钟:部分甬钟标注重量与宫、商、角、徵(zhǐ)、羽 ”传统五音音阶。甬部纹饰略有差别,或饰菱格纹,或饰蟠虺纹,系由不同编组的甬钟拼凑而成。</p> <p class="ql-block">骆驼形鎏金铜笋(jù)钩</p><p class="ql-block">笋是古代悬挂钟磬的木架,直立者为,横梁为笋。此件为悬挂在纽钟架上的钩子,使用时骆驼头朝下。出土时骆驼颈部有丝绳,可能用于悬挂钟槌。</p> <p class="ql-block">青铜磬篪:刘贺墓铁编磬 10 余件,是目前所知考古发现的唯一铁编磬,锈蚀严重。件悬挂铁磬架子的立柱保存完好,底座为卧马,下有长方形铜板贴地以达到稳定作用。</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墓主椁室出土的龙凤纹玉佩饰,玉佩做工精美,雕有龙、凤等图案。据考古专家介绍,这块玉佩饰是韘(she)形玉佩,无论是从质地还是工艺来看,都显示了墓主人身份的高贵。</p> <p class="ql-block">玛瑙带钩:腰带上的实用装饰品,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p> <p class="ql-block">玉剑琨( wei )</p><p class="ql-block">出土时置于墓主两手之处,当作为玉握使用。</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人看来,玉器有两种功能,一是让灵魂不远去,二是防止尸体腐烂,汉代人认为人死后可以通过一定条件获得重生。</p> <p class="ql-block">玉觞( xi )</p><p class="ql-block"> 佩饰。头端作凤首,以眼为孔,可佩挂,尾端残。造型优美。玉觞为角形玉器,上端粗大,下端尖锐,造型来源于兽牙。除佩戴外,古人还以此作解系绳结的工具。故佩带玉触被认为具有解决困难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玉璧</p><p class="ql-block"> 丧葬礼玉。玉璧具有引导墓主灵魂升天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琥珀辟邪形珠</p><p class="ql-block"> 作兽形,呈蹲伏状,以数刀勾勒出兽的眼、鼻和四肢,小巧玲珑,上有孔可穿系。有学者认为其为系臂之物,在平时可以佩戴,属于《急就篇》中所说的"系臂琅讦虎魄龙","射魅辟邪除群凶",是简化了的辟邪。</p> <p class="ql-block">瑞兽形青铜镇;一组4件,形制及大小相同,该器装饰分两层,里层博山造型,山峰耸立,外层为三只瑞兽,形态憨萌,首尾相接,环绕博山,侧身前行,回首张望,此镇构思巧妙,造型奇特,极具匠心,为汉代青铜镇之佳品,汉代人席地而坐,青铜镇主要用于镇压席四触点,防止席卷起或移动。</p> <p class="ql-block">青铜动物玩具:刘充国墓出土。造型有虎、骆驼、野猪、大角</p> <p class="ql-block">鎏金镶玉龙首四足青铜匜。该器呈圆形,前有流,龙首状,四兽足粗壮扁平,器身鎏金并镶嵌玉石,由底座、青铜盆及盖三部分组成,造型独特,铸造精美。匜,古代洗手注水用具。</p> <p class="ql-block">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多金王朝,海昏侯墓中出土了文献记载的所有种类的汉代金币,总重量约115公斤,超过了此前历次出土汉代金币的总和。其中褭蹏金48枚、麟趾金25枚。</p><p class="ql-block">褭蹏金与麟趾金均采用花丝镶嵌等细金工艺制作而成,底部铸有“上”“中”“下”字样,褭蹏金呈马蹄状,圆底,中空,麟趾金底部则为椭圆形,内部中空,形如瑞兽麒麟的脚趾。褭蹏金与麟趾金是始造于汉武帝太始二年的黄金纪念币,目的是为了协调“嘉祉”(即福祉),彰显“祥瑞”,其赏赐对象是诸侯王,属于仅诸侯王才拥有的珍贵纪念品,不作流通之用,因此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据传,马蹄金是当年汉武帝征服西域大宛国后,为彰显收获汗血宝马之功,特意按照汗血宝马的马蹄形状铸造用于宫廷赏赐的,谁拥有马蹄金,就意味着谁拥有荣耀与恩宠。</p> <p class="ql-block">金饼,非刘贺本人之用,而是每年上交朝廷的酬金。后来没交成,就留给自己下葬用了。总价值达到现在的4600万,纯度99.9%。