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国”里度秋冬----以平民视角看美国

蔡胜

<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        不知缘何,时下网络里常常把美国戏称为:“漂亮国”。我的印象中,贺卫方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质疑为何把亚美利加(America)翻译为:“美国”,并将这种译名调侃为:“美丽的国家”(同时他也把法国、德国的译名调侃为“依法治国的国家”和“以德治国的国家”),不知这是否就是“漂亮国”这一戏称的源头?不管怎样,本文题目使用“漂亮国”一词,毫无褒贬之意,特此申明。</p><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底至2023年2月底,我在美国生活了半年,这次在美国主要是帮助女儿接送在学前班、幼儿园“上学”的外孙。每日所及无非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这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以市民视角近距离看美国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提起美国,朋友圈里立刻就会分为观点对立的两拨,为了兼顾两拨朋友的感情,本文尽量只描述事实,事实基础上的价值判断留给读者自己。毕竟,莎士比亚早就说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针对国内一些“大v”对事实描述存在明显、过分错误的问题,本文也会专门做一些澄清和评述。如果本文所指出某“大V”的错误,而读者恰为该“大V”的粉丝的,本人先向读者致歉,并敬请读者滑过。</p><p class="ql-block">       由于仅仅在美国生活半年,本文所描述的美国点滴,显然属于“管中窥豹”,而且文章中的几个小专题之间没有联系,颇显凌乱无序,先表歉意。</p> <p class="ql-block">一、疫情应对</p><p class="ql-block">        回到国内,朋友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美国对疫情的应对究竟怎样?我觉得我所见到的这个国家对疫情的应对可以从“疫苗推广”、“监控检测”、“医治救助”、“资金纾困”几个方面来介绍。当然,我们去美国时,美国的疫情已经大大缓解,我们所见的只是这个国家应对疫情的“后半场”,不能以偏概全。</p><p class="ql-block">(1)疫苗推广</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美国后,一位朋友的女儿就建议我们要尽快接种辉瑞的mRNA疫苗。因为她是哥大生物工程博士后,她的建议当然具有权威性,于是我们按照这个建议,在布鲁克林唐人街的一家药店接种了辉瑞的mRNA疫苗。接种时,我们了解到这个国家的疫苗是免费的,本国居民登记社保号码,外国游客登记护照即可免费接种。</p><p class="ql-block">        当然,由于此次应对新冠疫情的疫苗,无论是国内灭活疫苗还是美国的辉瑞mRNA等疫苗,研发时间都很短,都难以起到100%的免疫作用。我在国内接种了两次科兴灭活疫苗,在美国接种了辉瑞的mRNA疫苗加强针,结果还是中了招,不过,症状很轻。从宏观数据看,疫苗的推广的确抑制了疫情的蔓延,这是不争的事实。</p><p class="ql-block">(2)监控检测</p><p class="ql-block">        与国内的大规模核算检测不同,美国是通过充分保障测试盒的办法,由个人自行检测的。获取抗原检测盒的途径包括:政府定期向居民家庭邮寄、单位发放、学校向学生发放、公共场所放置等,这些都是免费的。我们陪孩子们在一个儿童博物馆活动时,就看到了在这里桌子上放置的供人们按需自取的免费检测盒。</p><p class="ql-block">        曾看到一组数据,美国用于疫苗购买、分配及检测的投入为1295亿美元,大致相当于人民币8800亿元。</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在纽约市史泰登岛(Staten Island)儿童博物馆一角摆放着抗原检测盒,免费提供给人们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3)医治救助</p><p class="ql-block">        如果人们检测得知感染新冠,是可以获得政府的免费救助的。在城市一些公共场所的大街旁停放专门提供救助的大巴,这些大巴就是政府设立的定点救助站,这里配备了医生和护士,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药物和咨询。特别是,前些时候在国内据说被炒到2.5--5万元一盒的辉瑞特效药,在这里是免费提供的。当然,是否需要使用药物,需要医生诊断后决定。</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停泊在纽约布鲁克林日落公园旁的救助点(标牌后蓝色车头就是救助大巴,由于当时有医生正在为病人咨询,为尊重他人隐私,没有拍照完整的大巴)。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纽约的街道还是有点脏乱差的。