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山问海皖浙行(一)

老马识途

<p class="ql-block">从中西部回来后时隔一个月,又与几个老友商量着打算抓住秋天的尾巴,去进行一次浙南地区的自驾旅行。考虑到全国疫情管控的原因,之前在宁夏、陕西、湖北的窘迫遭遇终究令我们心有余悸。于是只能退而求之,只有在本省范围中较为稳妥;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尽管大家对于浙江南部这片山水并不陌生,之前也都陆续去过其中不少地方,但是至今日,记忆中基本都是一些零碎的片段。但要特地的较全面地走上一遭,也是我们经历中的第一次。</p> <p class="ql-block">走起</p> 都是已逾五十年的故交 途中第一个高速服务区:网红西湖服务区 下午一点离开杭州,三个小时后到达首站——浙江最富诗意的地方,<b>仙都国家风景区</b><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缙云仙都</b></div><br>仙都、顾名思义为神仙之都之意,其名为唐明皇李隆基亲赐,号称缙云第一景,与黄山、庐山并列为轩辕黄帝的三大行宫。据说唐天宝年间,鼎湖峰周围呈现祥瑞之兆,李隆基闻此龙颜大悦:“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并乘兴御书“仙都”二字。。 此地山水飘逸、云雾缭绕,田园野趣盎然”; 相传轩辕黄帝曾炼丹于此。 仙都景区由小赤壁-仙都观-倪翁洞-鼎湖峰-朱潭山五个景点组成,相距不远,实行联票制。我们此次除了倪翁洞,其余四个点都去打了个卡,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朱潭山仙堤。 鼎湖村口的十字路口的大转盘中央花坛间矗立的轩辕黄帝南巡主题雕像。相传黄帝在阪泉战胜炎帝后一统天下,一路南下来到浙江南部山区缙云,铸鼎炼丹,最后从这里得道升天。整个仙都景区由鼎湖峰、小赤壁、朱潭山、仙都观、倪翁洞五个景点组成,而鼎湖、和朱潭山是最主要得两处必到的打卡地。 <b>夜宿鼎湖村</b>:村子沿好溪依山临水而建,一条轩辕街穿镇而过,这里聚集者不少景区的民宿、酒家、商铺。每至夜晚降临,白天还很安静的大街顿时躁动起来;这也是此地最热闹的时候:广场与中国大多数镇一样,成了大妈们跳广场舞的场所;挑灯夜市的缙云特产小烧饼门店里,新鲜出炉的糕饼香气四溢,吸引着散步逛街游人前去品尝购买。这种小烧饼味道和市面上还是有别,当时打算离开时顺带一些上路,但最终还是把这事忘了,想起来还是有点遗憾。 <p class="ql-block">哥俩好:一对惺惺相惜的酒友终于逮到机会凑到一块。</p> <b>朱潭山仙堤</b><br>每当雨后放晴之日的清晨,湖面上晨雾升腾:轻纱弥漫翠峰间,仙气袅袅横堤上。此时有农夫、村妇牵牛挑担缓行而过,犹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叙,仙堤之名恰源于此。令人意外的是,这里竟然免费。每每旭日乍起之前,摄影者和游人都会汇聚于此,长枪大炮林立,以待取得最佳的影像效果,同样这里也是当地恋人拍摄婚纱照的首选之地。 不过在少雨旱季,逢周末和周日,景区会为游客免费人工施放烟雾,形成相似景观效果,而在其余日子就只有碰运气遇到摄影团队自费雇人造景去沾点光;而这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机缘,同一酒店就有人在此住了三天还是败兴而归,而我们第二天上午一去就遇上这种好事,可谓运气极佳。<br> 而当夕阳将余辉洒在山头、林梢,岸上与溪中的鼎湖峰笼罩在一片金色的朦胧色之中;此时天地同辉,美轮美奂。 晨 <b>鼎湖峰景区</b><div>这里是仙都景区的主景区;不过得买门票入内,在这里可以观赏到鼎湖峰全貌,景内奇峰一百六、异洞二十七,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山水飘逸、云雾缭绕,有“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的美誉。</div> <b>鼎湖</b>:相传轩辕黄帝在此架鼎炼丹,跨龙升天时,鼎塌成湖,故称“鼎湖”。 <b>鼎湖峰</b>拔地而起,状如春笋,直刺云天,高170.8米,是世界最高大柱石,堪称为“天下第一笋”,是仙都风景名胜区的核心,仙都的标志。 峰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诗人白居易留有“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的诗句赞誉之。独峰映湛湖,更显清奇隽秀。 有许多学生在这里写生、作画 <b>驭龙亭:</b>过鼎湖沿登山步道上行经此亭既是黄帝祠<div><br></div> <b>黄帝祠</b>原名缙云堂,曾是轩辕黄帝三大行宫之一的三天子都所在地,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和( 326 - 334 )年间,为中国古代道教活动中心地之一,是中国南方祭祀朝拜轩辕的重要场所,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 <div><br></div><div><b>小赤壁</b><br>小赤壁,西临好溪。从倪翁洞向东过溪,绝壁陡峭,东西横亘长数里,石壁下部呈赭红色,犹如焰火烧过,故称小赤壁。悬崖中有一天然栈道,长数百米,称龙耕路,相传是东汉光武帝刘秀驾龙耕出来的。龙耕路中有丹室、超妙轩遗址,相传是明吏部天官郑汝壁和状元张懋修(张居正三子)隐居之所。小赤壁一带,溪中有岛,岛中有湖,还有八仙亭、蓬莱阁等人文景观。<br></div> <b>姑嫂峰:</b>据说其中一位良心有愧,正给对方跪拜以示忏悔 <b>好溪沿岸风光</b> <b>赤壁岩</b> <b>云关洞</b> <b>八仙亭</b> <b>大肚岩</b>形似巨鼓,隔好溪对岸远远看去如人之大肚,故称大肚岩。它上部有亿万年雨水下流痕迹,呈棕黑色,像江南农民下雨时,所穿的蓑衣下摆一样,又叫它为雨蓑岩。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b>延宕书屋</b><div>离开仙都后才了解到景区附近利用原先采石留下的空穴开发了一处景点<b>。</b>从下载的图片上看非常有特点,很有创意,希望有日再来拜游。</div>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永康方岩</b></div>次日驱车北上前往仙都至永康中间的著名景点方岩风景名胜区。方岩对杭州人来说,路途不算遥远,所以并不陌生。我们几个之前也都曾来过,但这大都是一、二十年前的往事了,对其的记忆也淡薄的差不多了。<br></div> <b>方岩</b>以山岩奇特,风景秀丽而闻名遐迩,素有“人间仙境”之称。自宋以来,游人络绎不绝,为浙江省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区包括方岩山、五峰、南岩、石鼓寮、灵山湖烈士陵园、状元湖等八大景区,是观赏丹霞地貌、朝觐古圣先贤的浏览胜地。<br> <b>方岩山</b>是方岩风景名胜区的中心景观,以雄奇峻险著称,是丹霞地貌特征最明显、发育最完全的区域,可与武夷山风景区的岩体相媲美。方岩山高400米,方圆约3000米,平地突兀,四壁如削,峰顶与峰脚面积相差较大,气势雄伟,酷似擎天方柱,故名方岩。<div>由于停车的缘故,我们自北门入景区,面前就是突兀而起的方岩巨石,虽然可以乘坐索道上山,但我们一致决定徒步登顶,大家觉得这样更能体验游山观景的趣味。</div> <b>胡公祠:</b>胡公姓胡名则,字子正,永康胡库村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登陈尧叟榜进士,浮沉宦海四十年,为官清正,政绩斐然,晚年还曾奏免衢、婺两州身丁钱。病故之后,感恩戴德的宗亲乡里在他出仕前寄读过的广慈寺左侧立祠造像以志纪念。胡公祠是方岩香火最盛处,也是方岩唯一逃过文革浩劫,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b>毛泽东语录壁</b><br>胡公祠前广场西端有一堵似碑非碑的特殊墙壁,墙面镶嵌着2米和5米的矩形青石板,上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8个毛体大字。