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古揽今 – 明清古御道 “佛公井”

长清文物管理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考证,明清古御道至迟通行于明末,清初顺治年间,这条古御道自北向南渐次联通直隶、山东、豫皖、江浙、闽赣等地,逐渐形成一条我国东部地区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p> <p class="ql-block">  明清古御道在长清境内沿泰山西侧断裂带延伸,基本与现104国道并行,延绵百华里,因长清地处古齐鲁的分界处,故此道有“齐川通鲁”之美誉。清代宫廷文献和清地方志都有明确的记载,证明此道是清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南下巡阅经行的线路。近三百年来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穿行此地,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史迹,众多的诗词歌赋以及脍炙人口的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  明清古御道在长清境内依次经过现平安、崮云湖、张夏和万德等街道,沿线有津渡、宫观、寺庙、碑刻等几十处人文和自然景观。史料记载乾隆行宫就有潘村、崮山和灵岩寺三处,著名的驿站有崮山驿、长城驿,桥梁有广惠桥、普济桥、永济桥等,建筑有泰山行宫、真武阁等,其中位于张夏街道靳庄村的真武阁最具代表性,真武阁建于明代,现阁下两壁嵌有多通明代正德年间的碑刻,阁下古御道原有的石板路面光可鉴人,阁上“齐川通鲁”匾额直接证明了此地为古齐鲁分界处,此处为官道、御道无疑。</p><p class="ql-block"> 明清古御道对清代以来中国的南北文化交流、地域融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一条具有高度知名度的文化走廊,深入挖掘御道文化,将会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旅游资源的开发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尝试以图文的形式,向大众介绍沿线的古迹名胜,以期达到了解家乡文化,激发爱乡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为建设大而美、富而强的新长清踔厉奋发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佛公井</b></p> <p class="ql-block">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炒米店村西南,据载为清代康熙年间山东巡抚佛伦始凿,因此得名。该井世代沿用,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现封闭保护。佛公井西侧有清康熙年间龙首碑刻一通,现风化严重,依稀可辨“兵部尚书 右副都御史”等字样,碑身被移至村南大庙前,上刻大字“仙井”。炒米店村自古缺水饮用,佛公井附近闻名,故村民多称其为“仙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佛公井由来</b></p> <p class="ql-block">  长清炒米店自古缺水,因无水煮饭,常炒米为食,所以村名就叫炒米店。清代山东巡抚佛伦巡视民情经此,知百姓苦于缺水,决心在此打一眼井,为百姓解决吃水问题。命戴知府勘察水源,确定好井位,组织民工打井,日夜不停。井未打完佛伦升任川陕总督上任去了,新任巡抚桑格根据佛伦的意愿继续组织打井。可是凿下几丈深仍不见水,大家很失望。知县巴朝柱焦急万分,当众宣布说"谁从井内运出一筐石渣,就给他一筐铜钱。"这法很灵,井筒很快凿到十二丈深,可是仍不见水。戴知府很纳闷,亲自垂绳下井观察。下垂到半截时,就听到井壁内有流水声,他用笔在有水声的井壁上作了记号,命民工在有记号的地方开凿。很快清水就从凿开的井壁上涌出来,霎时井水深五六丈,从此解决炒米店村民吃水问题。人们为感谢佛伦,就把这眼井叫做佛公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山东巡抚–佛伦</b></p> <p class="ql-block">  佛伦(?-1701),姓舒穆禄氏,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自笔帖式累迁内阁学士。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迁詹事府中允,寻迁工部郎中,历少詹事。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适值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叛乱,吴军占据云南、贵州,康熙帝诏令佛伦总理粮饷,通镇远运道,旋兼理四川粮饷。