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半个世纪,有多少往事还残存在脑海?</p><p class="ql-block"> 1969年的秋天,一群7岁左右、懵懵懂懂的孩子,在嬉笑打闹中认识了,认识后就同窗八年,从小学到初中毕业。</p><p class="ql-block"> 八年的同窗共读,其中有转学来的,也有转学走的。前前后后有近60个同学吧,现在能叫出名字的有多少呢?童年和少年,同学之间共同经历小学初中那段岁月,然而,每个人所能记起的又不尽相同,自己感受刻骨铭心,对于其他却微不足道。我们这个年纪,可能记忆力已经开始衰退,昨天的事情可能记不住,但那个年龄经过的,却还清晰的印存在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小学、初中时,我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甚至像数学课还有考试不及格的时候。老师对我的评价是:听话,本分,不调皮。那个时代,孩子没有什么精神负担,家长也不检查家庭作业,更没有现在孩子上奥数、学钢琴之类的内容。我们孪生兄弟俩在一个班,并且一模一样,还有,我们兄弟俩都喜欢画画,美术课特好,这是在同学中与众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典型的在“文革”环境中启蒙学习和长大的,但是,我们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却是一位像母亲一样和蔼可亲、教学严谨、为人师表的典范。老师姓唐,中等身材,衣着整洁,清瘦的脸庞,剪着齐耳的短发,看起来比我母亲还要年长一些。 </p><p class="ql-block"> 唐老师任我们的班主任共四年时间,也一直教我们语文课。记得当时有早读的要求,也叫“天天读”,不仅是学生,听父亲说厂矿企业、机关单位也一样。读什么呢,读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早读的时间可能也就20分钟左右。记不得是哪一年,唐老师用早读时间给我们念小说《闪闪的红星》。一部厚厚的小说,唐老师每天就念那么一小章节,原来枯燥的早读,变得有滋有味了。全班46位同学,静静地听唐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自那时起,班上同学就没有迟到的了。唐老师在讲解前,总像讲评书一样对上一个章节进行概括:“同学们,昨天我们念到潘冬子在沈老板的米店看到沈老板派人往粮仓里掺入沙子,雪白的大米掺上沙子是为什么呢?”唐老师翻开书,接着,又开始念书上新的章节……</p><p class="ql-block"> 从小学到初中,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没有给与什么压力,当时学校没有什么补习班或兴趣课,学校除了组织唱歌和体育活动,就是组织学工、学农和学军。这“三学”从三年级以后占用了近一半的上课时间。记得我们在生产水平尺的厂、生产铜丝刷的厂参加过劳动。初中后,在成都进军皮鞋厂参加学工劳动。学校也组织我们到农村去收割麦子,部队的战士也到学校训练我们队列。小学四年级组织我们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长途拉练行军。这次拉练行军单程有25公里,长长的队伍走了近一天。学生们像部队战士一样,排着队,背着铺盖卷、水壶,带着干粮。开始走出校门时,同学们信心十足、歌声嘹亮,迈着整齐的步伐前行,还没走到凤凰山,就没有人唱歌了。当时是五、六月份,天气已开始热了,前前后后的同学都举着水壶喝水,有的水壶已经喝空了。这时,有同学就开始给老师提建议休息一会,老师说,才走这点路就累啦,出发时的干劲哪里去啦!老师望着长长的队伍都无精打采的样子,就让每个班的学生干部通知下去,要求同学们坚持坚持,还有十来里就到龙桥公社,到那里吃干粮休息一小时。</p><p class="ql-block"> 这次拉练行军,共三天时间,来回行程50公里(实际走路就在35公里左右)。第一天从成都出发,黄昏时分到达新都县的新繁镇,晚上在一所学校打地铺。第二天上午参观荣军疗养院。这所疗养院住的都是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军人。有老红军、老八路,最多的是抗美援朝时负伤受残的。上午,诺大的礼堂座无虚席,200多名师生静静地听老红军范爷爷给我们作报告。范爷爷是江西人,十多岁就参加了红军,在战争年代多次立功受伤,在解放战争中,一颗炮弹使范爷爷失去了双腿和双手。范爷爷作报告过程中,同学们都是眼含热泪静静地聆听,报告结束后,范爷爷还用两个没有手掌的手臂合着毛笔给我们写了“好好学习”四个字,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一早,拉练队伍向成都返回,一个年级五个班不再统一行动了,有的班向新都县城方向迈进,有的班听说还要去青白江。我们班往回走了有两个小时左右,来了一辆公共汽车,老师组织我们上了车,一路回到成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小学开始,我和哥哥就是学校宣传队成员。那时候,任何节日学校都要进行文艺演出,特别是“五一”、“六一”和“十一”演出更为隆重。我们两兄弟在每一次的演出中都不止参加一个节目,大合唱、小合唱是必须参加的,其它像“数来宝”、京剧唱段那就更多。