</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墓出土了10餘噸近200萬枚的五銖錢,相當於今天100多萬元人民幣,五铢钱也叫长寿钱,这次考古发现,成功获得了汉代铜钱以一千文作为一个基础单位的重要信息,将"千文一贯"的币制往前推了一千年。有专家分析,这十几吨重的铜钱数量足有两百万枚之巨,相当于当时汉代中期全国一年铸币的百分之一。墓主人身家之丰,令人咋舌!</p> <p class="ql-block">“昌邑籍田”青铜鼎为三足圆鼎,鼎口微往里收窄,没有顶盖。鼎腹部有7行15字小篆铭文,字迹清晰,释文为“昌邑籍田铜鼎,这里的“籍田”是西汉最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从汉文帝开始,每年孟春正月,朝廷在长安举行盛大籍田礼,皇帝祭祀先农后会亲自耕田,祈求五谷丰登,这是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的一种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铜错金神兽纹当卢:当卢是佩戴在马头的装饰品,当卢上面的错金纹饰美不胜收,一个用优美的线条描绘了两条青龙,一只白虎,一只朱雀,一条玄鱼,底下还有一只鸾鸟。龙虎之间有一日一月,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赤兔与蟾蜍。这份当卢比我们今天大部分人身上的奢侈品还要精致,真是人不如马啊!刘贺这个只做过27天的废帝,生活里远远不只是金子啊!</p> <p class="ql-block">这枚青铜错金当卢可以说是精美至极,最上是一只栩栩如生的白虎。其下两圆,为日月两形象,左侧为玉兔玉蟾组合,是为月之形象,右侧为金乌,是日之形象。日月之下,是两条呈现反弓型,头相背,颈相靠,尾相交的青龙。两条青龙中间,是一只张开翅膀,口衔仙珠的凤鸟。青龙尾部,是一条头尾西北向的玄鱼。当卢的最末端是一只站立的朱雀,头上有冠而作回望状,尾羽作开屏状,清晰可数。这七者紧密有序地排列在这枚当卢上,周围饰以云气纹,盘曲回折,营造出缥缈的仙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青铜匜yi</p><p class="ql-block">先秦时用于沃盟之礼,即以匝倾水,以盘承水,称之"奉匝又代沃盟之礼或许已简化,故盘、匝并不同出,常《说文· C ( fang )部》:"匝,似羹魁,柄中有</p> <p class="ql-block">青铜提梁鲣( xing )</p><p class="ql-block">保温的食器。《说文》记载:"經,温器也,圆而直上。"刘贺墓铜鲤,出土时内盛鸡骨和汤羹。</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墓西藏椁5个漆笥中发现了约5200枚竹简,内容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等文献,其中就有失传许久的《论语·知道》篇,竹简均为成熟的西汉隶书,横向笔画多平直稳定,纵向笔画多顺势带出而不僵直,字形整体平和典雅,落落大方的同时不失轻松活泼、流畅自然。</p> <p class="ql-block">备料-片解与刮削-杀青(上胶液)-编联-书写</p> <p class="ql-block">备料-片解与刮削-杀青</p> <p class="ql-block">"臣贺""海昏侯夫人"铭文木牍</p><p class="ql-block">刘贺墓出土数十枚木牍,有"南藩海昏侯臣贺昧死再拜皇帝陛下"、"妾待昧死再拜上书呈太后陛下"等文字,为刘贺及夫人向汉宣帝和皇太后的上书,涉及到朝献、酎金、秋请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青铜缸灯</p><p class="ql-block">由器座、托盘、侧面灯罩、顶部灯罩和弧形烟管组成,是利用虹吸原理制作的灯具。《广雅·释器》疏证云:"凡铁之空中而受枘者,谓之缸。"即空管状结构。缸灯常被设计成人、牛、凤和雁衔鱼等象生造型,在汉代十分流行,巧妙利用人手臂,牛双角,凤、雁颈部等作为导烟管,防止燃油灯对室内造成污染。</p> <p class="ql-block">"青铜连枝灯:神树化形,助力成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连枝灯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至汉代极为流行。