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4山西大同行之云冈石窟记

LYK

<p class="ql-block">5月4日,到大同的第二天。“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的“云冈石窟”是大同旅游的名片,拜谒“云冈大佛”当然是首选。云冈石窟距离市区也就十几公里,开车几十分钟,很方便。在武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据说,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造像有59000余尊。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黑和尚”耸立在昙曜广场,很引人注目。当然,他就是令人崇敬的云冈石窟的先行开凿者--“昙曜”,少年出家,凉州高僧。历经太武帝灭佛,而后文成帝兴佛,成为“沙门统”。从公元460年开始,组织了开凿石窟的建设。云冈著名的“昙曜五窟”,编号16至20窟,由昙曜主持开凿,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一批。</p> <p class="ql-block">由昙曜广场,进入礼佛大道,可以看到大道的两侧屹立着许多“骑象神柱”,仔细看,每一头白象都有六颗牙,六牙白象是佛教中的吉祥物,“六牙”象征佛教中的“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代表佛家的六种修行方式。神柱高有八九米吧,气势雄伟、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过神道,穿门楼,上台阶,进入窟区前,我们可以看有一面墙上雕刻着一段文字,不用看内容,要看字体!这就是著名的“魏碑”体。一九五六年十一月间,大同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在整修第20窟的过程中,于窟外积土中发现了一块石质较细的砂岩造像颂刻石。石为方形,高30厘米,宽28厘米。字体属魏碑体。全文共10行。除首行与末行文字略有残缺外,余均清晰可辨。《比丘尼昙媚题记》为云冈石窟晚期的题记。</p> <p class="ql-block">“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值得欣赏!</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魏碑,穿过“入佛知见”门亭,就是石窟区了。“入佛知见”什么意思?我理解应该是“入”为进入,走进去就可以理解佛的认知和佛的见解或思维吧。好吧,都说“没点文化,都不敢在山西逛街了”,😀,不好意思,俺对佛法知之不多,来山西就是为了学点文化。还是游览窟区吧!</p> <p class="ql-block">窟区最东端为一组双窟,第1窟俗称“石鼓洞”,第2窟俗称“寒泉洞”,开凿于公元471—494年。两窟外壁东西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形佛塔。洞窟上开明窗,下开窟门,平面为方形,平顶,中心塔柱直达窟顶,四壁开龛造像,可供僧人绕塔参禅礼拜,为典型的“塔庙窟”。长知识!记住了什么是“塔庙窟”。据考证,辽代以前窟前曾建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明清号曰“石鼓寒泉”,属云中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往前走,过“古道车辙”,这里保留了一大块岩石,岩石上是深深的沟槽,这些沟槽是千百年来,来来往往的车辆辗压出来的,看看这深深的车辙,可以想象当年的云冈,一定是车水马轮流量之大。据说,早在云冈石窟开凿以前,五洲山这里就已经是交通要道了。从汉代以来,这条路就是大同通往内蒙的一条古道,上面是山,下面临河,只有这么一条狭窄的路。明清时期山西人走西口,要经过云冈村、左云、杀虎口,就可以到口外了。</p> <p class="ql-block">走过“古道车辙”再看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这里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洞窟形制较为特殊。整体洞窟高大、雄伟、壮阔。两门四窗,外部建有巨大平台,平台中央是一座矩形洞窟,内置交脚弥勒,俗称“弥勒洞”;东西两端各有一座方形三层石塔,风化严重。原为大型塔庙窟设计,开凿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因工程浩大在北魏朝未能完工。</p> <p class="ql-block">第4窟是“塔庙窟”,一门两窗。洞窟内外地面凹凸不平,石窟整体显得有些零乱。洞窟平面呈方形,中央雕中心塔柱。窟门上方左右各开一个明窗,拱门和明窗呈倒“品”字型结构。中心塔柱四面造像,均为一佛二菩萨。窟内四壁风化严重,窟顶东端可见团莲与飞天。</p> <p class="ql-block">第5窟与第6窟是一组双窟,属于云冈中期洞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为云中八景之一。这对竖式设计的双子佛阁,既亭亭玉立,又合璧庄重,体现了我们祖先工匠对石窟寺殿宇的精准理解,也是目前云冈石窟仅存的古代窟檐建筑。它除了具有佛殿功能外,同时还起到遮风挡雨作用,特别是保持了窟内温湿度的相对恒定,使得第5、6窟的造像雕刻保存状态远优于其它无窟檐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第5窟洞窟为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式的大像窟,创云冈同类型洞窟的规模之最。主尊坐佛高17.40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这尊云冈的最高佛像,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螺发与长眉绀蓝。