</span></p> <p class="ql-block">(4)资金纾困</p><p class="ql-block">        这个还是值得介绍一下。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人的收入收到影响,为此,美国政府先后为中低收入人群发放了三轮补助,对居民直接现金补贴总规模87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4%。 第一轮在2020年3~4月,符合条件家庭成人每人1200美元,儿童500美元;第二轮2020年12月补贴成人和儿童均为600美元;第三轮2021年3月成人儿童均1400美元。中低收入人群每人共可以获得3200美元的援助。不过在写本文时,我又在网上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发现这类补助的花样繁多,既有联邦政府的补助,又有州政府的补助。在名目方面,既有对失业的补助(如:对正常失业者,每周发放180美元失业金,疫情期间额外再补贴失业金每周600美元,以至于失业者获得的失业救助存在反而超过工作时收入的可能),还有退税、住房租金补贴、水电费补贴等等。</p><p class="ql-block">        所谓中低收入是指年收入低于75000美元的个人,或年收入不超过15万美元的夫妇。以联邦政府2020年4月第一轮纾困援助为例:年收入低于75000美元的个人可以获得每人1200美金的直接补助;家庭年收入不超过15万美金的已婚夫妇可以获得2400美元补助,而且每个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以再额外获得500美元补助。对于收入超过75000美元的人群也可以获得纾困资金,不过每增加100元收入会减少5美元,这样计算一下,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下的个人都可以获得一定的补助。总体上,大约80%的美国人有资格获得纾困金。这非常符合“二八定律”。</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小企业的纾困补助,除税收优惠外,还直接发钱。我看到一份资料,一个小餐馆(好像是雇员三人,记得不准确)可以得到六位数美元的纾困补助。</p><p class="ql-block">       记得胡锡进曾批评西方国家发放纾困补助的做法,说什么:“全都发钱,等于没有发钱。所以,我们不发钱”。老胡这个观点的荒谬之处在于:首先,并不是人人平均发钱(当然,有的州据说是人人平均,但是加上联邦政府部分的补贴,仍然不是平均发钱了),老胡观点的逻辑起点就错了;其次,即使人人平均发钱,同样金额的钱,对于拥有不同财产的人而言,所获得的财产比重是不同的,补助所起到的纾困作用显然是不同的,老胡的结论不能成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张图表详细列出6万亿美元的用途</span></p> <p class="ql-block">二、物价</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美联储为了应对疫情,实行了量化宽松政策。 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美国总共推出3轮共计6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货币的增发,必然引发通胀。这次来美国,明显感觉到生活品的价格以肉眼可见的幅度明显上涨。</p><p class="ql-block">        以鸡蛋为例,前些年在超市便宜时0.9美元可以买到12只鸡蛋(折合人民币约0.5元/个),而现在 Costco超市(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超市,物价较其他超市便宜) 16美金可以买到60个鸡蛋(折合人民币约1.9元/个) ,其他超市的鸡蛋就更贵了。不过,鸡蛋价格的飙升,不仅是通胀的原因,据说与美国较大规模的禽流感有关。</p><p class="ql-block">        牛奶价格,1加仑的桶装鲜奶(3.78升)售价4美元左右。牛奶的价格波动比较明显,我在美国的半年时间里,价格最低时3.75美元,最高时4.15美元。不过基本为4美元,折合人民币3.6元/斤。</p><p class="ql-block">        肉类价格,牛羊肉价格与国内大致相当,如精羊肉每磅(9两)6.49美元(特价时4.49美元)价格折合人民币大约49元一斤。但是猪肉价格比国内略低,如:五花肉、排骨等一般都在每磅1.2-1.5美元,折合人民币约9-11元/斤;有一种带脆骨的排骨粒可能是美国人不喜欢吃脆骨的原因,每磅仅0.9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5元/斤;冷冻猪扒每磅1.29美元(折合人民币9.7元/斤);凤爪每磅1.29美元(折合人民币9.7元/斤)特价时0.99美元(折合人民币7.48元/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Costco超市六袋鸡腿(每袋6个鸡腿)价格10.05美元(约折合人民币68.3元)</span></p> <p class="ql-block">        蔬菜价格,大大高出国内的价格。