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子的《道德经》开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殊不知,最初《道德经》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怎会有如此之变呢?原因在于西汉文帝刘恒。</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公元前180年,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公元前157年6月,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后葬于霸陵,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刘恒的“恒”与《道德经》中“非恒道”的“恒”相同,为了避刘恒的讳,“恒”改成了“常”。</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真本早已不在,现在通行的《道德经》是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王弼所注,即《老子注》。“道可道,非常道”这个版本就是王弼所撰。</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有甲乙两本。专家把甲乙两本参照,校对成帛书《道德经》。跟通行本一比较,发现很多问题。通行本为避刘邦、刘恒、刘启、刘勶和刘弗这五代皇帝的名讳,将全文中的“邦”改为“国”、“恒”改为“常”、“启”改为“开”、“勶”改为“彻”、“弗”改为“不”。除此之外还有多达100处的改动。</p><p class="ql-block">据推算,帛书版在西汉初年成书,比通行本要早一百年。</p><p class="ql-block"> 帛书版与通行版的不同之处是把《德》篇放在了《道》篇前面,寓意“修道必先修德”。可以认为帛书版的“道可道非恒道”是《德道经》,而现在通行版的“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经》。</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一本影响力也很大的,就是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方仙道开山祖师河上真人所撰的《老子河上公注》。之前对《道德经》解释大多是关于治国策略的,在河上真人注释后,《道德经》又变成一本养生、修仙的书,开创了新的解读方法。河上公本谈的是神仙之道,所以在道教教团内部更盛行,王弼通行本侧重于哲学的思辨,所以在知识分子里流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