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济苍生 星耀杏林——国医大师王晞星

赵树义

<p class="ql-block">  王晞星,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四、五、六、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山西省名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46年,擅长中医药治疗肿瘤、脾胃病及疑难重症,周门诊3次,次均百余人。创建肿瘤科,并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管局中医肠疗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负责人,树起山西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科发展的旗帜。</p><p class="ql-block"> 提出从肝论治胃肠功能性疾病新观点。建立中医肠疗理论体系,形成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形成“和法”治疗肿瘤及疑难重症理论体系,创新“和法”应用。主编学术专著5部,主持科研项目15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4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获中药新药证书1项,临床批件2项,培养中医人才67人。</p> <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召开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其时,疫情卷土重来,五年一次的、备受中医界关注的盛会不得不以视频形式举行,山西分会场设在省政府。五年前,王晞星以最年轻的“老中医”位列第一届全国名中医行列,这一次,王晞星又以最年轻的“老中医”荣膺国医大师称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一、欲明不明,开启中医人生 </span></p><p class="ql-block"> 1959年3月15日晨,稷王庙西南小巷传来一个男孩的啼哭声。稷王庙位于稷山县城西街,县城南部有座稷王山,相传是后稷教人稼穑之地。男孩家住稷王庙西南一隅,他的一位本家爷爷做过师爷,写得一手好字,老先生为男孩起名王晞星。“晞”者,破晓之谓也;“晞星”者,欲明不明,混沌之状也。王晞星并不清楚本家爷爷对他的期许,也不明白“晞星”乃中国文化甚至中医学的至高境界,但他与这位本家爷爷缘分匪浅,本家爷爷写字时候,他常常伺立左右,看老先生挥毫抒怀,为老先生展纸研墨。老先生对这个后辈青眼有加,常常给他讲些书法掌故,在老先生身边耳濡目染久了,王晞星也沾染了几分儒雅之气。</p><p class="ql-block"> 1976年,王晞星高中毕业后被大队卫生所选中,抓药、打针、输液、抄方、制药兼记账,还在药园里种植红花、板蓝根、枸杞子,到云丘山上采挖五味子、柴胡、黄芩、玉竹、车前子等。王晞星“从小卖蒸馍,什么都经过”,在所长张仁荣指导下,开始背诵《汤头歌诀》《药性赋》《医学三字经》等,一只脚踏进中医药大门。一天,王晞星的姐夫患急性阑尾炎,疼得满炕打滚,却拒绝手术,王晞星只得以《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牡丹皮汤加减尝试治疗,效果奇佳。张仁荣一旁看到,颇为感慨,觉得王晞星胆子大,药感好,是个学中医的好坯子。经此一遭,王晞星信心大增,寻找一切可能机会诊病处方。一名50岁妇女常年失眠盗汗,她到卫生所买安眠药,王晞星问诊后观其舌红苔少,征得其同意,自行处方当归六黄汤3剂,患者服用后症状好转,又欣然复诊。牛刀小试,收效明显,王晞星愈发痴迷中医,经常请张仁荣讲当地名医诊治疑难病症实例,对于有效验案,一一留心记录。张仁荣曾讲到他的师父用地黄饮子方治疗脑出血后遗症,疗效神奇,王晞星记在心里。1996年,王晞星霍州出诊,遇一老者,个高,人胖,走路吃力,患心肌梗塞后下肢萎软,王晞星用地黄饮子方加减,药到病除。还有一老妇人脑出血后经常尿裤子,王晞星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小便失禁。小便失禁通常是阳虚,但老妇人之前患阴虚症,属肾阴阳两虚。王晞星辨证后处方,依然用地黄饮子方加减,老妇人的病居然也治好了。</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农村缺医少药,面对顽疾,村民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王晞星心存恻隐,遂暗下决心做一名良医,为百姓解除病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二、继往开来,窥得中医堂奥</span></p><p class="ql-block"> 1977年,王晞星第一次参加高考,分数达到中专录取线,却遗憾落选。王晞星不知何故,只好继续行走在稷王山下,当他的赤脚医生。这期间,又有同学陆续考上大学,王晞星心有不甘,重操书本温习。1980年,王晞星考上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初登大学殿堂,王晞星如饥似渴,不在教室,便在图书馆,是全班出了名的书虫。大学五年,王晞星活学活用,触类旁通,遇到疑难,不耻多问,书本上写满验方、注释,空白地方处处留有心得体会。尤其《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王晞星一字一字研习,一句一句琢磨,博闻强记,由博返约,不只经典条文背诵如流,其中奥义也多有独到体悟。</p><p class="ql-block"> 1985年7月,王晞星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省中医研究所(省中医院前身)工作。王晞星酷爱中医,却不排斥西医,出任消化血液科住院医师前,曾到山大二院进修一年。1992年,王晞星跟师萧汉玺,次年升任主治医师。萧汉玺出身中医世家,其父箫通吾是民国山西四大名医之一,脉学一绝。