</span>连枝灯即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呈树形立置,灯柱上分层伸出多个灯盏。其造型取材扶桑神话。刘贺墓两件连枝灯与博山炉配套使用,蕴含汉代盛行的"升仙"思想。</p><p class="ql-block">这件连枝灯高度达到一米以上,灯具十分精美的,整个造型就如同枝叶繁茂的大树,点亮时灯火通明,如满树星光摇曳,华美异常。在古人的观念中,神树和鸟都具有沟通天地人神的功能。既然神树可以上达天庭,那么自然也能够引领墓主人的灵魂飞升。所以既能带来光明,又可引领升天的连枝灯,自然而然成为了当时陪葬品的热门选择,而渴望着灵魂不灭甚至在阴间仍旧能过上美好生活的刘贺,对于这类的灯具更是推崇。</p> <p class="ql-block">昌邑"铭文青铜豆形灯豆形灯为汉代灯具常见样式,上有盘,中有柱,下有底座。部分灯盘有支钉用来插烛。此灯刻有"昌邑"铭文,灯盘刻有"昌邑宦银烛定重六斤十四两"铭文。定,与锭、镜(燈,灯)相通。烛,表明此灯使用燃料为烛。汉制"六斤十四两",约今1.75千克。</p> <p class="ql-block">好像也是灯具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青铜雁鱼缸灯:呈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管、雁体、灯盘、灯罩组合而成。鱼身及雁颈、雁体中空相通。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被其中贮存的清水吸收溶解,达到环保无污染效果。两片弧形灯罩可左右转动,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雁自古被视为“仁、义礼、智、信”俱全的灵物,其嘴中鱼亦具多子多福、夫妻恩爱、金玉满堂等吉祥寓意。此灯将科技、审美融于一体,兼具实用与艺术双重功能。</p> <p class="ql-block">青铜博山炉</p><p class="ql-block">焚香器。因其造型像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名。飞禽走兽出没于山峦叠嶂之间,其间有细小烟孔,可使烟气慢慢散发,形成云气缭绕景象,如同仙境。出现于西汉,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生活之中,是汉代神仙信仰的生动反映。</p> <p class="ql-block">动物形青铜席镇:先秦以来,席地起居的礼俗仍被沿袭,汉代人多席地而坐,《论语》有“席不正,不坐”之说,为席子卷起,人们需要四角置镇,汉代席镇多为人形、动物形,动物形席镇常见蜷曲、蟠伏姿势,实用和装饰巧妙融合,刘贺墓动物形席镇有鹿、雁、鱼、凫、龟、虎等多种造型。</p> <p class="ql-block">青铜染炉</p><p class="ql-block"> 炊器与盛食器的复合之器,西汉中晚期贵族常用。上面耳杯盛食物,中间镂空炉身置炭,下面长方形浅盘承灰。用炭火温热耳杯中调料,将肉食染味后食用。染炉设计,符合汉代人分餐而食之制,宴饮时一人一套,随吃随"染"。</p> <p class="ql-block">青铜缶,可盛酒盛水</p> <p class="ql-block">青铜蒸煮器,由釜、甑、盖组成,甑置于釜上。釜中蒸汽通过甑底气孔升入甑中蒸熟食物,类似现今蒸锅</p> <p class="ql-block">青铜漏</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厨具库。古代计时工具。由漏水壶和漏箭组成,漏箭有刻度,共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表明时间。使用方法为:漏水壶蓄满水,水从壶孔向外不断滴出,漏箭随水位下降,读出箭上刻度便知时间。</p> <p class="ql-block">青铜氲( yan )</p><p class="ql-block">炊具。由甑和釜组成,甑置于釜上。釜中蒸汽通过甑底气孔升入甑中蒸煮食物,类似现今蒸锅。</p> <p class="ql-block">青铜醮 (jiāo):温酒器。三足有柄,用以煮物。鸟喙状壶嘴可活动,倒酒时鸟喙张开,放平时鸟喙盖上。</p> <p class="ql-block">青铜勺和青铜筒形樽(zūn) </p><p class="ql-block">挹取工具。从商周至汉代,多用来挹酒。贵族宴<span style="font-size: 18px;">飨时,先用勺将酒从锺、壶中舀入樽中,再用勺将酒从樽舀入耳杯中饮用。 </span></p><p class="ql-block">盛酒器。樽是盛放温酒的酒器,常附承盘。 “温”通“醞”,醞酒是一种反复酝酿的酒,酒色清<span style="font-size: 18px;">醇,为上等酒,故盛放醒酒的樽制作上乘。,</span>马王堆汉墓遣册有“温(醞)酒”之语。</p> <p class="ql-block">青瓷壶:盛酒器。西汉青瓷,胎质较原始青瓷、早期青瓷细密,吸水率低,轻叩器身音质清亮,瓷化度较高。</p> <p class="ql-block">“昌邑食官”铭文青铜锺:这件青铜锺器身表面鎏金,腹部刻有铭文“昌邑食官,锺容,重廿九斤六两”。</p> <p class="ql-block">青铜提梁經(xíng):保温的食器。《说文》记载:“經,温器也,圜而直上。”刘贺墓铜經,出土时内盛鸡骨和汤羹。</p> <p class="ql-block">青铜绢( xuan )</p><p class="ql-block"> 盆形平底两边有环的小锅。刘贺墓有数十件此类器,自名为"绢""盘"。既可为盥洗器,也可作盛食器。</p> <p class="ql-block">云兽纹漆器:食器。器物呈圆形,表髹黑漆,里髹朱漆。唇部口沿处用朱漆绘有一圈卷云纹,内底绘有三条卷曲状云兽纹。漆盘是汉代贵族生活不可或缺的日用品类,而云兽纹反映了汉代民众对于仙界的想像及汉代神仙观念的盛行。</p> <p class="ql-block">漆耳杯。一种饮食器,耳杯是汉代人常用的饮食器具,因其两耳形状类似鸟的双翼,故又有“羽觞杯”之称,汉代漆器继承了楚式传统,漆耳杯多以红黑为主色调,是汉人丰富饮食文化的生动例证</p> <p class="ql-block">“海”字铜印,这是个烙马印,用来给马等牲畜做标记</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三叉器</p><p class="ql-block">青铜马腿:刘贺墓园车马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节约:节约是在编组马络头时,用以衔接横纵交叉的绳条,以保证绳条在交叉处稳固结节,是使马络头成形的马具。早期节约以圆泡形为主,汉代兴用熊、骆驼、鹿、独角兽等形象作为圆泡图案,亦有素面圆泡。</p> <p class="ql-block">青铜伞箍:汉代马车车盖常为伞形。伞柄名"杆",分上下两节,两节之间由铜质伞箍相衔接。车伞主体结构为木质,大都无法保存,仅存留伞的金属构件,如盖弓帽、盖顶饰、伞箍等。</p> <p class="ql-block">青铜车轙(yǐ):呈弓形或半圆形,是车衡上用来贯通辔绳的环。车衡两侧各装有车。马嘴上缰绳分别从车孔中穿过到达驾车者手中,可避免缰绳缠绕青铜轴饰:位于毂与车厢之间轴上,左右各一。需另加木楔方可固定平贴于车轴上,有保护车轴免遭泥水侵蚀作用,亦称“笠毂”</p><p class="ql-block">青铜车軎(wèi):圆筒形,一端粗一端细,套于车轴两端。车軎上有两孔,车辖从中插入,可防车轮从车轴上脱落。汉代车軎多为圆筒形,约为6厘米长。</p><p class="ql-block">青铜辖軎(wèi)“ 方策”:据湖北曾侯乙墓出土车辖軎上饰件分析,这些带扣形器是车軎上的“方策”,方形带舌,用来悬挂飞聆(Líng)。汉代壁画中多见飞(Líng)在軎上悬挂。</p> <p class="ql-block">青铜管形辔( pei )饰:装饰在马髻上的饰物。形状有竹节、鼓、圆筒、扁圆筒形等,多为圆筒形,少数辔饰表面有兽面纹</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盖弓帽:安装于伞盖弓最外端,上有倒钩,谓"棘爪",用来钩伞盖帷,使帷平整不回缩。盖弓帽顶端,一般作圆形,讲究作花瓣形,名"金华"。东汉蔡邕《独断》云:"凡乘舆皆盖金华爪。"这组盖弓帽,顶部为花瓣形,中下部有突起棘爪,表面有狼逐鹿图案,主体上半部鎏金,下半部错金银。</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盖弓帽:安装于伞盖弓最外端,上有倒钩,谓"棘爪",用来钩住伞盖帷,使帷平整不回缩。盖弓帽顶端,一般作圆形,讲究的作花瓣形,名"金华"。东汉蔡邕《独断》云:"凡乘舆皆羽盖金华爪。"这组盖弓帽,顶部为花瓣形,中下部有突起棘爪,表面有狼逐鹿图案,主体上半部鎏金,下半部错金银。</p> <p class="ql-block">叛( yuan )羊纹银马珂( ke ):装饰物。银质,形似杏叶,主体纹饰为独角叛羊跃于祥云之间,栩栩如生。