事平,迁刑部侍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调兵部侍郎,寻迁左都御史,擢工部尚书。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佛伦接替因结党营私、朋比为奸、被朝廷革职的钱钰,任山东巡抚,至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离开山东,擢升为川陕总督,官至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p><p class="ql-block"> 当佛伦调离山东时,曾受到济南老百姓的热情挽留。佛伦在山东究竟有何政绩受到济南老百姓如此的礼遇?史书记载,佛伦到济南任职仅7个月,便在调查中发现当时所实行的赋役制度严重不公,百姓负担甚重。于是在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六月十六日上疏,言“该省累民之事,首在赋役不均,凡绅衿贡监户下均免杂役,富豪之家田连阡陌而不出差徭,以致全由百姓负担。请以后绅衿等与民人一样,按田亩赋役照例当差,不免役。有旨准其所请,并命其他各省督抚确议具奏”。恰值这年秋天,山东粮食获得罕见的大丰收,清政府遂于“康熙二十九年九月初六日,从山东省巡抚佛伦疏奏,该省今年正赋豁免,秋成丰收,绅衿人民愿于每亩收获一石者捐出三合,以备积贮,计全省可得二十五万余石”。</p><p class="ql-block"> 佛伦在巡抚任上,还在打击豪强、惩办贪污、肃静地方诸方面做出了成绩,尤其在整顿市场秩序上用力最甚。他重申“禁把持行市”,反对欺行霸市,剥削百姓。</p><p class="ql-block"> 佛伦在任期间曾帮助长清等地人民凿井取水,因此得了一个“勤政爱民”的美名。在清道光《长清县志》中曾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在离长清县城25里处,有一个地方叫做“炒米店”。此地自古缺水,因无水煮饭,常炒米为食,故而其村名称为“炒米店”。清代康熙年间,山东巡抚佛伦巡视来到炒米店灵岩寺下院,询问当地百姓生活情况。寺里的住持端出茶来回答道:“缺水啊!”。佛伦又问当地的地名来由。住持便介绍此地因为缺水,百姓无法煮饭,只能炒米为食,而得名“炒米店”。于是,佛伦便决心在炒米店凿井找水。之后,佛伦安排当时负责地方事务的巴公主持凿井找水。</p><p class="ql-block"> 凿井工程启动以后,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经过仔细勘察,选择了一个地方,开工建设。但是,凿了很深,也没有找到水源。就在这最为困难的时候,佛伦升迁,到外地任总督。佛伦念念不忘炒米店的无水之忧,便告诉他的继任者桑格,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桑格上任后,安排巴公精选工匠,并限期找到泉水,以完成佛伦心愿。最终,“善念笃而天意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匠们终于找到了泉水。原本缺水干旱的炒米店终于成为一片清凉之地。于是,当地百姓便将这口井称为“佛公井”,炒米店也成为“佛公店”。</p><p class="ql-block"> 在佛伦有生之年,济南民众为表达对这位“勤政爱民”的巡抚的敬意,曾在西关神堂巷(后改称“盛唐巷”,今已拆除)为他建了生祠,请著名诗人田雯为其撰写了碑记。</p><p class="ql-block"> 到了佛伦离任山东巡抚百年之后的乾隆年间,佛伦的族孙阿林保来到济南任山东盐运使,有鉴于佛伦的生祠“其地湫隘,久弗葺”(清翁方纲:《佛公祠记》),于是阿林保“乃度地于北湖之上,建祠屋三楹,与铁公祠并峙焉”,并请当时的学政、著名文学家翁同纲撰写碑文,并镌刻成石碑矗立于祠前,石碑连同碑座高约6.4尺,宽2.3尺。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该祠尚存,但因年久失修,早已渐趋废圮,仅存遗址和碑刻。近些年来,恢复的佛公祠原址虽屡经修建,但却未延续其原名称,而改名明湖斋。</p> <p class="ql-block">佛公祠(现改为明湖斋)</p> <p class="ql-block">  佛公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系由佛伦的族孙、时任山东盐运使的阿林保个人捐资在兴建铁公祠的同时兴建了该祠。</p> <p class="ql-block">图\文:常永军、马前伟、郭鑫、苗承林 、刘太军</p><p class="ql-block">审 稿:常永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区域导航位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