大衣两裾由双肩垂直落下,飘逸自然,裹腹裤腰中央对称皱褶,齐整美观。服装宽大合体,下垂感强,似以质地优良的丝绸布料做就,体现了高超的泥塑水平。</p> <p class="ql-block">第6窟完成于迁都洛阳之前。洞窟形制为“中心塔柱窟”,塔分为上下两层,直抵窟顶。洞窟整体设计,中轴贯穿,两侧对称;壁面规范整齐,龛像上下分层,叙事左右连续,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据初步统计,该窟现存各类佛教造像2900余尊,装饰图案穿插其中,芸芸众相、各尽风貌。</p> <p class="ql-block">第6窟以精巧著称,为云岗第一伟窟。尤其佛像改变了过去的服装,雕成了褒衣博带式的佛装,采用了当时南朝士大夫地主阶层的服饰,被称为“太和造像”。完成了佛像的汉化,孝文帝应该就是在第6窟开凿之后不久便迁都洛阳。</p> <p class="ql-block">而更具佛教和艺术感染力的是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的佛生故事图,艺术家以浅浮雕和高浮雕结合的手法,用连续排列的形式,运用近40幅的雕刻,表现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前后到降魔成道、初转法轮的佛传故事。</p> <p class="ql-block">举目环视,整个洞窟雕饰富丽堂皇,几乎找不到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间,佛像、菩萨、罗汉、飞天、供养人和瑞鸟神兽、花卉等等,真是一座热闹拥挤、琳琅满目的佛国世界。</p> <p class="ql-block">第7与第8窟为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是继早期昙曜五窟之后开凿的洞窟。窟外建有上下三层,面阔三间的窟檐,该窟檐是1993年按照原有清代阁楼样式重新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第9、10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为一组双窟,2014年新建一座七间木结构窟檐以保护文物。云冈石窟中期的第9窟至第13窟这五个石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绘,彩绘后的五个洞窟异常华丽,五彩斑斓,被人称为五华洞。五华洞分为两组,分别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p> <p class="ql-block">第9窟的顶部均雕有飞天造像,飞天造像群的仙人,或吸腿跳,或倒踢,或掖腿,或双飞燕,其舞姿优美,可与敦煌的飞天造像相媲美。第10窟的主像是弥勒菩萨,壁画布置有释迦多宝坐像。后室门楣雕饰也非常精细别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造像题材多出自《法华经》。窟顶为平棊格状,格内雕团莲及飞天,八夜叉体魄健硕,力举万钧,单手承托横枋。后室北壁主像雕释迦,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p> <p class="ql-block">第11-15窟正在维修保养过程中,没有看到。据介绍,第12窟非常漂亮,因前室出现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乐伎从东到西分别以担鼓、埙、义觜笛、细腰鼓、琴、箜篌、筚篥、琵琶、筝、横笛、琵琶、排箫、齐鼓、吹指等乐器作演奏状,结构宏大、形式侈丽、场面壮观。</p> <p class="ql-block">第16至20窟就是著名的“昙曜五窟”。早期昙曜五窟主佛像采用的是北魏5个皇帝的面相,从第16至20窟依次为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文成帝。突出宣扬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主尊塑造空间异常高大,给与礼拜者威严和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高度统一的象征。这一时期的佛造像高大,面向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型作风,有着北魏鲜卑族强悍健壮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第16、17窟是一组,第16窟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 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面相清秀,英俊潇洒。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很有特色。法国总理蓬皮杜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一起到这里的时候,周恩来开玩笑说谁说领带是从你们西方传过来的呢,你看在1500多年前的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佩戴领带了。</p> <p class="ql-block">第17窟主像是弥勒佛,高达15.6米,面庞浑圆,造型古朴壮美。东壁坐佛双肩齐挺,服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穿着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窟内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p> <p class="ql-block">第18窟三世佛立像高15.5米,身披千佛袈裟,左手放在胸前,做了一个扪心自问的忏悔姿态,这种手心向内的佛像造型可谓空前绝后。