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十三,外十八,一根门栓往外插。”南京一共有十三内城门,清代吴敬梓写下了一首《南京城门歌》概括十三座城门:“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当年朱元璋还是吴王,为建吴王新宫,就把南京当成了首都,建造城墙。在建造途中有一件事情发生,也改变了大明帝国的王位继承。有一次朱元璋询问自己的儿子和大臣修的城墙好不好看时,唯有朱棣说不好看,朱元璋大怒,但还是问了原因,朱棣说城墙虽坚固无比,可没将紫金山包围进去,若敌人想攻城,只需占领紫金山,居高临下,用大炮轰炸即可。朱元璋听后拿了一个橘子,剥了皮,去了筋,喂给了朱棣,朱棣很开心回到了家,告诉了马皇后,马皇后是何等聪明之人,一听大惊失色,惊恐地对朱棣说他给你剥橘子是想剥了你的皮抽了你的筋,立刻派人将朱棣送到北平,因为那里是徐达镇守之地,徐达的女儿与朱棣是娃娃亲,将他送到了燕王河,沿着长江,直达北平。朱元璋也并没有派锦衣卫追杀,这就是马娘娘的聪明才智了,朱元璋只要不追杀那么以后很难再见到朱棣,等待朱棣长大成人后,可以让他镇守北方,同时朱元璋一段时间后气就消了,所以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p><p class="ql-block">相传三山门、聚宝门、仪凤门、定淮门、清凉门和石城门地理位置对应的是南斗六星,而其它七门则是北斗七星。通济门一开始是最大的,但1958年出现了“拆城门”运动,南京当时是拆的最慢的,这也导致南京后来成为全国城门最多的城市。 </p><p class="ql-block">当时“内十三”城门虽然相当艰固,但当敌人兵临城下,防守能力还是弱了些,朱元璋是军事上的天才,所以他下令要在外面建城门,做“看门狗”的用处,便修了“外十八”城门。明代的时候,外城包裹内城,内城包裹皇城,皇城包裹宫城。 </p><p class="ql-block">朱元璋修建“外十八”城门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吸取了朱棣的建议。后来朱元璋也发现东郊的皇宫紫禁城离钟山太近,对军事防守不利,又下令利用应天府城外围的黄土丘岭,用砖砌一部分外城墙,先后开了十八座城门形成廓城。从朱棣的角度看,这个建议不好,因为他去到了北平,但从整个历史看,这个建议非常好。何以见得? 廓城对都城城墙过于邻近紫金山劣势进行修正,成功保卫了紫金山直接陷入敌人手中造成对都城的威胁。在太平天国时期,清军就是利用紫金山居高的优势在今天“龙脖子”打开缺口,打入南京城,消灭了太平天国,曾国藩在此位置立下了“缺口碑”。</p><p class="ql-block">古时晚上是不能出门的,在每个夜晚的一更三刻军队就会关闭城门,每天早上的五更三刻开门,中间这段时间就是宵禁,如果我想进城时没赶上时间,又没有带钱,睡在路旁行不行呢?答案是不行。否则你就违反规则,要打40鞭。</p><p class="ql-block">朱元璋有一套独特的巡逻体系,当时一个巡逻小队有10个人,只要有一个人今天没有上岗,整个小队都不能上岗,这就保证了每个队员之间都是认识的,也避免了有人混成小队队员潜入京城,对皇帝造成威胁。</p> 神策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策门:南京十三座京城城门之一,又称和平门,位于南京站西,玄武湖附近,现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南京神策门有一根门栓两门洞,三个名字四战斗。</p><p class="ql-block">一根门栓是什么呢?在城门后面的城墙左右有缺口,敌人来攻时,会用一根大石柱卡住,敌人根本推不开。</p><p class="ql-block">两门洞是什么呢?神策门有一个大门以及一个暗门,这个暗门一直是军事秘密,曾有人靠这个打了一场大胜仗。</p><p class="ql-block">神策门有三个名字,在明朝时叫神策门,清朝时叫得胜门,民国时叫和平门。</p><p class="ql-block">在神策门曾有四场战役。第一场是1658年,郑成功希望返清复明,组织了一帮起义军,一路从浙江打到江苏,后来到了南京,南京的兵并不多,郑成功兵临城下时,南京城里的清军立刻向友军传了需要支援信号,一段时间之后友军支援过来,跟城中军队说要打个出其不意,于是,所有人全部从暗门冲出来,前后夹击,大获成功,这也使郑成功退回台湾。