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兴衰,诗意地探寻——<望海潮><扬州慢>研读》——记蒙子霖老师青蓝工程公开课

Molly

<p class="ql-block">  在“广东省‘双新(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与“青蓝工程”项目背景下,我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一系列公开课活动,2023年5月25日,我校语文组蒙子霖老师与高二4班全体同学给大家带来了一节以“历史的兴衰,诗意地探寻——《望海潮》《扬州慢》研读”为主题的诗歌比较阅读课。</p> <p class="ql-block">  一首诗,一座城。每一座城,都有故事,每一寸河山,都饱含文人诗情。课堂伊始,蒙老师以“读诗观城”的互动问答快速地考查了同学们对描绘城市的古诗词的理解,由几首诗,到几座城,再到几幅画,同学们把诗读罢,便可游目骋怀,迅速入境。</p> <p class="ql-block">【任务一】诵读品词韵</p><p class="ql-block"> 《望海潮》和《扬州慢》的作者都深谙韵律,两首词都极富声韵之美,蒙老师“因声求气”,在诵读中引导同学们关注两首词韵脚的差异,柳词高亢、姜词低沉,进而让学生在对比中由词韵感受欢歌悲吟。</p> <p class="ql-block">【任务二】梳理入词境</p><p class="ql-block"> 除了诵读之外,还可以借助意象来概括情感。此时蒙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比两首词的意境之别。她引导学生填写任务表,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时生生合作梳理,师生互动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迅速地把握了两首词的一盛一衰之别。</p> <p class="ql-block">【任务三】合作析词技</p><p class="ql-block"> 这个环节中,蒙老师用两则逸闻激趣导入,让学生分析两首词为凸显其盛衰之境所用的技巧。在《望海潮》中着重讲了点染,在“染”中带讲了铺叙、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而《扬州慢》与《望海潮》的意境截然不同,蒙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课下注解与学习提示,让学生总结出用典,对比,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并且让学生结合杜牧的原诗探析典故的作用,由课内引申到课外,再由课外落实回课内,容量丰富,干货满满。</p> <p class="ql-block">【任务四】探究说词心</p><p class="ql-block"> 读一首词,了解一座城,走进一个人。本环节的课堂设计由手法到情感,由词例到理论,由作品到生活,蒙老师由盛世之歌与黍离之悲,到引导学生品读两首词背后关于历史兴衰的启示,从而引导学生结合“城市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相关理论,深入探究古诗词的当代价值。</p> <p class="ql-block">  时代的巨浪翻涌,我们与生活的这座年轻的城市——深圳早已同呼吸共命运,它装着我们的梦想,也记录着我们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最后,蒙老师与同学们再次齐读《望海潮》,带着期冀,带着欣喜,师生共同穿越古今去感受到了一代盛世繁华。</p><p class="ql-block">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以青春为笔,书写下我们与这座城市的华美词章!</p> 教学反思 <p class="ql-block">  高中统编教材理念新、质量高,而且教学内容很多,课时较为紧张。所以,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我对古诗词鉴赏的部分内容做出了调整和取舍,一些背景知识和需要时间梳理的教学环节,我选择放到了课前完成,课时则集中精力进行对比阅读。</p><p class="ql-block"> 在备课时,我依托教材课文后的“学习提示”,以“城市”作为两首古诗词的联系点,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安排。《望海潮》和《扬州慢》属于选择性必修下第一单元的最后两首宋词,“单元解读”里面提到:“学习本单元,要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还要结合以前所学,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并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p><p class="ql-block"> 结合《望海潮》和《扬州慢》的特点,我选择从两首词的节奏韵律、表现手法和主旨入手进行比较阅读,同时,在新教材每单元后的“单元研习任务”的第三项提到:“借助想象,置身诗境,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对意境的体察,把握诗歌的主旨,是鉴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把握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反复诵读品味《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比较二者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所以,我将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充,在比较时加入了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通过对比两首词的意象和意境,得出了两首词的内容不同,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两首词的意趣相异,一是盛世之歌,一是黍离之悲。同时,我关注到教材对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还提到要关注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所以我从对比阅读中引出有关历史兴亡的启示,由课例到理论,由课内到课外,增加了一个关于“城市记忆与集体记忆”的探究环节,以此强调学习古诗词的当代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的带教师傅马玉娥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建议,比如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主题的升华等方面,都让我受益匪浅;在磨课试讲时,非常感谢刘劲松主任和钟丽华老师借班让我上课,而且还给我提供了很多实操性建议,在不断打磨中,我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进步与成长。</p><p class="ql-block"> “新教材·新课程”改革对解决教学困难,落实核心素养,变革学习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位青年教师来说,很幸运也很荣幸能够有这次机会在我校作为“广东省‘双新’示范校”的契机下,通过这次公开课与同科组各位优秀的前辈同行交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p> 教学点评 <p class="ql-block">“青蓝工程”马玉娥老师:</p><p class="ql-block"> 蒙子霖老师的这堂课是在“双新”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进行的实践和探索。