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克与千克》在新课标中属于“综合与实践的内容,量感,是2022版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是“主要表现”中唯一新增的内容。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量感?课标给予解读的是(1)在亲历度量过程中逐渐形成量感(2)在想象、推理活动中发展量感(3)在估测与对比中增强量感,所以学习本单元时时主要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建立与生活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有关质量单位的建立是最弱的,也是最困难的。因为人们对于轻重的判断是凭借物体放在手里,因重力带给手掌肌肉的压力感觉,它是一种神经反应。它不像长度、面积单位那样可以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因而对人们来说是“无形的”、不好描述。如何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1克的量感?</p> 课前 <p class="ql-block"> 开启本单元之前,我们提前便让学生去超市菜场找一找,拎一拎去感受用千克做单位的物品有多重,用克做单位的物品又有多重,这些感觉经验非常重要。</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在教室里放置了一些标好重量的物品,让学生一下课就能去感受这些物体的重量。还在课下让孩子们摸一摸天平和老师准备的称重工具,称一称他们身边的一些物品,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p> 课中 <p class="ql-block"> 从物体的长度引出物体也是有重量的,从而引出孩子们对物体质量以及质量单位的探讨。</p> <p class="ql-block"> 1千克到底有多重?学生在对比中逐步形成1千克的量感。比如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p><p class="ql-block"> 学生的高矮、胖瘦不同,力气大小不一样,掂1千克的感受也不同,没关系,主要是记住这种感觉。</p><p class="ql-block"> 这是学生第一次掂标准的1千克物品,后续实践、对比都是基于学生对这个1千克的感觉,将1千克在手上的感觉定型,才能不断利用这个标准的1千克的感觉与被测物体进行比较。所以这次的按照正确方法、每人用心的掂和交流各自的真实感受是至关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 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找一找、估一估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观念,并会以此为标准估计物体的质量建立物与量之间的对应,实现从“掂”的体验到“估”的技能形成的跨越。</p> 课后拓展与实践 <p class="ql-block"> 学习本单元的同时,我们二年级数学组设计了《你有多重?》克与千克的项目化作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认知,而且能够充分建立课堂和课外实践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项目化作业完成之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逐班去参观大家的作品,去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且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小感悟,相信下一次自己的作品会更棒!</p> <p class="ql-block"> 总之,质量单位的认识,最重要的就是记住“有形的”熟悉的物品带给自己的感觉,将这种感觉定型,会和别的物品对比,比较的过程中量感就逐渐清晰了。量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孩子们多多体验、多多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