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印江、江口、松桃(西南部)3县交界,地处北纬27°49′50″~28°1′30″,东经108°45′55″~108°48′30″,靠近印江县城、江口县东南部、松桃县西南部。系武陵山脉主峰,是中国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位于铜仁地区中部。</p> <p class="ql-block"> 梵净山总面积为402.75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珙桐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95%,有植物2000余种,国家保护植物31种,动物801种,国家保护动物19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 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梵净山正式载于史册,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p> <p class="ql-block"> 在明代该山佛教兴盛,寺刹林立,为梵天净土,故名“梵净山”,俗称“大佛山”、“大灵山”。清代,梵净山称“月镜山”、“卓山”。因朗月之夜,人影映于老金顶崖壁之上,如镜一般,称“石镜”或“月镜”;相传八月十五日子时,万国九州之影悉现于石镜中,故称“月镜山”(陈鼎《黔游记》,康熙十年,1672年)。又因新金顶超然卓立,故又称“卓山”。(康熙年)《贵州通志》云:“梵净山一名月镜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迹……黔中胜概,无逾于此;访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通用“梵净山”,而“饭甑山”、“大佛山”之名仍流传于民间。</p> <p class="ql-block"> 唐代《元和郡县志》改称“辰山”。当时,唐政府已在梵净山西麓设立“思邛县”(唐开元四年『716年』设,今贵州印江县)。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思邛山”,因唐“思邛县”而得名,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明初,梵净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数名并称:“九龙山”、“饭甑山”、“梵净山”、“大佛山”。因其三峰高耸,脉分九支,故称“九龙山”。又因金顶孤峰突起,形如饭甑,故称“饭甑山”。</p> <p class="ql-block"> 张玉明大姐从电视和视频里看攀登梵净山非常惊险。今年2023年春,她和爱人去贵州旅游,对去不去梵净山游玩犹豫了很久。最后决定既然来到贵州,相距不远就决定去看看不爬。去梵净山那天清晨下了一场大雨,想这下去不成了吧?待雨停后,进了公园坐接驳车到索道前,没有想到让上山,她们就坐索道上了山。</p> <p class="ql-block"> 下了索道稀里糊涂跟着人群往蘑菇石爬,也不知道山有多高多远,就知道坐轿子要580元到金顶。她们就跟着其他游客随意爬着,就这样爬到了蘑菇石景点,此时确实感到爬了半天确实挺累的,没想到竟然爬到了蘑菇石。从蘑菇石到红云金顶还很远,就不上去红云金顶,在底下看看吧。没想到跟着人流走就到红云金顶山道前,那天刚下完雨山上大雾,她们没顾得往上看看有多高多险,就往上爬。有一段确实挺陡,但是也爬上了红云金顶,感觉还行没有想想的那么惊险和难以攀爬。总之,去之前是不想爬蘑菇石,红云金顶更是不爬上去。没想到最后还是不知不觉的就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 在红云金顶两个小庙之间的小桥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乘坐索道上山</p> 攀爬蘑菇石中途 到了蘑菇石 攀爬红云金顶 上了红云金顶 <p class="ql-block">在红云金顶两个小庙之间的小桥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云金顶上的两个小庙</p> <p class="ql-block"> 杜鹃花是非常漂亮的🌸,然而贵州的百里杜鹃景区里的杜鹃花海更是美不胜收,那里的杜鹃是漫山遍野,望不到边。红的粉的颜色鲜艳,树木高,花朵大,特别漂亮让人目不暇接,淌洋在杜鹃花海里真是让人流连忘返。</p> 梵净山前留个影 蘑菇石前留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