庐山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乘专列返京途经金华,召集部分金华地县委负责人座谈时,谈及方岩胡公大帝之事,借古喻今地告诫政府部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之后人们特立此墙以为警示。 胡公祠殿内居中而坐的是胡则雕像。胡公坐像后原有井,深不可测。 <b>五峰书院圆梦塔</b> 秋红 <b>财神庙</b> <b>石鼓寮</b>得名于入口处两侧各自峙立的形状像鼓似钟的石峰,山体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平地突兀,陡壁悬崖,因此景点内奇峰、怪石、天然洞穴、瀑、潭、溪、泉、湖一应俱全。 <b>天桥远眺:</b>一条在峭壁上凿洞垒石修成的栈道,称作“飞桥”;全长约50米,内傍峭壁,外临深涧、颇为险峻。 <b>广慈寺山门</b> <b>步云亭</b> <b>天门</b><div>过步云亭则见嵯峨巨石,飞桥栈道依附于壁立的峭岩上,飞桥尽头可见一崔岿巨石豁然中开,两面岩石对峙为关,中间有一门为“天门”。其势森严雄伟,蔚为壮观。阁中有一楹联曰:“天生奇境窥大地,门设雄关瞰山河”。登上天门,依栏远眺;群山起伏、景色雄伟。</div> <b>南岩</b>景点 <b>罗汉洞</b>:位于方岩的南麓山腰,相传方岩开山祖师“正德禅师”最初在此修行。洞旁有蛟龙泉,泉水清澄,人称方岩“虎跑泉”。从罗汉洞往上,坡陡如梯,称“百步峻”,峻上建有步云亭,亭虽小却甚精致,额有“名山活佛”。 <div><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温岭石塘小箬村</b></div> 离开方岩沿金台高速东行两个半小时后于当晚进入“中国大陆新千年第一缕曙光首照地”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温岭石塘半岛,当晚入住石塘渔港民宿。次日慕名访游有<b>中国七彩小镇</b>之称的小箬村。<br> <b>石塘鱼港:</b>从东海隧道出来,一湾三面环山的开阔水面映入眼帘,渔港尽头既是我们来此的主要目的地小箬岛 <b>远眺小箬岛</b><div>几年前地处于台州市温岭石塘镇的西南部,三面环海的小箬村还是石塘镇众多渔村中的一个,并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出海打鱼为生,由于常年受海风的侵袭,当地的渔民为了防御海风的侵袭,房屋道路都是如东山村那样用石头和岩块铺砌而成。<b><br></b></div> 不知道从何时,也许受到意大利地中海沿岸著名景点“五渔村”的启迪,人们把原本单调的石屋用各色颜料粉刷成五彩斑斓的色彩。从最初的一幢石屋,到现在的全村每幢建筑,人们用颜料表达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希冀,将渔村装饰成一座高低错落达的彩色城堡、 隧道口顶头村上的东山村与小箬村遥相对望 沿陡峭曲折的山道拾阶而上,穿过逐层叠垒的石屋村舍、环山绕海的石径小道登至山顶,可以俯瞰水天一片的渔港全貌。 顶头山天王庙 <b>“听涛伫风”</b> <b>漫步七彩小箬岛</b> 粉刷着不同的颜色,充满童趣的彩虹楼梯、可爱唯美的墙面壁画···,由此这座曾经古老的渔村,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色彩艳丽的童话“七彩小镇”,仿佛一夜之间火遍了全网,成为了台州市人气超高的网红景点,、一张响亮的旅游名片。 雁楠公路上、黄金溪畔的<b>芙蓉古镇</b>。 <b>飞南关</b> <div>雁荡山山下长山头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永嘉楠溪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楠溪江,古名瓯水,源于永嘉,千回百转在括苍、雁荡之间,最后入注瓯江。楠溪江景区以“水美、岩奇、瀑多、村古、林秀”而闻名,其中有各类景点八百之众,是浙江著名的一大旅游景区。</div></div> 俗话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在这眼花缭乱的众多之中,我们只是想体验一下泛舟楠溪江的感觉,至于其它,也就是顺道而行,打草搂兔子罢了。 <b>夜宿岩头村:</b><br>村子隔街临江,距狮子岩仅两三百米。由于时逢枯水,原先沿溪的许多泛舟点多已停业,而这里算是硕果仅存可以漂流的一处了。 游船码头 <b>泛舟兰溪江</b> 泛舟于碧水清流之上,置身于天地旷野之间,蓝天白云之下,两岸滩林、远山绵延,令人神怡。<br> 主厨 <div><b>陈武候王殿</b></div>陈五候,永嘉县城南镇人氏,明朱元璋麾下猛将,为平定南方立下赫赫战功而被封为“五候王”,并被民间尊为“陈五候王”,成为永嘉县南部地区的守护神。殿内供奉陈五候王的神像,香火旺盛,是当地民众非常重要的信仰场所之一。 <b>狮子岩:</b>为楠溪江中二岩石小岛,岛上草木繁茂,其一如狮,另一似球,有“狮子戏球”之意。 <div><br></div><div><b>楠溪江古村落群</b><br></div><div>楠溪江古村落是中国四大民居之一,曲折蜿蜒的楠溪江水如一条玉带,串起了沿岸200多座古村落,也串起了一千多年的漫长时光。这些村落至今仍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和许多传统文化遗迹。在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演变情况。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化的史书库。<b><br></b></div> <b>芙蓉古镇:</b><div><b><br></b></div> 陈氏大宗祠是芙蓉古村建筑中的精华之一。按着“七星八斗”分布的主体建筑为七开间两进建筑格局。<br> 宗祠中最为精美的是与享堂正对的大戏台,它三面开敞临空,檐口高翘,翼角飞扬,木结构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雕工精美的花篮柱。 正厅上方高悬着许多功名牌匾,享堂的柱上的鎏金楹联。显示了陈氏家族地位的显赫。<br><br> 走进古村,一条如意街横贯东西,青砖铺就的路面旁,幽幽小巷和宅屋墙上的斑驳透露出时间流蚀的年轮和古韵。 <b>芙蓉亭</b>飞檐翘角,空透玲珑。因此塘名为芙蓉池,而亭以池得名。显然相当于村子中心,是老人们聚集闲聊的地方。 由于此地盛产柿子,当下虽已过收获季节,但路旁仍有不少村名像游客兜售自家的柿果,只要2、3元一斤,相较于市面价格自然便宜不少。 斩获满满 果满枝头 <b>司马宅</b>是镇上最主要的故宅大院,为清乾隆 十五年(1750)当地富户陈士鸾所建,由3座四合院并肩组合而成,这里仍住着陈氏家族36户人家。不过正堂好像不久前经历了一场大火,满目焦黑,颓败不堪,目前正准备重新修葺。 油坊 <b>屿北古村:</b><div>屿北村是楠溪江流域另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始建于唐朝,历史上原为徐氏聚居地,南宋时,吏部尚书汪应辰、汪应龙两兄弟为避秦桧迫害,因见永嘉岩坦一带青山秀水,兵燹远离,遂从江西玉山迁来隐居于此。迄今已历三十五世,其族本固枝荣,俊士代出。这个小小的村庄,曾先后出过状元、进士、贡生等多人,现存建筑均为明、清及民国时期风格。<b><br></b></div> <b>屿北武装起义纪念亭</b><br>这里还是早期中共在浙南的主要活动地区;至今保留有温州独立支部的娴存堂、中共瓯北中心县委旧址钟寿堂等旧址。 村子据说是按照七星八斗格局建造,古老的寨墙依然保存完好。建筑屋顶多以悬山顶结构,墙体用鹅卵、山石和垒筑而成:犬牙交错,风格独特。 巷道曲中通幽,四通八达。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小院高墙,难锁梅红</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石桅岩: </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楠溪江上游多凝灰岩和流纹岩构成的火山岩山体,形成了奇峰屹立、峭壁拔地的奇异景观。石桅岩相对高度306米,因形似船桅而名,堪称“浙南天柱”。<br></div></h3> 峰顶如并蒂莲蕾,比肩而耸。周围峰峦拥簇,一泓碧水环流,溪峡相映,宛如一天然盆景。 <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温州洞头</b></h3><div>位于温州瓯江口外洋面上的洞头岛,是全国12个海岛县之一,素有“百岛县”之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洞头因电影《海霞》和“洞头女子民兵连”而名噪一时,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此都会有点印象。<b><br></b></div><div><b><br></b></div> <b>百岛一望</b>—望海楼公园。此处为洞头最高点,内有望海楼可俯瞰全岛概貌 远山烟笼,海天一色,长龙卧波于万顷之上;曾经孤悬于外的洞头列岛已被数座跨海大桥于大陆相连。也使我们有幸能驱车直接登岛,省却了舟车换乘渡海的麻烦。 <b>颜延之雕像</b><br>颜延之(384年—456年),字延年,琅琊临沂人。出生于东晋南渡仕族 。是元嘉三大家之一、护军司马颜显之子。曾在南朝宋出任过始安郡守、中书侍郎、金紫光禄大夫等职 。 与陶渊明交好,和山水诗人谢灵运同为晋、宋之际文坛的领袖人物和大诗人,世有“颜谢”之称。孝建三年(456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追赠散骑常侍,谥号为宪,明人辑有《颜光禄集》。 <b>望海楼</b><br>公元426年前后,时任永嘉太守的颜延之率属下巡视温州沿海,他对洞头的秀美山水称赞不已,特意在青岙山(今大门岛)筑望海楼,以观赏海景,这也算是洞头最早的古迹了。登楼望远:天海宏观、百岛俱现,被誉为“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 <b>海洋民俗文化展览</b>:楼内一、至四层均为介绍闵瓯移民合力开发洞头列岛的历史,展示洞头独具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渔业生产和渔村生活习俗的展厅。五层有观海景的观景廊。 海祭 渔获 新瓶旧酒 <b>海霞军事主题公园</b> <b>洞头垦礁园</b>—被遗忘的秘境海湾, <b>海霞村:</b>海霞村在五十多年前曾是全国妇女的一面旗帜,现在除了如像我们这类有过那个激情岁月经历的人外,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来到此地了。 当年民兵连长的旧居 村里甚至有座介绍女子民兵连的展馆,记录着这传奇队伍的相关事迹。现在居住在这个村子里的原成员大多要么过世,要么移居它处,当年飒爽英姿的青年终已成为步履蹒跚的耄耋老妪,时间将带着那个年代的烙印渐渐磨平,最终淡化在人们的记忆中。<br><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泰顺廊桥</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跨海离开洞头岛沿沈海高速转入浙江最南面的主干线S331省道,进入浙南山区,当日抵达以廊桥著称的泰顺泗溪镇。<b><br></b></div> <b>泰顺</b>是浙江省最南面与福建交界的山区小县。此地群峰叠翠,溪谷幽绵。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视之为避祸躲乱的“世外桃源”,经年历久,发展出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而“廊桥”,则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廊桥是古代山区道路旁所建供人歇脚、带有屋檐的风雨亭。现今泰顺仍完好地保存有唐、宋、明、清各个年代46座木拱廊桥,其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 <b>泗溪镇</b><br>周围群山环抱,一条清溪从中蜿蜒而过,以“廊桥而蜚声于世。泗溪廊桥风景区实际上就是泰顺廊桥的集中代表。其中镇上的北涧桥和溪东桥,更被誉为“世界最美廊桥”。两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结构精巧,结构形式和造型基本相同,皆为“蜈蚣”结构的木拱廊桥,故称“姐妹桥。 <b>溪流步汀</b> <b>北涧桥</b>因桥跨北而上,故名曰“北涧桥”。由桥下观之,气势如虹;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桥下二水交汇,和桥头的两株千年古树,步汀,溪流构成了一副美丽的世外风景。 现今溪中放养了大量工人观赏的红锦鲤鱼,估计这里有专人投食喂养,所以都密聚与此。 <b>北涧桥头</b> <b>溪东桥</b>距北涧数百米,因桥相对于北涧桥(下桥)地势较高,当地人又称“上桥”。溪东桥紧邻X303县道,如一条巨大的蜈蚣横跨于泗溪两岸的山崖之上。梁架上建长廊式桥屋15间,当中三间高起为楼阁,两头翼角飞挑。盘龙卧虎,斗角绕云,青龙翘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是泰顺造型最佳的木拱廊桥之一 <b>西旸廊桥</b><br>三魁镇X709县道旁的西旸廊桥为泰顺县廊桥建造师曾家快修建,该桥三重屋檐,翼角高翘。桥栋上塑造“鳌鱼又吐水”。两边桥头二层各设一阁楼,四角飞挑,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桥两头的大理石护栏双面精雕着形态各异的飞禽走兽。 <div>桥内劵顶结构</div> 在S331省道西端的泰顺县城结束了此次廊桥之旅后,继续沿G235国道北上在景宁县进入长深高速,一个多小时后,在丽水北埠枢纽下,转国道继续前行数公里,抵达今日目的地:<b>古堰画乡景区</b><br><br><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古堰画乡</b></div>位于大溪和裕溪三角洲上的所谓“古堰画乡”是由溪南的大港头村以和溪北的古堰村两部分组成。“画乡”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的第一个“摄影之乡”的主要创作基地和中国巴比松油画基地,此地孕育出以描绘“山丽水灵”的山水和古朴江南古镇风貌见长的丽水巴比松画派”得以扬名。 街上的酒店、民宿,由于疫情显得空空荡荡。据同行朋友说,以前这里可是人满为患,往往一房难求,可见这场灾难对旅游业打击之大。 景宁、云和这一带是著名的畲乡,小街铺面上时常可见极富民族特色的畲族服装。 <b>双荫亭</b>建于民国时期,坐落于江滨古街街口的临江处;景如其名,两颗千年古樟浓荫遮蔽下的双层攒尖顶亭阁内,是当地老人与众多游客聊天歇脚、凭栏饱瓯江山水的佳地。 <b>龙泉溪边的渡船码头:</b>到达溪北的古堰村,需要在此乘坐渡船摆渡到对岸。 行舟于瓯江之上,一路两岸青山隐若,碧流帆影,让人融于一副”闲心对绿水,清净两无尘”的自然山水意境之中。 古堰因有建于公元505年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通济堰</b>得名,它有千年古镇村落,石函碑群、庙会窑址以及古樟树群等人文胜景,向世人展示其独特而厚重的历史传承。 弃舟登岸,沿石径步行片刻,过一木栈道既是古堰镇北门入口处。临溪而立的文昌阁隐偌在水雾飘冉之中。这座建于嘉庆年间,为奉祀文昌帝君而立的祖庙,二层重檐歇山顶亭榭式木构建筑;外观呈八角形,顶部微微翘起形似元宝,也算是古堰画乡有名的古景之一了。堰头村在清明时期,文风昌盛,鼎盛时期更是连出过五名进士,以此获准建设文昌阁,寓意昌明的儒学文化。 修竹茂林夹道的通济古径穿贯于不大的小镇。较之前瓯江南岸的画区,这里少了一份市井商街的喧闹;青石板路旁,磨砖雕饰的门宅下摆放着桃粉茶红的盆景,又使之多了一种自然的清雅古韵。 <p class="ql-block"><b>通济堰:</b>据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建于公元505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随笔后记</b></p><p class="ql-block">一周前,朋友一行六人结伴南下;轻车简履,神游于鼎湖,泛舟于瓯水,探古于泗溪,闲庭于古堰。跨长桥临石塘,登高塔眺百岛···;东临沧海而西折,南触闽地而北行;一路巡山问海,览古阅今;履新忆旧 ,收获良多。之后,我们即将驱行于浙西的奇峰幽谷,继续延伸未尽的旅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