萧汉玺继承父亲衣钵,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第二届国医大师备选人、“赵雪芳式白衣战士明星”,诊病首重脉诊,辨证偏重脏腑,治疗尤重调补脾肾、气血,擅长治疗内科疾病,在国内脾胃病学界享有盛誉。1997年,王晞星正式拜萧汉玺为师,成为萧汉玺唯一官方认定的师承弟子、萧氏中医学术流派第九代传人。10年后,王晞星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p><p class="ql-block"> 平时,王晞星除了跟随萧汉玺出门诊、查病房、抄方子,一有机会还跟随其他中医名家出门诊、查病房、抄方子,每天不到晚上11点不回家,孜孜矻矻,深扎临床,学中干,干中学,历练多多。王晞星甘坐冷板凳十余年,乐此不彼。研究所有位前辈叫李若,退休前任外科主任,早年患肝炎,后转为肝癌晚期,肝脏介入治疗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合并霉菌性肠炎,每日泄泻不止,尝试各种方法治疗无效,打算放弃。王晞星看到前辈内心纠结,身体痛苦,想试一试。当时,治疗真菌感染的药副作用都很大,中医人轻易不用。王晞星发现大肠杆菌可治菌群失调,便找微生物专家黄元桐商量,让其培养大肠杆菌。三天后,大肠杆菌培养成功,李若饮后大便次数减少,身体慢慢恢复。</p><p class="ql-block"> 初试成功,王晞星不走寻常路之心“蠢蠢欲动”。20世纪90年代初,王晞星赴上海参加培训,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反流性食管炎产生新的认识。几经琢磨,王晞星以为治疗此类疾病中医可能比西医疗效更好,遂将中医辨证、西医辨病与内镜下微观辨证相结合,以萧汉玺治疗肠胃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经验方为基础,在国内首提“从肝论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食管返流病新观点,研发新药、制剂10余种,其中:中药胃动力药“胃逆康胶囊”摘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国家食药局新药证书,填补国内纯中药治疗胃动力疾病空白;国家及省部级共6项课题资助的、针对放射性直肠炎研发的灌肠药物“肠瑞灌肠剂”,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授权发明专利两项;以“毒邪犯胃”为论点,以凉血解毒、制酸护膜为治则研制的“胃肠康定胶囊”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王晞星还根据内外合治理论,优化肠道给药技术,拓宽中医肠疗病种,出版专著《中医肠疗》,建立起中医肠疗理论体系。</p><p class="ql-block"> 2002年,王晞星出任省中医院硕士生导师。2008年8月始,王晞星跻身全国第四、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列,成为传承导师。2009年5月,王晞星被北京中医药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王晞星承上启下,润物无声,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4人、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人6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师带徒5人、山西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师带徒10人,他的弟子或已组建学术团队,或已成长为教学、临床及科研领域骨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三、杏林探问,一部“和法”走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 20世纪90年代,肿瘤进入高发期,国际国内尚无有效治疗办法。如何通过中医药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延长肿瘤患者寿命?王晞星敏思笃行,他明白,中医的出路在重病和疑难杂症,而当下最好的突破口便是肿瘤,中医如果不能在这方面有所斩获,生存空间将越来越窄。</p><p class="ql-block"> 王晞星打算创建肿瘤科,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有人劝王晞星继续留在消化血液科,继承萧汉玺衣钵;有人提醒他,肿瘤科之前成立三次,关门三次,要三思而后行;也有人说王晞星胆子太大,没把握的事也敢做;当然,冷眼看笑话的也不在少数。不管反对,还是支持,立场都泾渭分明,而王晞星决定了的事,谁也拦不住。</p><p class="ql-block"> 千禧年伊始,山西首家中医肿瘤专科“试营业”,对外名字却是内科综合科。那时,人们谈癌色变,知道中医药能治疗肿瘤的人寥寥,相信中医药能治疗肿瘤的更廖廖。王晞星未敢打出肿瘤科的牌子,并非不自信,而是怕把病人吓跑。开科之初,一间诊室,两个大夫,一个护士,简陋至极。至今想起,王晞星最感谢他的老同学刘丽坤。那时,刘丽坤在老年科工作,待遇好,课题、项目多,日子滋润,但王晞星比谁都清楚,刘丽坤对治疗肿瘤兴趣浓厚,曾专程跑到上海“取经”。刘丽坤答应王晞星一起创业,一是不想年纪轻轻就混日子,二是她信任这位老班长。事后多年,刘丽坤问王晞星,那时建科,你相信自己能干成吗?王晞星笑一笑,我也不知道。可王晞星给刘丽坤的感觉,就是他肯定能干成。</p><p class="ql-block"> 肿瘤科的第一个住院病人叫张继贵,是省机械厅离休干部,患颈部转移性鳞癌多年。之前,老人长期找王睎星看病,非常信任王晞星。如今年过七旬,行动不便,老人想住院。王晞星与刘丽坤一商量,决定遂了老人心愿。2001年春,嚷嚷一年多的“肿瘤科”终于名副其实,却只有医生5人、护士6人、病床18张。就在众人猜测肿瘤科何时关张的时候,肿瘤科却开挂一般,发展迅猛:2003年,病床扩张到23张;2005年,病床扩张到34张;2007年,病床扩张到50张;2009年,病床扩张到60张;2011年,病床扩张到114张;2017年,病床扩张到171张;目前,拥有病区4个、病床221张,不只集放化疗、介入、海扶、肠疗、心理治疗为一体,还汇中医、西医两套体系为一科,荣誉枚不胜举——连续三年获艾力彼中国中医医院排行榜“最佳临床型专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大肠癌)牵头单位,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山西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教学、科研基地,华北地区最大的中西医结合肿瘤一站式诊疗中心。