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道,味到,健康到

艸河渔翁

<p class="ql-block">  粥,乃养身食品,具有生津、味全、利膈、易消化等特点。因此食粥老少皆宜,深受中国人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比如,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大家都爱喝消暑清热、生津止渴的绿豆莲子粥;在金秋九月,人们常食清肺解热、滋阴补血的鸭子肉粥;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家庭主妇们则喜欢熬一锅健脾补肾、驱寒防病的糯米红枣粥;在乍暖还寒,很难调适的春天,总有人去吃一碗清热利尿、和中化湿的灯心花苡粥。而在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早已作为一种民俗在我国民间流传了数百年。</p><p class="ql-block"> 至于各种特色食疗粥、驻颜美容粥等更是源远流长,简直数不胜数。仅明代朱棣等编撰的《普济方》就收粥品180方。而清代慈山居士曹迁撰著的《养身随笔》和晚清进士黄运鹄著的《粥谱》搜集的各味粥方多达300多种。可见,粥对国人来说,可算是惠泽家家户户。</p> <p class="ql-block">  煮粥似乎挺简单,其实大有学问。比如煮清粥,一要选择好米,即米熟粒大;二要水宽,把水放准放足,不宜中途加水;三要煮时先旺火后文火,慢煨慢熬,四在熄火后还得焖一阵,待锅四周生起白片,粥面蒙结一层亮皮方食用为最佳。这样煮出的粥香润厚醇。而那种舍本逐末,只重配料之新奇,忽视方法或仅靠“食碱”把粥煮稠,是不能把粥煮得地道的。清代佚名著的《调鼎集》曾有精辟的归纳:“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可见煮粥很有技巧。</p><p class="ql-block"> 当然,对于各种特色粥花色粥,配料的选用与搭配比例就显得比较重要了。比如,前面提到的腊八粥,内容就相当丰富。据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粟米、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枣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这就相当复杂了。</p> <p class="ql-block">  粥乃佳品,食用的方法亦多有讲究。《调鼎记》提出:“宁人等粥,毋粥等人,此真名言,防停顿而味变汤干故也。”便是一例。当然,欲达保健养身之攻效,其中的奥妙就更深了。比如,曾经过了几十天皇帝瘾的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内应列房娇宠、外应军机大事”何能“精力过人、老而不朽”?据说靠的就是粥中之补。原来他将地道的关东鹿茸碾成细末装进一个小瓶里,一年四季吃粥时总是手握小瓶,边撒边搅和着吃,据说这种鹿茸粥滋补效果极佳。</p> <p class="ql-block">  专家研究发现:吃粥减少了热量的摄入,可防止肥胖的发生,也减少了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时髦病”发病的几率。另外,一般粥的主要用料是粳米、小米、玉米面等,按中医观点,它们具有健胃养脾的特殊功效,在维护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显而易见,粥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食品,它同时还不失为一种延生护宝佳品,难怪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我也和很多人一样有个习惯——喜欢早晨时不时吃两个麦耙,喝一碗红苕稀饭或者小米稀饭。</p><p class="ql-block"> (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