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读会”读书笔记~~第八十三期分享实录

虎皮猫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20日,慢谷里生活馆,勤读会第83期分享会,爱华主分享沈复的《浮生六记》。本期主题“个人生活的乐趣愁苦”相关书目、故事的分享。</p> <p class="ql-block">书目↓</p> <p class="ql-block">爱华主分享:大家好!去年底12月晓琴姐联系我,让我当月分享《浮生六记》,因为我选的这本书比较薄,大家来得及换主题,后来又因为疫情的原因临时取消了。今天是5月20日,能在这个特殊的表达爱意的日子里与喜欢的人在一起读喜欢的书,我觉得更荣幸。</p><p class="ql-block"> 首先谈谈分享这本书《浮生六记》的缘起。我自己总结我的前半生,基本上是保持率真,跟着感觉走。所以这样感性的我,被沈复和芸娘的故事深深打动。 </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本书,《浮生六记》被誉为“晚清小红楼梦”,我不是很同意这个观点,《红楼梦》在我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不过我想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可能是因为在一个父权主义的国度,曹雪芹的《红楼梦》将一群女子放在了很高的位置,而沈复也同样将芸娘一个女子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它虽然也发生在清朝时期的江南,但它不同于《红楼梦》,它没有那么多人物和关系,它就是一个极简单的文人的生活写照而已。不过读了《红楼梦》和《浮生六记》对晚清两个不同阶层的生活细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本书的版本比较多,我读的版本是周公度译注的版本。前半部分是译文,只有前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半部分是古文,有全部六记,其中的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是译者收录进来满足大家的“足本”之期。《浮生六记》在民国时期还曾经被拍成电影。</p> <p class="ql-block">  接着来谈谈作者沈复,他是个布衣文人、画家、园艺师,他生于苏州书香世家,一生淡泊名利,以游幕为生,也卖过字画,到岭南做过生意。他深情、豪爽、有才华,有些特立独行的行为,有些让人又爱又恨的个性,有个相爱相知的妻子,有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有过渡洋远游的经历,有过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凄凉困顿的时候,也有历尽坎坷幡然悟道的时候~~~总之,他有血有肉,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苏州文人。</p><p class="ql-block"> 我最喜欢六记中的闺房记乐和坎坷记愁。林语堂先生认为“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为什么呢?因为沈复是中国文学中最深情的男人。从一见倾心,再见痴心,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到不离不弃,睹物思人,即便身在妓船,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而芸也是一个深情的人,动不得心底的苦。有次她公公点了一些悲戚的剧目,她就闷闷不乐,起身离席,独自在闺房不快。这就为后来她因为要给沈复找憨园做妾,不成,害了病,最后送了命。</p><p class="ql-block">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先生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卷一里面我最喜欢吃粥记,写少年时期的羞涩和爱情,描写得非常细致。“我取轩”避暑,中秋沧浪亭赏月,惬意的田园生活,还有芸娘女扮男装游水仙庙,与船家女同饮,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这就是花式秀恩爱嘛,可惜他没有微信朋友圈,不然我不得天天吃狗粮啊。</p> <p class="ql-block">  他们住在仓米巷的时候,芸娘说,“将来应当和你居住于此地,在房屋周围买上十亩菜地,差钱仆人种植瓜果蔬菜,以供日用开支。你画画,我刺绣,换钱作为写诗喝酒所需。