青菜一般每磅1.5美元(折合人民币11.33元/斤)以上;茄子每磅1.25美元(折合人民币9.44元/斤);莲藕每磅2.1美元(折合人民币15.87元/斤);豆角每磅3.5美元(折合人民币26.44元/斤);大白菜每磅0.6-0.9美元(折合人民币4.53-6.8元/斤);西红柿每磅1.25美元(折合人民币9.44元/斤),不过曾买到过每磅0.9美元的大柿子(折合人民币6.8元/斤);瓜类蔬菜一般每磅1.3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9.82元/斤);土豆每磅1.3(折合人民币9.82元/斤);青椒每磅3美元(折合人民币22.67元/斤);最过分是山东大葱,每磅近5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4元/斤)。</p><p class="ql-block">        水产品价格较国内低,非常好的带鱼每磅1.99美元(折合人民币15元/斤),差一些的每磅0.99美元(折合人民币7.48元/斤)。</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我在华人超市看到珠海一个熟人的公司产品---元朗蛋卷,每盒11.99美元(折合人民币81.53元)。透过蛋卷,可以看到两个价格牌,一个是“散装油菜”价格每磅1.99美元(折合人民币15元/斤),一个好像是菜花,价格每磅2.99美元(折合人民币22.59元/元)。</span></p> <p class="ql-block">        水果价格比国内略高。苹果每磅0.9-1.25美元(折合人民币6.8-9.5元/斤),香蕉0.75美元(折合人民币5.67元/斤),由于通常水果是按袋、盒售卖,没有关注重量,无法提供准确数据进行比较。</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Costco超市的大个牛角包一直没有涨价,12个售价5.99美元,折合人民币每个3.39元,是我最喜欢的食品之一。此外,这家超市的烤鸡每只4.99美元(折合人民币34元)也是多年没有涨价,不过味道一般。</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回国后,在山姆会员店意外买到了每盒9个的牛角包,售价32.8元/盒,每个3.64元,比美国Costco超市的牛角包个头略小一点,价格略贵0.25元,大致上可以认为价格相同。</span></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交通成本,纽约地铁和和公交车单趟票价为2.75美元(折合人民币18.7元),据说可以在地铁、公交之间可以免费换乘。这半年来汽油价格:89号汽油(大致相当于国内95号汽油)一般价格在3.7美元/加仑上下波动,这个之所以好记,是因为1加仑相当于3.78升,这样简单大致换算一下就是每升1美元,折合人民币6.8元/升。</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去年12月在去宾州的路旁一个加油站的油价,87号汽油(相当于国内92号)每加仑3.19美元(折合人民币5.7元/升),89号汽油(相当于国内95号)每加仑3.54美元(折合人民币6.66元/升)。这是我在美国半年期间看到的最低油价。</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纽约的停车费可以用高的离谱形容,这是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略靠中心区域的停车场收费标准:半小时9.29美元(人民币63元)、1小时30.41美元(人民币206.79元)、24小时45.62美元(人民币310.22元)。曼哈顿的停车费就更高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但是,在一些居民住宅的道路两旁是可以免费停车等地方,不过,车位比较紧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另外,曼哈顿一些街道旁周末可以免费停车。</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而在纽约州中东部的萨拉托加温泉市停车费用就低了很多。这个停车场两小时以内免费,第三小时3美元(人民币20.4元),以后每小时5美元(人民币34元),每天最高20美元(人民币136元)。</span></p> <p class="ql-block">     (注:本文所例举的物价如未特别指出,基本是布鲁克林唐人街“飞龙”超市和“爱新鲜”超市的物价。近半年汇率变化较大,本文均按照1:6.8点汇率将美元折算为人民币,以方便大家比对。)     </p> <p class="ql-block">       房价也一并说一下。纽约房价以170000元/每平方仅次于香港排名全球第二。不过,纽约高房价主要是在曼哈顿,布鲁克林的房价要低很多,并且随着与曼哈顿的距离增加而降低。感觉布鲁克林的房价不会超过北、上、深。</p><p class="ql-block">       尽管房价高,但政府对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力度还是到位的。