</p><p class="ql-block">第二场是1854年二月十五,清军卧底试图打开神策门策应清军,后来被太平军发现,处死,失败。</p><p class="ql-block">第三场是1863年4月,清军攻打太平军所在的南京。从前曾经有一次太平军攻打清军所占领的南京,清军坚守,太平军后来明白自己人员锐减原因是打不进城,于是让很多的矿工潜入静海寺去挖地道,一段时间后终于挖到城内,放了炸药,几十米城墙全被炸飞,太平军大胜。现在双方攻防转换,太平军想到了一个办法,放一个水缸,让人坐在缸里面,在月黑风高的时候就能听到挖地的声音,后来清军想出了策略,派了10个小组在不同的地方挖,只有一个是真的挖,其余的都是假挖,但是太平军也不笨,他们发现只要听哪个声音越来越近就行了,随后用火攻、水攻、油攻。最后是清军在和平门挖了一个地道,同时让人在紫金山上面发炮,敌人就听不到声音了,而且和平门那里埋了上万吨炸药,最终炸出了上百米的缺口,清军进城,天京失守,清军大肆屠杀。不过曾国全的军队为什么如此勇猛?这与放假三天有关,只要军队攻进城,无论是杀人抢珠宝都不管你。正是因为如此,曾国全曾让人在朝天宫刻“德配天地”时,人们少刻“德”的一横,意为“缺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四场战役是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前夕的南京保卫战,12月10日至12月12日军队坚守南京城,几乎每个门都变成了绞肉机,其中最惨的是中华门,因为日军都从东南方向进攻过来。因国军失去制空权,所以敌军飞机常常轰炸城门,将城墙上的人都炸死,城门被炸出缺口后,日军派敢死队杀进来,国军和敌人厮杀,打退后又把缺口补起来。当时蒋介石带着上级离开南京,国军36师坚守神策门,现在去神策门,门上还有弹孔的痕迹。</p> 明初军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初期,有一套独特的军事体系,这一点从神策门上就可以看出。</p><p class="ql-block">神策门的“神策”是什么意思呢?这名字来源于驻扎在此的军队神策卫,一卫约有5656人,当时的所有卫加起来约有200万人,后来朱元璋发现了一个道理:“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这使军队人数锐减,无论如何,由此可以看出神策门的防御工事做得很完善,这也使京城中的皇帝不会有危险。</p><p class="ql-block">明朝的时候军队的最高领袖便是皇上,但一般不会像朱棣一样亲自带兵上阵,而是找虎符代替。地位第二就是大都督,不过朱元璋后来发现大都督权力过高,分成了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军管几十个卫,一军有左、右两个都督,一个卫有一个卫指挥使,两个指挥同知,4个指挥佥事;下设中、前、后、左、右五个千户所,分别下设10个百户所,再下设两个总旗,各管5小旗,每小旗10人。</p><p class="ql-block">大明王朝初期不论是和谁打,基本上都能占上风,这就归功于“明初三大营”了,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其中最大的王牌就是五军营,是从不同地区选调出来的精锐骑兵、步兵组成的野战军。而最特殊的就是三千营,这支部队虽然叫“三千”,但人数超过三千人,它在明始是投降的蒙古军队组成的,一开始确实大概就3000人,后来曾有7万人。还有一个就是最著名的“神机营”,这是一支火器部队,由朱棣组建,神机营装备有火枪、火铳等。神机营是战争中用处最大的,他们在远距离的时候会用火炮,在中距离的时候用火枪,在近距离的时候便用“三段击”战法,简单来讲,就是士兵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三个人,站成三排,每个士兵拿一把火铳,第一排的士兵先发射一枪子弹,随后换到第三排,第二排的士兵再发射一枪子弹,随后换到第三排,而原本第三排的士兵,现在变到第一排,发射一枪子弹后退到最后,此时一开始第一排的士兵也换好了子弹,以此类推,最后再让三千营收割。</p><p class="ql-block">这三大精锐部队在土木堡事件后全军覆没,随后来因为明代官员腐败,虽然再次组织的三大营,但作用大大不如以前,最终随着明王朝一起灭亡。</p> 作文共三篇 3000字 耗时两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