布衣菜饭,一生欢喜。没有必要再做那些令人疲倦的远游计划了。”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入骨的芸娘,让沈复深爱不弃。然而,人一生中,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开始,芸娘嫁入沈家,还是非常安分,一心想做个中规中矩的儿媳。不想在不拘小节的沈复潜移默化地影响下,芸娘渐渐也有点随了丈夫的个性。沈家的家教礼仪是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还处处小心,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丈夫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了。后来代沈母写信,其中起了很多误解,得罪了沈复的父母,两边不讨好。嘉庆八年三月,陈芸旧疾复发,药石无力,殒在了料峭的春寒里。从此,三白只身天涯,风霜满肩。该是如何的情深伉俪,才教苍天嫉妒至此,狠将风月亲手折煞,铺以满面风霜。书中有段描述芸娘头七回魂的情节,我每次读到都泪如雨下。</p><p class="ql-block"> 读了这本书至少三遍,还是最舍不下感情的部分。芸娘一死,沈复形容枯槁;接着父亲撒手人寰,又再是儿子逢森离世。每当读到他儿子逢森也离世时,我是泣不成声。“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来时风月多,去时霜满面。沈复一生潇洒坦直,最后却落得孑然一身。可叹!可叹!</p> <p class="ql-block">  沈复的年少岁月,也是让人羡煞的。与挚友高歌纵酒,游历山水,虽“惜乎轮蹄征逐,处处随人,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道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但也将川河尽入胸怀,酣畅淋漓。乘物以游心,悠然于世间。沈复此生见过美景无数,琉球独得一记。他简言简语,就展露了琉球风采,似海风拂面,大鱼覆舟。讲到他去琉球,有篇推文分享给大家。沈复以一个中国民间的普通文人看似对琉球之行的无意间的记录,却是钓鱼岛属于中国的铁证。所以,文学作品有时候也可以作为文献使用。</p> <p class="ql-block">  沈复自己爱插花盆栽,积兴成癖,心得诸多。“点缀花石,亭台楼阁,则要小景入画,大景入神,虚实相合”。三白的孩提时代,与花虫为伴,天真烂漫。大隐隐于市,他是“大隐”,在一方庭院中不理尘嚣,清风朗月,此心与天地同。正如曹雪芹有着深厚的美学功底一样,沈复对美学也很有见解,隐于文字的是他们的品味,所以他们的文字才能让无数读者喜欢。他在穷困潦倒跟友人借钱的时候,都不忘对别人的园林品评一番。</p> <p class="ql-block">  读到养生记道,知道沈复已经对人生有了很深的感悟。中国古人的一生大底是这样的,最初按儒家的思想来,中年是道家,晚年是佛家,儒释道的思想已经杂糅在一起,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的古人们。或许吧,这就是时间的魔力。我17岁读《红楼梦》的时候,我只关注到故事的情节,当我快40岁读《红楼梦》的时候,突然就注意到了那些配角和细节,有了17岁时没有的感悟。《浮生六记》感动大家的也是细节。</p><p class="ql-block"> 想来可惜,我们现在的生活离大自然越来越远,我们不能睡到自然醒,不能不去上班挣钱养活一家人,在电脑上工作,被电话和周围的人催着推着,甚至有时候跑步锻炼都得在家里的跑步机上,活得多不真实。我有时候看着万家灯火,有种错觉,我们人类怎么有点像小时候掏过的蜂窝了,住在亮着灯的高层建筑里面,有如小蜜蜂一样的白天出去工作,晚上回到小蜂窝。我们一直在忙些什么?我记得看过一个科幻片,里面一个所有机器人麻木地走在路上的情景,不是很像现在的我们吗?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步履匆匆,能安安静静读一本书的人,并不多。有些人浏览手机甚至都只是看个标题而已,很少有人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到底为什么这样活着?</p><p class="ql-block"> 本书分享到此,最后,我想说,清风与明月唯闲者所得。我们要适当的放慢脚步,享受生活,学会“偷得浮生半日闲,人间至味是清欢”。</p> <p class="ql-block">群分享:在520这个特殊日子分享《浮生六记》,品品沈复与芸年后琴瑟和合的狗粮。“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两个人相知相爱这是爱情最美的样子。慢慢人到中年,爱情样子变成家人变成陪伴。