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形式美学对话会”回眸

万龙生

<div><b>【对话会概貌】</b></div>2019年6月21日-23日,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联合主办了“新诗形式美学对话会”。来自安徽、福建、江苏、广东、山西、云南、西藏、四川以及重庆等地的50余名学者和诗人参加了学术研讨。<br><br>大会主要围绕新诗形式建设展开对话,吕进先生在题为《新诗诗体的双轨发展》的主题发言中指出,<b>“在第一个百年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诗体重建上两个向度的努力:自由体新诗和格律体新诗。</b>”纵观新诗发展历史,自由诗迎来了长足的发展空间,但“自由诗急需提升,自由诗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而格律体新诗的探索一直没有中断,<b>“进入新世纪以来,从事格律体新诗探索的诗人和诗评家不仅没有断流,而且越来越多”。</b>新诗的历史就是自由诗和格律诗双轨发展的历史,“中国读者在需要自由体新诗的同时,也需要格律体新诗”,<b>未来新诗发展的“重头戏应该是‘立’:破格之后的创格。新诗诗体的合理生态应该是自由体新诗和格律体新诗的两立式结构:双峰对峙,双美对照,双轨发展。</b>”<div> ——摘自中国新诗研究所官网</div> 这次美学对话会的召开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有一位名气颇大的理论家多次发表文章,诬指新诗格律建设的一个“伪命题”。为了消除其不良影响,于是就此展开“对话”。格律体新诗界的好些朋友都应邀参加,并提供了论文。根据我保存的一份“会议指南”,这些的论文的作者和题目是: 第二场全部是我们的5篇论文:<div>万龙生《格律体新诗之定行体刍议》</div><div>周 琪《格律体新诗无限多样性的形式探索》</div><div>余小曲《格律体新诗与自由新诗审美思考》</div><div>陈仁德《浅谈管理岗体新诗与传统诗词的关系》</div><div>赵青山《略谈花环体新诗》</div><div>第三场有——</div><div>龙光复《“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作品在诗体重建中的实践》</div><div>第四场讨论有——</div><div>杨开显《也谈诗歌翻译的形似》</div><div>王端诚《十四行体中国化在新诗诗体建设中的地位》</div><div><b>以上文章后来都在新诗所主编的《诗学》2019年卷发表了。</b></div><div>此外,还有没列入发言,却也是为此次“对话”准备的直接与那位教授探讨的文章,在新诗所的《中外诗歌研究》发表的,有我和王端诚的文章。</div> <p class="ql-block">【对话会余绪】我和王端诚在重庆一师的校友石家远就住在北碚,距会址“夜雨酒店”不远,我们在对话会结束后,约上他,加上赵青山、余小曲、周琪,一道上了以巴山夜雨著称的缙云山住了一宿,6人还共同創作了一首六行花环体格律体新诗。去年6月,家远不幸辞世,这组诗就成了珍贵的纪念。安息吧,家远!</p><p class="ql-block"><b>为这组合作的花环体,诗人、诗评家斯原先生曾经写过评论,给予很高评价呢</b>。原作、评论及一些点评,我已单做美篇,就不再重复了。</p><p class="ql-block"> 2023·5·24渝州悠见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