回国前看到一条消息,布鲁克林日落公园附近有一幢新建成的公寓接受低收入人群承租的申请,申请者的条件除收入不得高于一个具体标准外,一起生活的家庭中还必须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有意思的是,租金标准并不统一,而是确定了入选者后,会通过对入选者家庭情况进行评估后确定每户的租金水平,最低者,可以0租金免费入住。</p> <p class="ql-block">       有个叫陈平的“学者”称其研究的结果是:在中国月收入2000元的人,比美国月收入3000美元的人生活的更好。大家可以通过两国生活品物价对比,自行验证陈平经过其研究所得出结论的靠谱与否。</p> <p class="ql-block">三、交通</p><p class="ql-block">        公共交通。张维为说:美国是个“三无”的国家,其中的一无是:无公共交通。可以说,至少在纽约,张的这个说法完全错误。纽约的地铁非常便捷、发达。当然,由于建成的年代久远,设施比较陈旧。公共汽车线路也很多,凭单程车票可以在地铁与公共汽车间换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纽约的公共汽车靠站时,汽车会向路边一侧倾斜,方便人们上下车,非常人性化。</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新修整的世贸中心地铁站,比纽约其他地铁站好的多,但比起国内的地铁站仍然逊色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       纽约的大道(AVE,一般为大致南北向)与街(St,一般为大致东西向)的交叉路口很密集,沿大道前行,大致每80米左右就有一个红绿灯(初次驾驶车辆的我,常常会把下一个路口的信号灯当成当前路口的信号灯),远远望去,一路密集的红灯甚是恐怖。不过,后来发现在大道上直行时,只要通过第一个路口后能够保持接近限速的速度行驶,前方所到路口就是绿灯,这在国内称之为绿波带。我曾经数过一次,最多时一口气连续通过了43个绿灯!感觉极爽。当然,这种爽事并不是每天都可以的,车多时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把车速提升至接近限速的,这时就会堵车,而且有时会堵的很严重。不过,在纽约人们有一个好习惯,堵车时,发生堵车的道路上的车辆一般不会进入路口,保证了交叉路口的车辆可以正常横穿路口。</p><p class="ql-block">        在交通规则方面,与国内不同之处是红灯不许右转。最初,由于驾驶习惯,我在红灯时下意识地直接右转闯了红灯。不过,纽约安装监控的路口很少,所以,也没有接到罚单,只是自己紧张的够呛。</p><p class="ql-block">        在没有设置信号灯的路口,一般的规矩是主路先行,次路路口设有停车线标志(Stop),车辆行驶至停车线时,无论是否有行人或其他车辆,必须停止3秒以上。如果交叉的路口属同级别道路,则按照先到先走的原则交叉逐次通过。</p><p class="ql-block">       对于道路旁临时停车的行为容忍度较大,经常有人在禁止停车的路旁打开双闪临时停车,使原有的两车道变为一个车道,这时,右车道行驶的车辆会开左转向灯向左变道,左车道的车会主动让行,两个车道的车交叉通过,借道的车辆通过后会自觉驶回原车道。当停放在道路两旁停车区的车辆驶离时,只要打开右转向灯,正常行驶的车辆一般都会停下让路,此时,驶离车辆的司机也都会向让行的车辆挥手致谢。</p><p class="ql-block">        不文明的驾驶也是不少,比较普遍的是实线变道。此外,改装车的噪声以及一些车辆的音响实在太大。</p><p class="ql-block">        美国对汽车的改装似乎很放任。女儿家的汽车倒车镜撞坏了一只,在网上买了一副新的,但颜色与车身不同,我找了一个华人车行安装,顺便问老板镜子颜色与原来不同,会不会有问题?老板十分肯定地说:没事!美国不管这些。我还十分留意美国小型汽车安装牵引装置的情况,在街道上行走时会数一数,计算一下路边车辆安装牵引装置的比例,结果是SUV车辆安装牵引装置的比例超过40%。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管理办法,我在购买牵引杠时与国内一德国品牌代理商沟通时得知,他曾经销售给一个台湾客户,据这个台湾客户介绍,在台湾,到有资质的车行安装后,凭车行出具的证明,就可以在车管部门办理备案。</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第一次在美国开车时,由于道路、规则不熟悉,我开的很慢,后面有一辆车一直紧跟在我的后面,因为这是一段双向两车道的道路(其实应该算是四车道,但两侧用于停车了),超车不是很方便。后来,这辆车大概是忍无可忍终于超过了我,没想到,女儿女婿开始嘲笑我:“连公务员的车都超过你了!”这话,什么意思?值得细品。</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布鲁克林4大道密集的红绿灯,前方每隔80米左右就有一个交通信号灯,这张照片的前方可见范围就有5个。</span></p> <p class="ql-block">四、学校和教育</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指中小学校。作为一名曾经的教育工作者,以前曾随团考察参观过美国的高校和社区学校,这次由于接送孙子,近距离了解了一些中小学校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公立学校的评分</p><p class="ql-block">        与国内禁止公办学校排名以淡化公立学校之间差距的做法相反,美国的公立学校经第三方机构评估后,会给出最高10分的评分。