书会当天韬先生早上跑完半马,吃过午饭开车陪我到慢谷,带孩子划划船,一个人坐在离书会不远处看书,虽未说一句情爱,但我内心已收获满满的在意。爱情经过时间沉淀化作另一种形式存在生活的材米油盐酱醋茶中,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p> <p class="ql-block">晓岚分享:《浮生六记》这是一本文艺女青年必读书目。</p><p class="ql-block">​沈复与芸娘</p><p class="ql-block">​相爱相知,却不能相伴一生</p><p class="ql-block">​读完以后</p><p class="ql-block">​一种淡淡的哀愁久久萦绕在心头</p><p class="ql-block">​那些赏月谈诗对酒当歌的日子恍若昨日</p><p class="ql-block">转眼间芳魂飘逝心若死灰,父亡子丧更添肝肠寸断</p><p class="ql-block">浮生若梦,何必酒醒?</p> <p class="ql-block">瑞诏分享:</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浮生若梦里的“乐”与“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少年时期,有一阵子我疯狂地迷恋三毛,省吃俭用买她的书,读她的文字。她说过一句话:“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如今,我深以为然。如果可以,我也很想把这句话说给芸娘听。</p><p class="ql-block"> 《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写的一本自传体散文,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是一本被称为“晚清小红楼”的书,是一本文辞优美的“鸳鸯蝴蝶梦”。林语堂曾盛赞书中的陈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于是把《浮生六记》翻译成了英文,传颂海外。就连鲁迅也称赞她是中国第一美人。芸娘真是男人心目中的好女人,因为她貌美,娇俏可爱:“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因为她有才情、有情趣,最最重要的是温顺,对男人无条件服从,且不善妒。故而沈复在失去她以后,又著书立传来怀念她,不可谓不情深。</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看沈复与芸娘的爱情,或者说精神层面。他们门当户对,一见钟情。少时相见,沈复向母亲表示:“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七夕之夜,沈复镌刻“愿生生死死为夫妇”的图章,作为他们的爱情宣言。甚至还不满足,还特别请人画了月老的像,以求来世姻缘。而陈芸也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两人夫唱妇随,琴瑟和谐,用书中的话来说:“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这句话演化到今天,已经成为了网红用语“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有朋友前来相聚“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夫妻赋诗论文,邀游山水,赏玩花鸟虫鱼,极尽风雅之事。“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山红袖,越陌度阡,蜂蝶乱飞,令人不饮自醉。”“夏日柳阴浓处,菡萏香来,载酒泛舟,极有幽趣。”真是“花光好影,宝鼎相浮。”他们三观高度契合,真可谓一对神仙眷侣,真正做到“一屋两人,三餐四季”,读来令人称羡。“晓月时,对窗翻卷,你在一边呼呼睡去。”“夏日泛舟,以荷为伞,沉睡不知光阴之须臾。”“秋日远足,最好迷失不知归途”“雪夜里,生暖炉,促足相依偎,静闻雪落无痕,足矣。”芸娘,这位千千万万人眼中的最可爱的女人,她极富慧心,深谙雅趣。诸如盆景之上放昆虫,藤萝木格制屏风,做梅花食盒便利沈复小饮等,皆为高情雅趣,令人神往。她硬是把“柴米油盐酱醋茶”过成了“琴棋书画诗酒花”,演绎了生活美学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果然可以“有情饮水饱”吗?我们再来看沈复与芸娘的物质生活层面。在沈复自认为平顺若梦的一生中,却暗含其人生悲剧性。虽然有父母亲族,最后却落得个离心不睦,有家不得归;虽有恩爱的妻子陈芸,但是恩爱夫妻不到头;虽有一双儿女,却落得个女儿未及笄就为人童养媳,儿子年仅十八便夭亡的悲剧。