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上街摆地摊

黑土地

<p class="ql-block"> 儿时上街摆地摊</p><p class="ql-block"> 文/黑土地</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农村人穷,常自产自销一些农产品。</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无快递,无外卖,无网约。一切用品都是到镇上集会时去交易购买。</p><p class="ql-block"> 舅家二表哥比我大三岁,从小就学着做生意,常带我去镇上赶集,记得那是在上小学前。</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还没见到南方的甘蔗。当地有一种高梁,俗称甜稻粟,可长2~3米高,杆青穗直,杆像竹子,剝掉杆皮,内瓤嚼着吃吸汁,很甜的。在那个年代的冬季,是一种很好的植物甜材了。</p><p class="ql-block"> 表哥家在地头地畔种了许多的甜高梁,到了秋末霜降都砍倒,摘去叶子,都埋地里小长坑中。那时无冷库,埋在土中,是一种防冻的好方法。</p><p class="ql-block"> 冬季天冷,农村集市除了柿子柿饼,软枣外,没有什么新鲜水果。青杆甜稻粟竟是最新鲜的了,也是儿童们最爱吃的甜甜杆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表哥虽年少,但有经商的头脑点子。将埋在土中蓄藏的甜稻粟挖出一小捆,有20根左右,挷在一个木制小独轮车上。记得那个独轮是直径一尺左右圆木做的。让我在前面用一根细绳拉车,他在后面推,到两里多外的集镇上去卖。</p><p class="ql-block"> 集镇赶会的人多,在街边将小独车摆好,就是一个地摊吧,开始吆喝“卖甜杆杆啦”。</p><p class="ql-block"> 那时大人常带小孩子上街赶集,有的小孩子看到甜稻粟,常缠着大人要吃,大人就给孩子买一根。</p><p class="ql-block"> 开始,表哥卖2分钱一根,都是杆粗杆长些的,一般的都是一分钱一根,到下会赶集的人少了,甜稻栗杆剩下几根小的细的,一分钱两根就卖完了。</p><p class="ql-block"> 表哥在吆喝:卖甜杆杆啦,有时叫我帮腔,说甜的很,觉得有意思,也就随声附合帮叫卖,还说不甜不要钱…现在时尚叫托吧。</p><p class="ql-block"> 甜稻粟杆卖完了,独轮车也空了,轻了,回家的路上不用拉车了。一路轻松,有说有笑的向回赶。</p><p class="ql-block"> 我问表哥今天卖了多少钱,表哥还神秘地说不少哩,还没数哩。估计有3毛多钱吧。走路一摇晃,兜里硬币还有碰得清脆响声。那时纸币有一分钱的,硬币也有一分钱的。现在的孩子们已经看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往昔,儿童时代过去了,但儿时随表哥摆地摊的情景记忆犹新。可惜自己不是经商的料,步入社会没被卷入商海浪潮,一生履职所爱的事业。但儿时那种经历尝试也是童年成长的一朵小浪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癸卯兔年孟夏于秦东</p><p class="ql-block"> 2023-05-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