一般来说,10分的学校是最好的,7-9分也不错,6分以下的学校就一般般或相对较差。</p><p class="ql-block">*    业主关心的学区</p><p class="ql-block">        原来美国也有学区的概念,不过与国内学区不同的是每个学区内有好几所学校。学区内家庭既可凭房屋产权证明,也可凭学区房屋的水电费缴纳凭证为子女申请入读。即使是租赁房屋居住,依然可以申请在学区的学校入读。</p><p class="ql-block">       由于学校的评分关系到学区居民子女的教育质量问题,自然会影响到学区的房价和租金水平。曾经看过美国一部描写一老师到一个评分很低的学校代课的影片,其中就有学区物业的代表因为本区域房价低而到学校向校长、教师发泄不满的情节。</p><p class="ql-block">*    “简陋”的校舍</p><p class="ql-block">       说美国公立学校的校舍“简陋”,主要是说其规模不大,占地面积小,一般一幢建筑就是一所学校,运动场也非常小。我在国内曾经参与过“规范化学校”的建设工作,感觉我们对于学校校舍的要求高,特别是要求每所学校要有田径场。而在纽约布鲁克林,我所看到的学校无一例外地都没有田径场,只有一些简单的室外活动场地,规模大一些的学校会有几片篮球场等运动设施(足球场等设施通常都是设在街区的公园)。不过,这些学校尽管都不大,但建筑物都很不错,许多学校的建筑物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大气、庄严。</p><p class="ql-block">       与公立学校相比,私立学校的办学条件就好的多,教育质量也高,当然学费也不菲。所以在美国,富裕家庭会选择送孩子到私立学校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这与国内相反,在国内的一些城市,私立学校(民办学校)往往是招收一些外来人员子女就读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对比起来,我的理解是美国之所以公办学校办学条件比私立学校差,可能是基于公共财政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要求。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不利于通过教育破解社会阶层的固化问题。</p><p class="ql-block">*    免费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美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被称为K-12教育系统,其中:K,一般是指上学前1年(一般归为小学教育),12,指1-12年级(相当于小学1年级-高中毕业)。K-12实行免费教育,包括免费的早餐、午餐。这减轻了许多低收入家庭在子女膳食方面的负担。听说疫情期间,纽约许多学校的校长决定不停课,其主要目的是向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免费的早餐和午餐。但是,这对于停课或因病缺勤的学生貌似不太公平。果然,最近又看到一条资讯:美国政府推行一个叫做“P-EBT”(新冠疫情电子福利转移)的计划,根据学生疫情相关的缺勤或远程学习天数,为孩子提供膳食补助,每个学生补助金总额最高可达1671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1万元)。自2020年5月以来,纽约州已发放了43亿美元的P-EBT福利。在关注美国这一政策的同时,还是要关注一下政策出台的背景,根据某非营利组织对纽约州居民进行的民意调查,近30%的纽约父母担心家里会没有足够的食物。同时,三分之二的人报告说,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历了因食品缺乏保障而产生的压力、焦虑和抑郁。这大概与美国人不善于储蓄有关吧。</p><p class="ql-block">       我还看到过一份纽约2017年实行的“免费暑期膳食计划” 的资料,该计划在暑假期间的每周一至周五,在纽约市近1100个地点,包括学校、公园、泳池、图书馆和食品卡车,为18岁以下的学生提供免费的早餐和午餐。其目的就是解决因为放假学校无法提供免费膳食的问题。由于资料不多,我无法肯定这项计划是否每年持续实施,我所查到的资料是:2022年是这样报道这项活动的:“纽约市在暑期继续向18岁以下的学生提供免费的早午餐”,这里使用了“继续”一词,推测应当是持续开展的。此外,我也看到了在2017年实施这一计划前的2013和2014两年纽约免费发放暑期餐的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圈可点的教育活动</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大孙子入读了公立学校的K3(这是个纽约试点项目,为满3岁的小朋友提供学前2年的免费教育),由于也是免费,与此前入读幼儿园相比,每月节约了两千多美元的费用。</p><p class="ql-block">        这所学校为年满3岁孩子开设了五门课程,每天一门。分别为:艺术、体育、科学、音乐、阅读。