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圩民俗文化馆馆长沈四辈

沈圩村阿媚

<p class="ql-block">沈圩民俗文化馆正门</p> <p class="ql-block">沈四辈,男,现年43岁,1997年参军入伍,在河南省沁阳市54776部队工程部汽车连服役,两年的军旅生涯,让她从一个文文弱弱的书生炼成了钢铁铮铮的铁血男儿,铸就了他青松般坚韧的性格,从此影响了他的整个人生。因为在部队汽车连服役,沈四辈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开车技术和修车技术,退伍后,他被临时安排在土地局当司机,并且和车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城市和郊区,利用闲暇时间不断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努力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用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细微变化,寻找破茧重生的每一线生机。结婚后生子后,成了待业青年,2008年,他看准了汽车租赁行业比较短缺,鼓励妻子从娘家拿回了结婚时的彩礼6万元,又因为他是家中的长孙,爷爷对他疼爱有加,为了支持他,爷爷把一辈子攒下的养老金10万元偷偷拿给他,沈四辈就用这16万元买了5两二手小轿车,在火车站对面和妻子开了一个汽车租赁,因为他平时人缘比较好,加上老实本分,为人诚恳,做生意更是以诚为本,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所以到2018年,汽车租赁店已经拥有几十两价格不一的轿车。2013年老家沈圩村被列入宿州市埇桥区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2017年又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接着又连续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省级旅游示范村,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沈圩古楼、古井沈圩、和有京城文化特色的四合院,加上每年一度的十里桃</p> <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展陈厅</p> <p class="ql-block">年画厅</p> <p class="ql-block">年画厅2</p> <p class="ql-block">陶瓷厅1</p> <p class="ql-block">红色展厅</p> <p class="ql-block">古玩厅</p> <p class="ql-block">陶瓷厅2</p> <p class="ql-block">生活用品展厅</p> <p class="ql-block">沈圩古井</p> <p class="ql-block">北京特色文化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魅力沈圩</p> <p class="ql-block">古楼一角</p> <p class="ql-block">沈圩民俗文化馆剪影</p> <p class="ql-block">娱乐活动</p> <p class="ql-block">跳绳比赛</p> <p class="ql-block">红色打卡</p> <p class="ql-block">廊桃花盛会,前来参观的游客日渐增多,这让沈圩村的旅游业提上了日程,每每带着朋友们走进沈圩古楼,淮海战役纪念馆,看到展示在哪里爷爷奶奶生前用过的八仙桌椅,他都会想起爷爷把这些老物件送到民俗文化馆时依依不舍的神情,还有存放在爷爷生前住过的老屋里几代人用过的生活用品,和爷爷收藏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这些都是他和爷爷的宝贝。建一个展示他和爷爷的这些宝贝的一个大胆的想法,又夜夜困扰着他,多少个日夜思想的斗争,回乡创业,带动老家沈圩乡村旅游发展,造福子孙,完成他和爷爷梦想的这一强烈愿望,终于让他下定决心,建立属于沈圩人自己的文化馆。2019年,在父母强烈的反对声中,在村委会协调支持下,沈四辈建成了沈圩民俗文化馆,占地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全建筑由淳朴的原生态青砖融合现代徽风潮流结合主人公儿时梦想建成,正门是由纯天然青石镶嵌民间收集的大小磨盘铺成入户路,大门西边是仿照气势磅礴的古长城建筑。偏门入口:由收集民间的原生态青石铺成台阶配古风红色罗马柱,淳朴自然又不失优雅韵味。小广场南面是由松木配红草搭成的生活室,靠近池塘边的两间唐风古屋餐厅和通往西面的街道的镶嵌着老式自行车,古陶罐等老物件的文化墙,更是让每位游客流连忘返,回忆悠长。整个文化馆现有藏品10000余件,分为红色文化展厅、古玩陶瓷展厅、年画展厅、古农业生产农具展厅、旧社会家庭生活用具展厅等9个不同展厅。其中有:红色纪念品、老照片、老年画、黄包车、独轮车、电影机,收录机、花轿、土地雷、手榴弹、马车、电动火车等10000多件展品。</p> <p class="ql-block">这座凝聚着沈四辈心血的沈圩民俗文化馆,向广大游客朋友们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皖北劳动人民生产、生活、风情习俗等特有的历史风貌,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是皖北农耕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一部展现皖北农村风情民事的百科全书,为传承和保护皖北乡土民俗文化,促进文明乡村旅游业及沈圩村乡村振兴的发展,起到积极传承、保护和宣传作用。这座倾其所有建成的沈圩民俗文化馆,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征程上,留住乡土文化遗产,留住旧人昔日乡愁,激发后人不忘艰苦奋斗、不忘前人努力拼搏的精神,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世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撰写人:杨晓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