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她立足新课标,聚焦对学生的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几个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具体实施中,她通过四个环环相扣的任务来推动教学进程,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p><p class="ql-block"> 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脉络分明,且充满诗意:即有“一首诗,一座城”的首尾呼应;又有从意象到意境,由意境到手法,由手法到情感,由词例到理论,再由作品到生活的层层深入;还有对学生辨识、分析、比较、鉴赏等能力的分层考察,且有思维的训练贯穿始终。整个课堂教学流畅,体现了蒙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课堂驾驭能力。</p><p class="ql-block"> 这节课的容量很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诸多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在最后的环节,如果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会有更多的精彩。</p><p class="ql-block">刘劲松主任:</p><p class="ql-block"> 蒙子霖老师《历史的兴衰,诗意地探寻——&lt;望海潮&gt;&lt;扬州慢&gt;研读》这节课课型设计新颖、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p><p class="ql-block"> 子霖老师以比较阅读为切入点,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两首词的异同,来指导学生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掌握古诗词的赏析方法,品味宋词之美。</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过程中,子霖老师精心设置了诵读品词韵、梳理入词境、合作析词技、探究说词心四个教学任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词的声韵之美,通过意象来体会词的意境之别,进而分析两首词的技巧,由手法到情感、由词例到理论、由作品到生活,深入探究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带动学生完成了一次沉浸式的审美旅行。</p><p class="ql-block"> 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子霖老师更是大胆拓展,从“读一首词,了解一座城,走进一个人”迁移至“学习诗词的意义不仅如此”的文学思考,启发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学、传统价值观、当代社会发展等角度挖掘今天学习古诗词价值和意义。这一教学设计对于培养学生关联、迁移、类比、贯通式的思维,大有裨益。可以说,学生们在本节课上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刘真真主任:</p><p class="ql-block">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中描写美好女子的形象,安放在子霖身上,格外妥帖。子霖老师天然的亲和、温婉,其“青蓝工程展示课”《历史的兴衰,诗意地探寻——&lt;望海潮&gt;&lt;扬州慢&gt;研读》巧妙地结合自身的特质与优势,为学生和听者呈现了一位从画卷当中走出的“静女其姝”,引领大家品味宋词之美、城市文化之臻。其设计精巧,衔接自然,目标明确。追求有内涵的学习效果,是“双新”课堂师生的“共同奔赴”,愿子霖老师继续探研“新样态课堂”,紧跟时代,创造更多的精彩!</p><p class="ql-block">陆超群老师:</p><p class="ql-block"> 子霖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双新”的核心理念,充分展示了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课堂改革的新风采。</p><p class="ql-block"> 新风采体现于教学建构。子霖从两首词中看到同为书写城市但有“盛世之歌”和“黍离之悲”之异,并由内而外、由古至今拓展思考“城市记忆”和“集体记忆”。这种把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用最适宜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就是非常优秀的课堂建构。</p><p class="ql-block"> 与其说这是一堂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不如说这是一堂课改探索者的实践课。子霖的这堂课把握了双新的核心,即基于学生视角设计学习任务,以学习活动带动学生思维,发展语文素养。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改实践课。</p><p class="ql-block">钟丽华老师:</p><p class="ql-block"> 蒙子霖老师在这次教学中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教学组织能力较强,是一位整体素质较高的老师。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通过学生齐读,师生共读,让学生自主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以读为纽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表达打下基础,精心的教学设计,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最终以重读《望海潮》结束课堂,令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郭卿老师:</p><p class="ql-block"> 蒙子霖老师语文基本功扎实,教学语言简洁流畅,教态自然,教学环节连贯紧凑,这对于一个登上讲台不久的老师来讲,实属不易。这节《望海潮》《扬州慢》的比较阅读课共四个任务,从诵读、梳理、合作、探究,层层推进,从词韵到词境,从词技到词心,由外而内,由朗读到感悟,条分缕析,尤其【任务四】“探究说词心”,结合高考阅读,讲练结合,非常扎实,再加上课下的写作作业,显得整堂课构思新,容量大。她的课堂既充分突出了诗歌教学中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又把参与式教学理念渗透到课堂,运用了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训练中得到了提高。此课不失为一堂古诗词深教、细教、巧教的“双新”实验课。</p><p class="ql-block">蔡玉珠老师:</p><p class="ql-block"> 蒙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简洁流畅,很好地完成了迁移拓展,整个教学设计有深度且环环相扣。</p>

教学

老师

学生

两首

古诗词

海潮

课堂

意境

双新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