我看到一张几个3岁多孩子上科学课的照片,孩子们围坐在一张方桌旁,我家的孙子手拿一个放大镜,正在研究桌面上一个不知什么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学校还给学生们办了一张卡,凭这张卡可以免费参观纽约市包括大都会在内的50多个博物馆,神奇的是不仅持卡学生本人免费,每张卡还可以带其他4人(包括成年人)免费参观。我想其旨在鼓励家长经常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以开拓孩子的视野,为培养孩子的科学、艺术素质创造条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是我家小孙子在幼儿园做蝴蝶孵化的观察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      忙碌的家长们</p><p class="ql-block">      由于K3项目的学生是不到4岁的孩子,所以每天的上学时间不长,早晨8:45开始,下午2:45放学。家长们每天8:30左右把孩子送到学校,下午2:30左右又赶到学校接回孩子。每当接送孩子的时间,沿学校的马路旁也是停满了车辆。这种接送学生的景象与国内有些相像。不过,家长们到达学校后,会从校门口沿两侧自觉排队,不会拥堵在校门口。</p><p class="ql-block">        在接送学生的家长队伍中,还有两个特点:一是爸爸多,二是家长带着更小的孩子来接送学生的多。</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快到放学时,学校门口街边停满了接送孩子的车辆,家长们自觉在校门口外排队等候。</span><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5, 25, 25); color: rgb(25, 25, 25); display: inline"></span></p> <p class="ql-block">五、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纽约的博物馆很多。借助孙子的免费卡,我们去了包括大都会在内的好几个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尽管这是第三次来这里了,但是依然感觉时间不够用。从早晨10点半左右进馆,一直到下午近5点半闭馆,中间只是简单地吃了一点东西,在放弃了参观“美国艺术展区” 的情况下,依然感觉看的不够尽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1: 莫奈《一束向日葵》,看到这幅画才能体会到网上存在的图片完完全全无法与原作相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2: 公元前460-450年希腊赤陶,绘画极为优美,难以想象这是2500年前的作品。据说这是女性接受教育的一个证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3:  罗丹的大作“思想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4:陈列于中国厅的距今已七百多年的元代精品--山西临汾洪洞广胜寺《药师经变》巨型彩绘佛教壁画,壁画长15.2米,高7.52米。90多年前由于广胜寺寺院破败面临大殿坍塌、壁画随之毁坏的绝境,无奈之下,僧人们在与地方官员、乡绅商议后决定舍画保殿。于是,将寺内四幅壁画分割剥离出售,所得1600元大洋用于维修庙宇。其中位于广胜寺后殿东壁壁画《药师经变》几经辗转被一位美国收藏家收藏,该收藏家后来将《药师经变》壁画捐献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壁画占据了挑空了的大厅的一整面墙,极其震撼。广胜寺当年出售的另外三幅壁画分别被康美国堪萨斯城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和宾州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5: 唐伯虎真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6: 玛尔马,早期藏传佛教的开创人物之一,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译经大师。因玛尔马未出家,故其形象为在家居士模样,显著特点是留有头发</span>。</p> <p class="ql-block">*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已有140多年历史,馆内收藏了 3200多万标本和史前古器物,特别是化石、动物标本极具震撼力。是美国主要自然历史研究和教育中心之一,每年都有超过40万的中小学生通过学校组团到该博物馆参观。  许多孩子在家长陪伴下到博物馆,通过家长介绍以及参与互动活动学习和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馆内可见很多3、4岁的孩子,一遍参观,一遍发出“哇~!”、“哇~!”的惊叹声。</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认为:对世界的好奇心,是孩子最主要的学习动力。