</p> <p class="ql-block">  这仍我们不禁深思,是谁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呢?</p><p class="ql-block"> 其一,不能承担家庭责任。沈复新婚燕尔,父亲要他去读书,沈复终日思念芸娘而不能用心,遂科考无望。曾经父亲希望他能够继承衣钵,好好做幕僚,然而沈复却只想到闺中之乐,毫无上进之心,不具备谋生的能力。只想风花雪月的沈复,把日子过得每况愈下,甚至借债度日。妻子病了无钱医治,连自己的孩子都养活不起。可就是沈复已经贫困到了这样的地步,他依旧是“仗义疏财”的。有人借钱,他便借了,结果人家只借不还。他没有钱,却敢给人家做担保。结果借钱的人跑了,债主只好把沈复团团围着,让他给个交代。他们甚至连搬家都是要“偷偷”的,怕那些债主把他们拦下来。</p><p class="ql-block"> 其二,不能正确处理家庭关系。沈复出生之时,他们家也是体面人家。沈复作为长子,也过了几年锦衣玉食的生活。然则,父母的偏心,兄弟的恶毒,使他们陷于悲惨的境地,两度被逐出家门。芸娘是个聪明人,却做了一件糊涂事,就是为公公选小妾。更令人气恼的是,公爹不仅没有领芸娘这份人情,反而在婆婆枕边风的教唆下,也对她百般挑剔。芸娘原本可以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可是她却被搅合进各种烂人烂事之中,以至于到最后替小叔子启堂背了黑锅,不仅被扣上了诽谤小叔,忤逆公婆的罪名,还被赶出了家门。</p> <p class="ql-block">  其三,面对算计毫无还手之力。沈复的弟弟启堂对哥哥却充满了敌意,耍阴招、争宠爱、夺家产。他却对弟弟更是纵容无度,弟弟害陈芸背了黑锅,夫妻二人被逐出家门,多年以后,真相大白。沈老爷子只有一句:“搬回来吧。”敷衍了事!启堂结婚的时候,他们为了腾婚房搬了住所,住得更差。芸娘甚至拿自己陪嫁的首饰给弟媳下聘礼,连房里的仆人都替她心疼得慌,倒是她十分大气,说自己不惜装扮,用不着。在芸娘死后,沈复回到家中,弟弟以父亲仍余怒未消的理由将沈复又劝回了南方,父亲的死讯也被弟媳拦着未告知沈复,要不是女儿来信,他连奔丧都不知情。在沈父死后,他回到老宅祭拜父亲,弟弟又假借上门讨债人之口,暗示沈复不要争遗产。沈复还说“大丈夫贵乎自立,我既一身归,仍以一身去耳!”转身进了深山之中。最后还是他女儿看不下去,拿了一些祖父的遗物给他。沈复赴崇明做代笔好不容易赚了“二十金”,启堂借沈复儿子逢森之口让其出钱二十金以资丧事,沈复想都不想就把刚到手的报酬全部要交给弟弟,还是友人夏揖山看不下去了,帮他出资一半。沈复没有继承任何家产,却要承担父亲的丧葬费。读之,真是令人可悲又可气。沈复的半生,被父亲驱逐,被亲弟弟算计,被朋友欺骗。他始终有一颗“与人为善”的心,最后却成了最吃亏的人。</p><p class="ql-block"> 没有女人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丈夫,但芸娘是个例外。她极力想帮沈复找一个精通琴棋书画的女子作为妾室。尽管家贫如洗,她还极力想把漂亮有才华的憨园纳进门。可是憨园在榨干芸娘的所有家当后,转身就投入了更有权势的男人怀中。自此,人财两空的芸娘大病一场,最终郁郁而终。</p> <p class="ql-block">  “芸乃执余手而更欲有言,仅断续叠言‘来世’二字。忽发喘口噤,两目瞪视,千呼万唤已不能言。痛泪两行,涔涔流溢。既而喘渐微,泪渐干,一灵缥缈,竟尔长逝!……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p><p class="ql-block"> 这是嘉庆八年(1803年)三月三十日,扬州。芸娘四十一岁,永别沈复。</p><p class="ql-block"> 《浮生六记》是沈复对其一生的自述,原书共有六卷,因保存不善,流传于世只有前四卷。观其所作前四卷,卷一《闺房记乐》曰“乐”,卷二《闲情记趣》曰“趣”,卷四《浪游记趣》曰“快”,唯卷三《坎坷记愁》一部记“愁”。可见在他的意识中,愁仅占人生的一小部分。但细细探究,我们可从“乐”、“趣”、“快”中看出“愁”的伏笔,而这个“愁”正是沈复悲剧性的后半生。在缘起缘落间的纷纷扰扰,令后人读来,不免叹息!</p> <p class="ql-block">分享间隙,书友“风之谷”合唱团唱给大家《萱草花》《绒花》。</p> <p class="ql-block">爱萍分享:偷得浮生半日闲,有共读书的欢愉,有书友合唱团的表演,一个能量满满的下午。激动地抢着分享给大家以前写的小作文《路过香樟树》。</p><p class="ql-block">在爱华推荐《浮生六记》之前,零散的读过书里几篇,很向往这种有趣有味的生活。去年说要分享,把一本读完还写了几句读后感,还是爱了爱了,羡慕这样的诗情画意。这个月又读了一遍,又写了几句读后感,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对芸娘又爱又怜……总之,这本书是我喜欢的类型,可能还会再读。