源羊在亚洲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和中亚,且银器的锻造、捶打工艺也源于西域,这说明该器是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这次随葬品中金玉宝贝之多,被专家称为“汉代考古之最”,大墓出土了大量工艺精湛的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编、草编、纺织品,以及错金银、包金、鎏金车马器、乐器等。其中漆木器3000余件,青铜器和铁器3000余件,玉器包括宝石、玛瑙、绿松石等500余件。特别是制作精巧的雁鱼灯、酒器等生活用器,展现出西汉时期列侯以上贵族的生活状况和当时高超的手工业工艺水平,再现了汉代贵族衣食住行文娱等方面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于深入了解西汉文化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和价值。其中展现来祖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让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汪山土库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因当地赣语把大型的青砖瓦房多称为“土库”,由此得名。土库由北京故宫的设计建造者,“样式雷”的第四代传人雷家玮设计,集宫廷建筑、园林建筑、围屋建筑为一体,既大气磅礴,又宝贵庄严,建筑风格明朗而简洁。建筑严格按照朝庭法度和礼制约束,所有堂舍五间七架或五间九架不等,不设台阶,不饰油彩,门坎高不过一尺,一切皆低调处理,但在构式上均采用中国传统的官式构造。</p> <p class="ql-block">汪山土库以赣派建筑与清朝宫庭建筑相结合,属砖、木结构建筑群,整座土库建筑以祖堂为中心,东西展开,南北朝向,地势前低后高, 9幢排开,7幢退后,一连25幢进,1446间房,有通风、采光天井572个,幢与幢相携、进与进相连、巷与巷相通,巷道交错、庭堂深邃,祖堂、保仁堂、谷贻堂、光裕堂、诵芬堂、稻花香馆、醉月楼、望庐楼、接官厅等, 东西长337米,南北宽180米,占地108亩。</p> <p class="ql-block">程氏祖堂是汪山土库主体建筑的中心,纵深三进,每进均为“一明两暗”的平面布局。祖堂第一进设有门厅,门厅两侧各有两间厢房。门厅与第一进大厅之间,除了门厅的仪门相隔外,还设有一道青砖墙壁筑有砖雕组合门头。第一进大厅五间九架,厅内立有两排共4根柱子抬梁穿斗式结构并用,空间宽敞。天井周边是贯通的精致卷棚轩廊。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筑有一道间墙,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仅有一道可拆可卸的壁板相隔。后两进的天井两侧均有厢房,厅堂面宽比第一进缩小。</p> <p class="ql-block">土库庭院深深,房房相叠,层层递进,构成一个庞大而独立的小小世界,进入大门之前,置身屋外之时,只见几间外墙并列,根本没想到其中的大而深。这就是古人的风格,对外低调,不事张扬。</p> <p class="ql-block">古人含蓄内敛,重视风水。土库的建筑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屋脊不外露,橼檐不外翘,屋面朝向天井,形成“四水归堂” ,含有“财不外流”和“行善积德”之意。土库的建筑者是道光初年的程氏三兄弟,三人分掌“湖广总督”“江苏巡抚”“安徽巡抚”,既能跻身官场而不倒,必对官场文化、人情事故了然于胸。他们手下的杰作,即是官场性格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程氏起初只是一个农夫家庭,清前期先祖程玉碌靠着种田养鸭逐渐致富,被人尊称为“鸭太公”。鸭太公虽是一介农夫,却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乾隆年间他的儿子程采坦开始读书,但没有考取功名。他又让两个孙子程逢春、程逢禄继续读书,还是没有考取功名。功夫不负有心人,鸭太公的第四代,程逢春的儿子程矞采、程焕采,程逢禄的儿子程懋采,相继高中进士,钦点为翰林,创造了“一门三督抚”的家族传奇。</p> <p class="ql-block">土库所有的门窗、门台、踏阶、柱基皆为一色的丹霞红石,厅堂用水磨石方砖或青石板铺地。