看到孩子们在博物馆的表现,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这个世界所充满的好奇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展示的长12米高5米的恐龙骨架</span></p> <p class="ql-block">*      纽约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创立于1899年,是世界上第一座儿童博物馆,也是纽约市最大的亲子教育文化机构。</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以“顺应儿童发展规律”为理念,其受众年龄为0到18岁,而设置这么低的年龄门槛是基于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在快速学习的判断。因此,布鲁儿童博物馆设置有一个0到6岁儿童的展区,提供了沙、水、积木、打击材料、幼儿攀爬架等设施,每种设施都有不同的先鲜色彩,儿童在通过与这些设施互动的过程中促进感官发育,促进对世界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儿童教育环境,通过儿童亲身体验,自己动手,提高儿童更好了解世界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陈列的人工养蚝的装置,与国内的不同是用铁笼将蚝吊起,而我的印象中,国内一般是用吊线粘连蚝的办法。美国的这种方法优点是节省人工,而我们的方法尽管费事,但可以使蚝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我想这肯定有利于蚝的进食和生长。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span><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5, 25, 25); color: rgb(25, 25, 25); display: inline"></span></p> <p class="ql-block">*     纽约史泰登岛(Staten Island)儿童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个儿童博物馆不大,但馆内丰富的参与类活动项目对孩子颇具吸引力,是一个让孩子通过玩耍学习知识,开启儿童智力和想象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家不到4岁的孙子在博物馆身穿消防员的防护服、手持高压水枪体验灭火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      纽约交通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纽约交通博物馆是利用布鲁克林的一个废弃地铁站展示纽约市地铁系统、公交、桥和隧道的相关历史和设备的博物馆。在这里可以了解纽约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史,尤其是地铁、公共汽车以及售票、闸机等设施等发展演变过程,通过参观有益于激发儿童、青少年对科技进步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纽约交通博物馆展出的120年前的地铁车厢</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纽约交通博物馆附近的路口看到了一幢建筑,猜一猜,这个建筑是什么用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答案:----这是一所监狱</span></p> <p class="ql-block">六、节假日</p><p class="ql-block">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各个宗教和各个民族的节假日都会成为这个国家的节假日,节假日繁多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个特点。记得孙子的幼儿园以前曾有一天要求孩子穿绿色的衣服,因为那一天是“爱尔兰日”。</p><p class="ql-block">        这半年在美国过的主要节日包括:万圣节、复活节、圣诞节、元旦、春节。</p><p class="ql-block">        万圣节本来与中国传统的中元节相似,是“鬼节”。原本在这一天晚上大人、孩子装扮成吸血鬼 、 僵尸 、女巫等驱赶在黑夜中的“鬼怪”。不过,现在的孩子们纷纷打扮成卡通片里的角色,商店里为万圣节准备的节日商品如“蝙蝠侠”、“蜘蛛侠”、“超人”、“冰雪奇缘”等卡通电影各种角色的服装、面具、道具一应俱全。反映出美国电影对儿童的超强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这个节日里,南瓜是不可缺少的。到农场摘南瓜,刻南瓜灯,都是孩子们的最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摘南瓜、刻南瓜灯,是万圣节不可或缺的节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右下角:复活节的火鸡、我为孩子们做的圣诞小屋</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万圣节傍晚,穿上《芝麻街》中大鸟的“行头”,给前来讨糖小朋友们发糖果。