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照这句话去做即使修不成功,还不至于堕落到哪里去

静意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Il78ZKCMSmDH6L1oRENS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点击查看原文</a> 在修持的方法上,我们一般开始谈空,都想空念头——念头空不了,念头的本身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以,念头的本身你要去空它,你有个观念去空它,那个要空它的观念就是个有,况且,你没有证得能空的本身就是有,你拼命在意识上假造一个空的境界来空它,还是意识的作用。而且意识作用,不要说空,空得了空不了;即使空得了,犯一个很大的危险、很大的错误,往往落在顽空,或者是断灭空——空,认为就没有了;没有了,因果也空,一切拨无因果。但是自食果报的存在,不管你怎么空,是空不了的,你说我不理它,它理你。<br><br>所以,一般修空的,往往落于狂禅,自己狂得不得了,认为已经证到空。他不晓得,本身的那个狂,就已经是不空了。所以,后来禅宗与佛教流传一句话,“宁可执有如须弥山”,执著有如须弥山那么大;“不可落空如芥子许”,不可以落在空上的观念像芥子一点点一样大,很危险。<br><br>因为你要证到空,谈何容易啊!而修有的路子是渐修的方法,一步一步给你证到空。这是实际上非常稳当的一个修行之路,即使修不成功,还不至于堕落到哪里去;一修空,修不成功,堕落得更危险,可以说一堕,堕在无间地狱,是这个道理。<br><br>而且,我们普通所讲的空,并不是彻底的空,是空不了的。偶然有一点点空,那是第六意识意境上,偶然造出来一个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空,身体四大坐在这里,空不了,腿子麻也空不了,心里烦恼也空不了,有一个病痛更加空不了,那么,你平常谈的空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普通所讲的空,是意识上的理解,自己认为是空而已,并没有证到真空。<br><br>《禅密要法》<br><br>我常常告诉同学们,我们大家修显教、学禅、修般若,喜欢讲空,空是心的体,你口口讲空,你还空不了哩!你打起坐来空得了身体吗?坐在那里还有身体的感觉。你说:“我坐到我空了”,不是真的空,是你意识的境界好像“我空了”。我经常跟同学们说:“你坐到空了?你的空有‘水桶’那么大?”。你坐到“噢,空了,什么都不相干”,有人给你一拳,“你怎么打我?”(众笑)你就不空了。那不是真空,那是意识境界自己造作的一个境相。<br><br>真的空,那是证到“体”!所谓“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空是无相的,有相已经非空,有个空相不是空。我们学显教、学禅,认为“万缘放下”、“空”就是佛法,错了!你还做不到真空,那是你意识形态一个宁静的境界,自己下意识假想的一个空。<br> <br>我常常告诉人家:“不要乱修啊!”你认为这样就是空,脑子越来越迟钝;这样搞打坐、学佛,我讲真的哦!智慧越来越差了,行为越来越懒了。这样坐起来“空”是很舒服的,世界上一大享受,而且告诉人家:“我在学佛,不要吵我,我要打坐”,实际上坐在那里--这是学懒,不是真的空;真的空是活泼泼的。真达到空,你成功了、成佛了;没有做到,不如修“有”,所以佛教有一句话,教我们一切人修行“宁可执有如须弥山”,抓“有为法”来修,不怕你执“有”;“不可落空如芥子许”,不要随便修空,那是顽空。<br> <br>为什么抓“有”呢?因为“有”能够修心、能够调心,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的心最难管;修行人最难管理的是自己的心,思想、情绪。我们的心念把握不住,怎么办呢?你说要“放下”,但谁能放得下?真放下,就难了,放不下,就抓“有”。你把心收拢回来才容易放下,在中国文化儒家的道理,就是一个字:“敬”——恭敬的敬。我们大家学佛修行,做工夫不得力、修行不上路,因为大家心中没有敬,没有恭敬的心。<br><br>《南怀瑾老师准提法开示》<br><br>平常纵然得一点清明的境界,好像是空了,是没有念头的境界,那也只是意识的一个状态而已,是第六意识一个清明面而已。纵然是三际托空,也不过是第六意识的清明现量境而已。生理上可一点都没有转,第七识也没有转,第八阿赖耶识的习性种子,就更别谈了,四大一点都转变不了。乃至清明境界住久以后,很容易变成枯槁,情绪上没得喜欢也不会快乐,但也不是闷,就是会没有生机,没有生趣,走入枯禅的境界。而且脾气非常大,一点小事情都受不了,当然理性上会把自己压下去,可是那个境界容易发脾气,等于一点灰尘都沾不得,这也是个大妄念,是意识境界,这是修空的人容易得到的病状。<br><br>修有的人更严重,或念咒、或念佛号、或守窍等等,如果身体哪一部分有病,爆发了,一发则不可收拾。同时神经慢慢的变成紧张了,因为它里头有一个东西在忙,忙着守住一个念头,实际上那个念头又守不住,拼命守,忙得很。所以庄子叫它是“坐驰”,外表看起来他在打坐,实际上里头在开运动会,忙得很。这种修行人,比社会上的人还要忙,真正放下的能有几个!都不要自欺了,如果身体不绝对的健康,神经一紧张错乱,就走入精神病的状态去了。有这种现象的人,反应境界就很多,如耳内听到有人讲话的声音等。<br><br>不管修空、修有,都是意识境界,并不是道。真正想求道,第一先要把学理搞通,这个重点是一句话:心物一元。他的重点以调整四大为第一要务,四大没有调好,而想求得定境,求得性空的境界,都只是第六意识的幻想而已,事实上就有这么严重。四大调整好了,才能够做到忘身,转化第六意识,初步可证得人我空。拿禅宗来讲,才是破初参,破初关。如果你念头上偶然出现一点清净,那只是意识状态,并未证空,这一点千万要注意。<br><br>《如何修证佛法》(东方出版社)<br><br>“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所以说,得了道的人,不用再谈成什么佛了。一般说成佛之路都是被我见挡住了,先空我见,再空法见,才能成佛。这里文殊师利却说,宁可有我,即使这个我见大如须弥山,我慢贡高到了:格老子,我非要成佛不可!你宁可保留这个我见,这样还能够大彻大悟成佛。像小乘罗汉,虽然没有我见,只得了半边空,认为这就是佛法,反而不能成佛。<br><br>所以禅宗有句话:“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许”。例如这里有位同学,自以为已经空了,不需要再修了。当然他还没有到家,可是这样就会有严重的偏差,连诸佛菩萨都拿他没办法。其实你认为空,那个正是我见,是见地的偏差。所以劝人学佛常以念佛为稳当,规规矩矩走“有”的法门。要走般若空的路子,非真有大福德大智慧是做不到的,只会走入狂了,连个定都做不到。这个道理,对大家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你落入了偏空,那就要转个三大阿僧祇劫再来,白走冤枉路。<br><br>《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G6RSULPSelPmcC80kr0Y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南师书籍合集</a><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www.meipian.cn/4h3htzm1?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44626"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南怀瑾先生讲谈节选合集</a><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