除厅堂外,上下房及厢房均设基座架空,施以地棱铺钉木质地板,既增加了防潮功能,又显得高爽气派。就算梅雨季节参观时,房间内却依然干爽通透</p> <p class="ql-block">汪山土库是江南的名门望族,从清嘉庆末年到民国的一百年间,程氏家族共出了21名举人,7名进士,大小官员一百余人,受封为“总督”、“尚书”、“一品夫人”的就有十几位。</p><p class="ql-block">其中程氏三兄弟的发达,使得这个位于南昌北郊的大宅院常有达官显贵光临,并专门设置了“接官厅”。一代名臣曾国藩、帝师翁同龢、民族英雄林则徐,都曾是汪山土库的座上客。他们与程氏兄弟交往甚密,并在此留下了墨宝。</p><p class="ql-block">林则徐向程氏兄弟赠送了一副对联:湖山意气归词苑,兄弟文章人选楼。</p> <p class="ql-block">程氏三兄弟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后,继承父辈开创的义举,置义田、建义仓、办义学,规定程氏族中后人都要进私塾读书,只要愿意读书,可以一直免费读到考取功名。周边的外姓子弟,也可以在程氏私塾读书,而且不收学费。程氏兄弟还建立了一个民间助学机构“兴宾会”,为当地贫困子弟就读高等学府或进京科考提供学费和路费。汪山程氏的女性可以不学女红,但都必须读书。这里没有平常大户人家的“绣楼”,却有“望庐楼”、“稻花香馆”等几处私塾学馆。学馆环境清静,设施齐全,学风良好。</p><p class="ql-block">来到“万世师表”堂,堂前供奉着一尊高大的孔子塑像,两边的堂柱挂着一幅对联:秋水文章不染尘,春风大雅能容物。</p><p class="ql-block">走过天井就是课堂,课堂上摆着二三十张课桌,墙壁上挂着励志读书识字的牌匾。其中一幅是朱子《论学》的语录:“质敏不学,乃大不敏。有圣人之资,必好学,必下问,就自蒙杜撰,更不学不问。便已是凡下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只是好学下问。”教育子弟读书要经世致用,虚心好学,独立思考,知错能改,自强不息。</p><p class="ql-block">程氏家族不仅重视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视子弟的人格培养。</p><p class="ql-block">课堂另一侧的墙壁上,挂着私塾的常规,学规上规定: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长幼有序;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教,惩忿熄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不得反求诸己。</p><p class="ql-block">程氏家族还建立了一种教育激励机制,在汪山土库主体建筑的正前方,有一方牙塘和旗杆场,场上矗立着众多的旗杆。这里有一个习俗,族中弟子凡考取功名,都要在祖堂挂一块匾,在门前的旗杆上树一杆旗,旗杆上立有金鸡。鸡为六畜之首,高悬公鸡,寓意“金鸡报晓,功成名就”,这既是对考取功名者本人的表彰,更是对整个家族成员的激励。</p><p class="ql-block">汪山程氏推崇程朱理学,不断强化礼教,十分重视对族人的传统道德思想教育。在稻花香馆,挂着汪山程氏的家训,家训共有五个部分,内容涉及为修身、持家、处世、治学、治政,教育族人弟子怎样做人。</p><p class="ql-block">来到汪山土库的祖堂,有四块两米见方的大匾额,分别写着朱熹手拓本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它告诫和氏族人,对国家要忠,对长辈要孝,当官要清廉,做人要有气节。正是有了这样好的家训、家教和家风,才使得汪山土库,人才辈出,人文鼎盛。</p> <p class="ql-block">要问汪山土库里最多的是什么?那一定是房子里面的巷子了。曾经大户人家的宅院,总共有1446个房间住着1000多人。各类大小巷子在土库里面穿插。地下埋有大缸,发声会有回声。看着深深的巷子,给人一种时光隧道的体验感。</p> <p class="ql-block">土库内巷道纵横,每纵深宅之间均有隔巷,巷子下面埋有很多瓦缸,既可以听到回声,以可以用来防火。每幢房屋之间横穿兴建八尺巷,专供主人出门时轿子、马车到住房门口接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