</span></p> <p class="ql-block">        春节,在美国华人社区同样热闹非凡。纽约最大的华人社区法拉盛举行的春节巡游队伍里有很多老外,当地警局还组成了一个方阵,当然,是很难做到步伐一致的。</p> <p class="ql-block">七、治安</p><p class="ql-block">       国内朋友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经常看到美国发生枪击案,美国的治安究竟怎样?</p><p class="ql-block">       美国的枪支引起的治安问题确实很严重,尽管纽约是禁枪的,但是,仍然不时会发生枪击等治安问题。我们附近的地铁去年上半年就发生过影响较大的治安事件,所以现在明显加强了警力。</p><p class="ql-block">       在美期间,看到有歹徒尾随华人商贩进行抢劫的报道,也有道路交通的“碰瓷”事件发生。</p><p class="ql-block">       不过,邻里之间还是相当友善的。我们同一街道上居住的一位老人,每天在街上散步,见到我们很热情,还说我长得像成龙(😊  大概就像我们看老外长得都很像一样,美国人看亚洲人也都一个样),看到我的汽车倒车镜上有雨水,还提醒我及时擦掉。</p><p class="ql-block">        其实,即使是陌生人,美国人也常常表现的很友善,在路上两个素不相识的行人相遇时都会面带微笑打招呼。记得前些年女儿哥大毕业典礼那天,穿着学位服装在街上行走时,所有路人无一例外地向她表示祝贺,其中一位骑单车的小伙,还对我和我爱人说:你们一定为她感到很自豪吧!</p><p class="ql-block">        曾有一次我和我爱人去华人社区的超市买了一小推车蔬菜和生活用品,到地铁站时正准备抬下去(纽约地铁除换乘的枢纽站配有电梯外,一般都没有电梯),这时过来一名黑人小伙双手端起小车,直接帮我们搬到站台。这种行为在国内会被称为“学雷锋”,在美国不知叫什么?其实,这是文明社会人类共同价值观到一种表现。不理解为何有人会否认普世性人类价值观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说到我们觉得美国枪击案频发的问题,又联想到一件事,有华人朋友想在假期把孩子送回国内生活一段时间,但是,又觉得“听说国内丢失儿童现象严重”,担心孩子回国后到安全问题。美国媒体频繁报道我们国内儿童、妇女被拐卖的事件,让美国人荒唐地以为我们这里的儿童、妇女人人自危一样。</p><p class="ql-block">       当媒体集中报道某一类恶性事件时,这类恶性事件就存在被夸大、渲染的可能,如果不假思索地相信,就可能会产生认识偏差。</p> <p class="ql-block">八、秋色</p><p class="ql-block">        北美的秋色是出了名的美丽,直接上图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纽约州熊山州立公园、纽约中央公园的秋色</span></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在美国的半年生活届满了,这里要提醒准备去美国的朋友,我们通常所说的持有美国十年多次往返旅游签证每次入境可以最长居住半年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这个最长居住的准确时间是180天。我当时在预订往返机票时忽视了这个问题,按照半年时间并减少两三天的计算方法预订了往返机票。但是,后来发现按照这一返程航班的时间,我们将会在美国居住181天,正好超过1天。在入境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递上了返程航班的资料,负责入境检查的移民检查官极为和善地问我们准备在美国居住多长时间,我们答复不会超过180天(不是撒谎,我们确实准备改签机票),检查官一边微笑和我们聊着天一边在我们护照上批注着离境的期限,居然限定的离境时间比我们预订的航班时间还要晚一天。但是,我们还是担心在系统中留下不良记录,正好原来预订的航班调整,我们重新购买了新近恢复的直飞广州的航班,提前回到祖国的怀抱。</p><p class="ql-block">       2012年,我首次去美国,导游带我们在纽约曼哈顿游览了哈德逊河后到了一个非常高端的大楼大厅休息,这是一所集办公、餐饮、品牌专卖店以及连通地铁枢纽的高档建筑群。高挑的拱形玻璃顶大厅里长着几排棕榈树,高大、挺拔、雄伟,十分气派。当时我莫名其妙地忽然产生了一种“白日梦”般的幻想:如果女儿以后能在这里工作,我就心满意足了!</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四年后女儿真的到了设在这里的一家美国知名律所工作了!看来,白日梦还是要做的,万一实现了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左图:十年前,我就是在这颗树下做了一场“白日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右图:十年后,到女儿的办公室体验一下美国律师的办公环境。窗外,可以远眺纽约的地标----自由女神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