面部表情也是显露出一种忏悔的神态暗示了这是曾经灭过佛的太武帝拓跋焘,正壁东上方的罗汉浮雕造像,以个性突出、形象生动,被誉为云冈早期造像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第19窟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6.8米,三世佛主像释迎呈结跏趺坐,面容慈祥,端庄稳静,是景穆帝拓跋晃的象征。拓跋晃是佛教的崇拜者,可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南壁罗睺罗因缘是云冈最早的佛教故事图像。窟内满雕千佛,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都有一个倚坐佛像。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p> <p class="ql-block">第20窟的露天大佛,对大家来说十分熟悉,它往往作为云冈石窟的标志,出现在各种宣传画册上。主像高达13.7米,面容丰满端庄,双肩宽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结跏趺坐状,手势为大日如来定印状。据说释迦摩尼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这尊露天大佛是文成皇帝的象征,他恢复佛法,开凿云冈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态,表现出佛教徒对他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中的昙曜五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著作。昙曜五窟,主要说的是第16到20 窟,这五座石窟是最早开掘的。其中16窟的坐佛,17窟的交脚弥勒佛,18窟的高达15米的立像,以及19窟的巨佛座像和20窟的露天佛像,都成为了云冈石窟中的代表性佛像。</p> <p class="ql-block">西部洞窟群,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西部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云冈西部中小石窟群从第二十一窟开始,向西延伸约240米,分布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洞窟。其主要洞窟25座,占到云冈主要洞窟的一半以上。这一窟群虽然数量较大,但多数洞窟规模狭小,布局多样,洞窟形制也有差异。明显不同于云冈早中期整齐划一的皇家石窟。</p> <p class="ql-block">身处云冈石窟,除了被浓厚的佛教文化所感染,还会惊诧于古时人们雕刻手艺的精湛和堪称完美的雕刻艺术。一个依山而建的石窟,其中大大小小的惟妙惟肖的石刻佛像都凝聚着当时匠人的点滴心血。</p> <p class="ql-block">石窟在刚开始作为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多是为僧侣们提供的可以遁世隐修的幽僻之地。而现在的石窟作为一种独特的佛教建筑形式反而成为人们了解佛教文化的一种绝佳选择。</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作为中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不止是5世纪时最高雕刻艺术的成果,也是佛教盛行起来的重大标志。与其他石窟不同的是,云冈石窟更具西来样式,胡风胡韵更为浓烈,作为与世界各大文明交流融合产生的艺术品,代表着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第二次高潮。</p> <p class="ql-block">中国四大有名的石窟分别是“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参观完云冈石窟,很自然想到了前几天游览的龙门石窟,两者都是通过石刻来表现佛教人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的表现手法与艺术,云冈石窟的人物是以高大见长的,时间上早于龙门石窟。从造像文化内涵上来说,云冈石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而龙门石窟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后的一种综合,尤其是有很多唐代鼎盛时期的造像,比如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造像精美,有着迷人的微笑,给人影响深刻! 云冈大佛像则是唇厚、鼻高、目长、额丰、肩宽,显得微笑中又有庄严,让人尤为难忘!大佛的形象由庄严肃穆变为和蔼可亲,出现这种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造成的吧!</p> <p class="ql-block">在游览石窟过程中,总能看到,也总听导游提到一个词“交脚弥勒”,问过好多人,也得到过好多答案,总觉得不太满意,回来后查了很多资料,自认为比较完善,如下共享:</p> <p class="ql-block">交脚倚坐的菩萨称作“交脚弥勒”。这种坐姿被认为是弥勒菩萨的专属坐姿形式。不过,为什么弥勒菩萨的造像要采用这种坐姿?这个姿态是出于造型的审美需要、或是特殊身份的象征还是社会生活方式在艺术作品中的映射?其实,在交脚坐姿的佛教造像盛行的十六国北朝时期,中土的起居方式中高型坐具(如胡床)尚未普及,跪坐仍是通行的坐式。交脚坐姿来自于西方的“胡坐”,曾经流行于中亚及西域,是一种象征高贵身份的坐姿仪式。基于这种象征意义,在“犍陀罗”等地区产生了交脚倚坐的佛教造像。这种姿态的造像亦随佛法而东渐。从历史遗存来看,在敦煌以西地区,以及敦煌北魏之前的造像中,交脚坐式并非是弥勒菩萨的专属坐式。但自5世纪中叶起,交脚倚坐的弥勒菩萨风行于“从敦煌至云冈至龙门”的北方广大地区,开始成为弥勒菩萨造像的专属造型形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