</p><p class="ql-block">将琐碎的日子过成诗,是多少人的梦想,也有多少人说太难做到了。《浮生六记》里沈复和芸娘把日常过成诗了,羡煞旁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聪慧过人的芸娘情深不寿,中年辞世,实在可惜。将琐碎的日子过成诗,也是我的梦想,就算粗茶淡饭也可以心有诗和远方。“布衣菜食,可乐终身”,珍惜生活中的小确幸,爱自己,爱世间万物,活泼快乐的过每一天。生活,就是忙里偷闲,欣赏人生风景;幸福,就是把平凡的日子过出诗意,把简单的生活过得丰盈。愿你我都有一人和你冷暖相知,喜乐同享;无事绊心弦,所念皆如愿!</p> <p class="ql-block">丽琴分享:这是一本奇奇怪怪的书,里面有爱情,盆景,美食,生活……芸娘用一个漂亮的盘子装上点心,顷刻间就精致起来了。原以为精致是要有物质条件的,不过书读多了以后,办法也就会多了起来。我们也可以一试。</p> <p class="ql-block">烟花易冷分享:从现实生活来说,婚姻不可能抛开柴米油盐。但我看完这本书后,只记住了真情实感,只记住了书里的各种美好!</p> <p class="ql-block">巧丽分享:在爱华推荐《浮生六记》之前,我没有读过这本书。没想到,它的篇幅这么短,只是浮光碎影的一个个片段,却把200多年前的情景真实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p><p class="ql-block">你似乎能够看见芸娘灵动俏丽的微笑,闻到荷花芯里茶叶的清香,甚至,仿佛尝到了馄饨挑子里热腾腾的饭菜,跟着沈复潇潇洒洒诗酒趁年华……一切都那么鲜活有趣。</p><p class="ql-block">从现代视角来看,沈复算不得一个合格的丈夫,醉心山水耽于玩乐,毫无事业心也不善处世,没有能力为家人遮风避雨。林语堂把芸娘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令人尽绝倾慕之念。很多人都说如此完美的芸娘错付了郎君。</p><p class="ql-block">芸娘若有知,应该表示反对吧。在两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像沈复这般平等、尊重和珍惜妻子的人应该很少,芸娘是被深爱着的女子,她也倾尽心力的爱着沈复。两人三观一致,审美品味志趣相投,又都性情真挚纯良,安于平凡,是难得的既为知己密友,又是恩爱夫妻的神仙眷侣。所有的悲伤缺憾,都不能动摇芸娘对沈复的一心一意。</p><p class="ql-block">一屋、两人、三餐、四季。</p><p class="ql-block">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地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林语堂)。</p><p class="ql-block">沈复芸娘与苏东坡、汪曾祺有共通之处,就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似乎永远都保有孩童般的赤子之心,兴致勃勃的,把柴米油盐酱醋茶,过成琴棋书画诗酒花。</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浮生六记》打动人心的秘诀所在吧:普世意义上的成功很常见,但有趣又真实的灵魂很难得。浮生六记里的这对小夫妻从才华成就来说远远不及苏东坡和汪曾祺,但他们不是更接近凡尘中的你和我吗?</p><p class="ql-block">一样面对生活中的鸡零狗碎,真真实实的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在尘世中,珍惜身边人,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找到自己喜欢并且能够带来快乐和成长的事坚持下去。</p><p class="ql-block">做不了有趣的人,也可以做个懂得欣赏的人。</p> <p class="ql-block">琼分享:"问世间情为何物",《浮生六记》让世人记住了这个可爱、聪慧的女子芸娘。于中看到这对平凡夫妻之间的知情识趣,相互懂得,把日子过得风雅有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书中关于插花园艺论述,看到中国古人的生活美学,作者居沧浪亭畔,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代表,濡染其中,有艺术品味。这对情深意笃夫妻后来困于生计,生活窘迫,最终家散,令人叹息。时代、命运、性格,我们能指责他没有担负起养家之责吗?</p><p class="ql-block">书中文字清丽、简洁、自然,若梦浮生,幸沈复记之,故事得以流传。 </p><p class="ql-block">“当沧海已经变成桑田,是否还有勇气去爱……″</p> <p class="ql-block">铭潞分享:林语堂说:“芸娘是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p><p class="ql-block">芸娘女扮男装的肆意洒脱,不顾世俗与气性相投妓女义结金兰,说芸娘是聪慧的不至于,她为公公寻找小妾而引婆婆大怒,阿双出逃与憨园辜负引发血疾年终41岁,说芸娘是笨拙的不至于,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下听一遍琵琶行便可背诵,沈复是爱芸娘的不然不会让母亲摘下镯子赠予,并许下此生非芸娘不娶,二十三年的形影相随,芸娘离世后的伤心欲绝,一笔笔跃于纸上,他们曾遭逢家庭的变故,半生坎坷,颠沛流离,不离不弃,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问你粥可温,在爱情快餐时代不离不弃才是爱情应该有的样子……</p><p class="ql-block">小轩窗,正梳妆,此时梳的不再是苏轼和王弗,梳的是沈复与芸娘……</p> <p class="ql-block">尚玲分享:《浮生六记》我在喜马拉雅上听了好几遍,对沈复和芸娘恩恩爱爱你侬我侬心意互扣的小日子很是羡慕,心底不禁感叹,世间若能有一个和我这样情投意合的妙男子,那该多好!</p><p class="ql-block">然而,在读书分享会上听了前边几位读友的分享,思维却拐了个弯。</p><p class="ql-block">忽然觉得:①“妙女子”芸娘的存在,正是因为先有了“妙男人”沈复。因为沈复的懂得和欣赏,芸娘的举手投足一频一笑一回眸都充满了风情。倘若芸娘的夫君不是沈复这样的人,可能芸娘与你我我们大家一样也就是个有很多不堪的普通妇人而已。</p><p class="ql-block">②所以读(听)这本书,对我个人的现实意义是,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来经营,男女都一样,不要妄想有个从天而降“懂”我的夫君(娇妻),我们都需要不断修行,成为懂得彼此欣赏彼此包容满足对方的那个人。</p> <p class="ql-block">琴书分享:看《浮生六记》,从沈复和芸娘的感情,想起钱钟书和杨絳先生的爱情。杨絳优雅博学,但她愿意为钱钟书做任何事。杨絳的《干校六记》记录了他们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红莲分享:最近我热衷于喜马拉雅听书。</p><p class="ql-block">《浮生六记》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p><p class="ql-block">沈复在卷一里的一段话说自己一生不大富大贵,也无功名成就,但也算经历丰富坎坷,回首往事犹如春梦一场。这也许是他写《浮生六记》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本书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叙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p><p class="ql-block">开始部分的内容很有喜感,越往后越悲剧。</p><p class="ql-block">开始得那么美好,结局悲惨,原因之一与钱有关。沈复是封建社会无数读书人的一个代表;读了点书却不够走上仕途,退回来,却又不善于营生,只好交朋结友,饮酒伴日,甚至没有处理好父母、兄弟的关系……潦倒地过着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而芸娘嫁给沈复后感激多于爱慕。即使在那样的灰色岁月,他们对生活始终充满着信心与憧憬,对彼此充满爱与尊重。200年前女性的社会地位普偏低下,生活局限性很大,女人除了相夫教子就没有多少出路了。芸娘嫁给沈复后的日子很苦,靠着苦心经营才勉强撑下去。因为一笔替人作保的钱,沈复和芸娘家产荡尽,芸娘重病在身不得不去华家寄居。便把十四岁的女儿送去当童养媳,十二岁的儿子送去当学徒,一家人骨肉分离。</p><p class="ql-block">再说芸娘:有点小才,对生活热爱,对情趣有追求,是个有山水之怀,江湖之恩的女子,却被往后困顿的生活磨折,四十一岁就香消玉殒了。</p><p class="ql-block">芸娘一生中除了少有的几次和沈复出游,其他时候都是在为这个家操劳,拮据的生活消解了从前的情趣,晚景的悲苦取代了早年的畅快,在生活的重压下,那个将粥藏起来给沈复吃的小姑娘渐行渐远,英年早逝。沈复与芸娘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疏食,从事艺术的生活,最后由于各种变故终至理想破灭,以悲剧告终。