设备不断升级换代,学术团队日益壮大,肿瘤科先后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20余项,通过山西省科技成果鉴定9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项。</p><p class="ql-block">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内外调和,邪不能害”;“阴阳乖戾,疾病乃起”。“和”是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由生”(《素问·调经论》)。王晞星主张“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因而和之,是为圣度”(《素问·生气通天论》),倡导“和法”辨治疾病,认为所谓疑难痼疾,唯“和”能调,正如清人周学海在《读医随笔·卷四·证治类》所言:“窃思凡用和解之法者,必其邪之极杂者也。寒者、热者、燥者、湿者、气者、血者,结于一处而不得通,则宜开其结而解之。升者、降者、敛者、散者,积于一偏而不相恰,则宜平其积而和之。故方中往往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敛散并用,攻邪扶正并用。非杂乱而无法,正法之至妙。”</p><p class="ql-block"> 王晞星秉承《黄帝内经》“和合观”,认为肿瘤发病,皆由诸般不“和”所致。只有脏腑功能稳定、内环境和谐、阴阳气血调和,机体才能达到“和”的状态。王晞星引申“和法”内涵,拓宽“和法”应用,针对头颈、乳腺、肝胆胰等肿瘤,制定和解系列方12种;针对胃肠道、妇科及泌尿系统肿瘤及疑难重症,制定调和系列方30种,建立了“和法”辨治体系。在临床上,王晞星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可以优势互补。他将传统中医疗法,譬如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穴位、针灸等,与现代医学最新诊疗技术,譬如手术、放疗、化疗等相结合,同时,与现代医学精准治疗理念,譬如基因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相融合,坚持中西医并举,一手把肿瘤科打造为省中医院的“金字招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四、悬壶济世,践行大医精诚</span></p><p class="ql-block"> 王晞星坚持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经方灵活化裁应用,临床有效率达90%。王晞星几十年如一日,待患者如家人,不论贫富,用心皆一,药简效宏,身心兼治。遇到危重患者就医,王晞星常延时加号应诊,对经济困难患者不但不收诊费,还解囊相助。王晞星医德崇高,患者有口皆碑,慕名求医者络绎,声明远播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东南亚、欧美等25个国家和地区。</p><p class="ql-block"> 2019年6月10日,王晞星主政省中医院13年又两天,卸任院长一职。从前又当院长,又出门诊,王晞星忙得像只陀螺,现在终于有时间陪陪家人,补上天伦之乐,心中高兴。2020年1月21日,腊月二十七。王晞星出完年前最后一次门诊,已是中午一点。那时山西还没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王晞星出了诊室,直奔机场,赶往海口与家人团聚。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王晞星隐隐感到不安,开始关注起新闻,海南、山西疫情通报排名一前一后,他便去留心当地人的反应。大年初二,王晞星跑到海鲜市场,人虽少,还算正常。初三、初四外出与老朋友小聚,市面上人来人往,也还正常。初五,饭店突然关门,只有海滩可去,但必须戴口罩。王晞星再也坐不住,当即订机票,星夜飞回太原。</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王晞星主动请缨,担纲省中医院专家组组长。分析病例,查看患者四诊资料,制定新冠肺炎预防、早期、中期、恢复期治疗方案,安排药房煎药,将制剂第一时间送到抗疫第一线。随后,王晞星又分赴太原、晋中、平遥等定点救治医院,查访、诊治患者,多次应邀参加省内和湖北远程会诊,制定重症治疗、核酸久不转阴方案,针对危急重症特别是60岁以上及有基础病的患者,制定“一人一证、一证一方、一人一策”,分型论治的中医治疗方略。短短8天时间,王晞星牵头制定的覆盖新冠肺炎预防、治疗、恢复、核酸久不转阴全周期的“山西方案”出炉,研发的六种中药制剂先后获批,制剂种类居全国第二。国家督导组来晋视察,“山西经验”得到充分肯定,并在湖北武汉、仙桃、天门、潜江等地广泛应用。疫情爆发初期,山西确诊病例133例,中医药使用率达98.4%,总体有效率达95%以上,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确诊患者零死亡、出院患者零复阳的“三零”壮举。在这年年底举行的“感动山西”颁奖现场,王晞星被授予“感动山西”特别致敬奖。次年,王晞星又荣获首届“山西省优秀人才突出贡献奖”。</p><p class="ql-block">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于医者而言,胸怀病患是为仁,创新理论是为智,担当作为是为勇。王晞星砥砺而行,医德双馨,可谓仁者、智者、勇者兼具。但最让他欣慰的,却是当初那个欲明不明、混沌初开的少年,如今已臻入另一境界:</p><p class="ql-block">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p><p class="ql-block">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