记得有一年,给我们排演了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一幕戏,哥哥演洪常青,我演小庞。音乐老师觉得节目比较好,就推荐到了区少年宫演出,这着实让我俩有些小激动。开始几天音乐老师每天陪着我们在区少年宫礼堂彩排。其实彩排就是化了妆,所有的节目在台子上表演一遍,由于彩排的节目比较多,有的节目要反复几次,经常一天我们也排不上一次。有一天,上午我们没有排上,下午三、四点了也没有通知我们上台,</p> <p class="ql-block">我和哥哥就从少年宫回家了。结果,我们一走,区少年宫的老师就通知我们的节目排演,演吴清华的女同学和音乐老师在少年宫礼堂上下找了个遍没有找到我们,第二天音乐老师把我们狠狠批评了一顿。</p><p class="ql-block"> 演出那天,少年宫人山人海,节目演出只有半天。上午8:30开始,我们化了妆就在舞台旁边候着,结果到了中午12点主持人也没有宣报我们的节目上台演出。取消的节目当然不止我们这一个,但我们没有上台演出着实让我们很没面子,也让我们兄弟俩郁闷了好一阵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童年、少年,一直兴趣不减的就是绘画。绘画是需要天赋的,这是美术老师从不更改的观点。小学的美术老师李方泽很器重我们两兄弟,美术作业被老师每每当作范本。初中以后,没有美术课了,但学校的墙报、板报乃至大型宣传画李老师都会安排我们两兄弟完成。由于我俩兄弟痴迷绘画,老师曾向我父亲建议请专业老师指教,父亲接受了老师的意见却最终没有兑现。后来才明白,没有请专业老师不是父亲不愿意,最重要的是我们家没有这个条件。</p><p class="ql-block"> 绘画是需要条件的,纸、笔、颜料等,随着不断地深入,要求愈来愈高。开始我们主要画素描、水彩画,后来尝试着画水粉和油画。画油画就需要绷画布,用的笔和调色油也有要求,自然费用就比较高,仅有的颜料、画布只有偶尔用用,不敢随意练习。</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住在北门大桥边的李铜伟同学邀请我们俩兄弟去他们家,介绍认识他的邻居,邻居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师,名叫李晓。画师有四十岁左右年纪,是画国画的,主要是画山水,也有人物肖像和花鸟鱼虫。在他的画室欣赏了他满屋的作品后,我和哥哥都发出啧啧的感叹声。</p><p class="ql-block"> 我们拜望李晓画师时,画师正在作画,我们在一旁看着,画师很傲气,几乎没有用正眼看我们一眼,碍于同学是他的邻居也不好说什么。我的同学喋喋不休的介绍我们两兄弟如何画得好、如何想拜他为师,画师都不为所动,好像没有听见。磨蹭了半天,可能画师想尽快打发我们走吧,就说,会画画?把这个花瓶画一下?他把一张调笔用的纸翻一面放在另一张桌上,同学就督促我们快画,哥哥让我画,我就用铅笔勾勒出素描,就短短的一分钟时间。画师拿起来,看看画又看看我和哥哥,说:你们是两兄弟?都喜欢画画?我们俩异口同声地说是,画师笑笑说,还不错,不过国画和西画是不同的,想学?我们又说:是,画师就从书架上取出几张十六开大小的宣纸,毛笔沾着墨汁,然后在调色盘上梳理一下鼻尖,飞快地在宣纸上画起来,不一会儿,一张有山有水的山峡图跃然纸上。画完一张山水,画师又画了一张重叠的岩石,还在另外一张纸上画了几棵树,共三张。对我俩说,这三张画你们拿回去临摹,在报纸上练习,然后把这三个景物融合在一起画一张送给我看看,并将剩下的几张宣纸一同送给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 过后的几天,放了学我们就在家认真地练习水墨,我们家什么没有,报纸却不少。画师送的几张宣纸我们一直舍不得用。我们认为比较有把握的时候,我和哥哥分别在宣纸上画了我们自己构思的一幅山水画,有山、有水也有树,江边还画了大大小小的岩石。我们认为画得还错落有致,并将名字写在了左下方。送到画师那里后,画师认为我们还是有希望的,决定收我们为徒。给我们讲了画国画的要领后,给我们列了个清单,要我们在春熙路“胡开文文具店”去购买什么牌子的墨和国画颜料,还有各种规格的毛笔,购买宣纸也有一些讲究,最后还要到书店去买国画教材……</p><p class="ql-block"> 最终我们没有拜李晓画师为师,也不敢再去他那里。原因很简单,画师所列的画具纸墨和教材我们家无力承受,我和哥哥在文具店看了价格后一算帐要花80多元的费用,这在当时真是个天文数字。这还是一次性的费用,宣纸用完了还要买啊,要知道,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才52.4元钱。没有这些工具,画师是不会收我们为徒的,还没有问学费是多少,我和哥哥只有很不情愿的放弃了,甚至没有向父母提及这件事。</p><p class="ql-block"> 虽然没有拜师学画,但我们在绘画方面又多了一些尝试的内容,而且还不拘于形式。画水墨我们可以不用宣纸,照样临摹齐白石画的对虾,曾经我们画的熊猫竹子还独具特色。有一次,在表姐夫家,表姐夫把亲戚画了送给他的一幅仕女图给我们看,真让我们大开眼界,回到家我们又画仕女图,画出来既不像速写,也不像工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童年和少年,是一生中无忧无虑的时期,满脑子都是美好的憧憬,任何新奇都会使自己怦然心动……</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