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读名家书,爱心浇灌成材树

静宁县西岭幼儿园

<p class="ql-block">——西岭幼儿园小班语言组共读《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p> <p class="ql-block">  “胸无点墨神难聚,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一个人了解自己和思考外界连接的过程,又是一个自己比对、自我反省的过程。阅读不仅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还对一名教师教学的灵感来源以及更深一步的思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阅读使教师知识的结构更加完善、专业素养更加成熟、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透彻,教师只有使自己更加强大了,才能更丰富、更精准、更完善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才能解决实际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与读书写作为伴,他说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而李镇西老师的《重读苏霍姆林斯基》一书中通过文字的力量给予年轻教师们优秀的教育理念,去寻找适合这个时代的教育方法。通过阅读,让我们对自己正在从事的教育事业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p> <p class="ql-block">  我们西岭幼儿园小班语言组教师深入研读了《重读苏霍姆林斯基》后,有如许多的感想——</p> 善待顽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 芳</p><p class="ql-block"> 永远不会去扑灭儿童心中那一点宝贵的火花——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苏霍姆林斯基</p><p class="ql-block"> “难教儿童”是我们每位老师都遇到过也是最令人头痛的儿童,给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彰显教育的智慧,投入教育的真情,而这也正是教育工作最迷人的地方。今天当我翻开李镇西老师写的《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这本教育著作,书中关于“难教儿童”的真知灼见深深拨动了我的心弦。他根据自己对儿童心理的全面把握和细致观察,坚定地认为:儿童出现问题的原因大部分在教育而不在儿童自己,“难教儿童”虽难教,但一定不是不可教。他认为应该给“难教儿童”更多的机会,给他们更简单的任务,待他们完成后,鼓励他们,再给下一个比较容易的任务,这样让他们慢慢体会完成任务的胜利感,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这些小喜悦慢慢积累就会给他巨大的精神动力。并且,要容许他理解得掌握得很慢。</p><p class="ql-block"> 这本《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让我受益匪浅,毕竟,谁曾经不是个孩子呢?谁心里没有住着一个孩子呢?</p> 浇灌的源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雷晓红</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p> 以爱之名 抚慰心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张晓婷</p><p class="ql-block">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是李镇西从教三十多年来的教育心得,也是他对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大家的思想进行研究和实践的记录。李镇西觉得中国唯一可以和苏霍姆林斯基并列的教育大家是陶行知。李镇西非常认同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写了《要相信孩子》,孩子是人,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教育只是促进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教育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理解孩子,充分认识孩子自身的能力。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就是火星,可以“点燃”儿童身上的素质。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总是和儿童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生活,不断地点燃儿童才能的火星。</p><p class="ql-block"> 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的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和灌溉。教育本就是一份温暖的工作,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需要教师以爱之名,慢慢抚慰孩子的心灵。</p> 镜子的力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崔强娟</p><p class="ql-block"> 最近因一直在读《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书中李镇西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精神提炼成八部分精华为教师指引方向,每一条建议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感触颇深,启发匪浅。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看见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是在招教资料上,死记硬背他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观点,觉得他应该是个高高在上的教育家。看到李镇西先生对他的再次解读,我才重新认识了这个“活的教育学”。他原来是那么的接地气,和我们一样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排除万难在工作之余又搞科研,完成他的著作,真是个平凡而伟大的前辈。 </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他们正像一面镜子,真正能够让我掩卷沉思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不足。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他们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们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们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我相信每一位爱教育的人,当你了解他们那无私奉献自己的人生,领略他的卓越成就,你也同样会产生敬仰之情,觉得他们真的是良师也是益友。</p> <p class="ql-block">  捕捉细节,聆听孩子最真实的声音。深化师生情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我们更需要带着感情去工作,将冰冷的工作作出暖心的情感来。</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对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和升华,对教师个人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经历,无形中使教师在成长,广泛的阅读中不休不止的塑造自己,最终成为了教师自己希望的那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来源:西岭幼儿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辑:张晓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审核:邓丽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监制:同静玲</span></p>

苏霍姆

林斯基

教育

教师

李镇西

儿童

重读

读书

自己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