……</p> <p class="ql-block">莹丽分享:浮生六记:神仙眷侣终究是不食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云仙分享:喜欢勤读会的气氛,认识大家是缘份。年轻时想营造夫妻间的浪漫,老公出差给他写信,可惜没得到回应。步入中年平平淡淡才是真吧!</p> <p class="ql-block">jn分享:断断续续听,最喜欢的部分是浪游记趣。时代不同,理解不了,一夫多妻,为什么同时不是一妻多夫呢?一个男人对谁都好,处处留情,我不接受。他们的感情让人羡慕,但清苦的生活又怎么承受?苦中作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穷讲究,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百无一用是书生,眼高手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对男主,恨铁不成钢,想到的一个词是巨婴,未成年,缺乏责任感,对妻子极度依赖。但他很真实,坦诚。对男人讨好,纵容,委屈自己,对女主,哀其不幸,叹其不争。但她活得聪明、认真。过日子,讲花哨的形式太不现实,死要面子活受罪;但如果长时间讲实际又没有仪式感,新鲜感。 既要柴米油盐,又要诗和远方。爱要长久,两情相悦,有情饮水饱,但要水也要面包。相互尊重,平等,保持距离。相互欣赏, 有乐趣,有浪漫,感情常在常新,关键是懂得经营。 这书适合我这样不够精致的人去品读。</p> <p class="ql-block">德美说喜欢读书,喜欢勤读会,但自己勤不够,尽量多来,今天带着姐姐一起来,姐妹一起读书,唱歌……</p> <p class="ql-block">雁分享:爱华分享《浮生六记》。关于这本书,各个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有不同的观点和感受,但从这本书可以了解到200多年前的清朝时期普通人的生活画面。 </p><p class="ql-block">沈复和芸娘在日常里,过出活色生香、有情有趣的日子,让平凡的生活凭添了浪漫和喜悅。书中人物沈复并不完美,上达不到孝顺父母,下达不到养育好自己的儿女,不是传统文化中要求的谦谦君子形象,但沈复活得真实而侠义,淋漓尽致的按自己的本心生活,他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他只是跟着生活的境遇而随波逐流又认真体会、尽力愉悦自己的普通人;芸娘,聪慧、美丽、有才情,勤勉持家,和沈复23年恩爱的夫妻生活中,尽其所能的维持着和沈复的有情、有趣的日常生活,芸娘活成了许多名人志士心目中的最佳女人的形象,但芸娘也是悲哀的,由于那个时代的女人不独立而导致自己命运的起伏依附在男人身上,以至于穷困潦倒,病死他乡。</p><p class="ql-block">《浮生六记》这本书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是描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没有道德说教,体现的是当时一部分阶层对生活的极致情趣的态度,让平淡无味的生活鲜活亮丽起来。不管生活在哪个时代,认真生活,有趣的生活都值得一学。</p> <p class="ql-block">滢分享:一本好好的《浮生六记》,分享会以“这样的爱情太美啦”“这样的生活太美啦”开场,演变成渣男批斗大会,哈哈哈哈哈!一群现代女性看到了“一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女性”内心的悲苦与无奈……</p> <p class="ql-block">晓琴线上分享:</p><p class="ql-block">浮生若梦,为欢几何?</p><p class="ql-block">沈复芸娘,布衣蔬食。</p><p class="ql-block">安贫乐道,清暖温柔。</p><p class="ql-block">风雅愁苦,一半一半。</p><p class="ql-block">闲散淳朴,恬适自甘。</p><p class="ql-block">热闹孤单,一边一边。</p> <p class="ql-block">相顾尽相知,同框皆同好。</p> <p class="ql-block">图文来源于“勤读会”微信群书友,“勤读会”工作组人员搜集整理。</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读书活动安排:</p><p class="ql-block">1、2023年6月底,远峰主分享郑子语《万木之心》。</p><p class="ql-block">2、现场分享有诵读环节,具体内容工作组酌情安排。欢迎参加,敬请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