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棉花

胡爱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出生在湖北省一个国营农场,现在年近五十了,脑海里总会想起以前做农活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上初中后种棉花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种棉花的地先用牛套上犁耕几遍,再整理成碎土,把地整成一垅垅的,每垅大概40厘米宽,每垅中间有一条15厘米的凹沟,在垅上撒上肥料。清明前,父亲到当地的棉花站采购棉籽,先把棉籽用水浸泡,再用灶灰搅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周末的时候我和弟弟跟着父母来到农田,腰间系个小竹篓,竹篓里装着棉籽,手里拿着小铲子,铲子的把是比拇指粗点的木头,上面还带个小弯头。我和弟弟戴着新的草帽,父母的草帽颜色很陈旧了,边缘也破损了。我和弟弟分别蹲在垅的两边,把小铲子插进土里,然后再把铲子向一边倒去,在铲子和泥巴之间出现一条缝,拿出2-3颗棉籽扔进缝里,把铲子扶正再拔出来。我和弟弟做得慢,我们做完一垅地,父母他们已经点完三垅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等所有的棉籽全部播种完后,父亲拿出地膜,地膜大概70厘米宽,地膜卷在圆形的中间有孔的厚纸筒上,把一根棍子插在圆孔中间,再把麻绳两头系在棍子的两头,我拉着绳子中间,地膜就悬在离地面10厘米的空中。母亲把地膜放在垅子的最前面,然后用土盖住地膜,我在凹沟拉着麻绳缓慢走着,母亲跟在后面,间隔一段距离就用锄头把凹沟里的泥土盖在地膜的两边,间隔一段距离在地膜的中间也会填上一些土。等所有地膜都覆盖到垅子上后,再用锄头把地膜两边用泥土盖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过些日子棉籽长成了小棉苗,它们被压在地膜下面,这个时候它们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在地膜上面用食指抠个小洞,然后再用食指把小棉苗从小洞里掏出来。在帮助小棉苗破膜的时候,如果发现有的地方一株小棉苗都没有,就需要再补些棉籽进去。又过些日子,小绿苗长得更大了,每个地膜小洞里会有2-3株棉花苗,我们会把长得最大的留下,其它小苗在根部用两个指尖掐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棉苗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打农药,锄草,去顶尖,掐边心,据说这样是为了保证棉花的产量,父母说怎么做我们就照着做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们最感兴趣的是种在棉花沟里的甜瓜,香瓜,在地头上还会种西红杮,黄瓜,辣椒等。甜瓜是圆的白色的,比大人拳头还大些的瓜,我们总是盼着它快点成熟,每次去地里首先会跑去看看甜瓜熟了没有。等到棉花杆长到我们的脖子处,棉杆上开了很多各种颜色的花,甜瓜也熟了。我们摘下一个,在衣服上擦几下,用拳头锤下去,有时需要好几下才能打开,打开后立马闻到一阵香气,我们先用手指把瓜瓤掏出来,拿在手里甩几下,把上面的瓜籽尽量甩掉,然后把瓜瓤放进嘴里,软软糯糯的,那是我们最爱吃的,吃完瓜瓤,我们连皮咬一大口甜瓜,啃掉瓜肉把皮吐在田里。那个时候一个甜瓜就让我们开心半天。母亲会把长得大的甜的甜瓜的籽留下来,用灶灰包裹然后拍在堂屋的墙上,等到来年再播种。不光是甜瓜籽,还有西红杮籽,南瓜籽,冬瓜籽,辣椒籽都这样保存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小时候除了喜欢吃甜瓜还喜欢吃西红杮,我们那时叫番茄,熟了的番茄酸酸甜甜,形态也各种各样,我特别喜欢生吃,母亲则是用来做番茄鸡蛋汤。到了秋天,总有一些不能红的青番茄,母亲会摘回来炒着吃,味道还不错。现在专家说青的番茄是不能吃的,那个时候没有专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小时候家里的辣椒是辣的,母亲为了我们,辣椒炒鸡蛋的时候担心我们吃不了辣,会将辣椒里的籽和茎去掉,再将辣椒切成小粒,锅里不放油直接炒辣椒粒,那个时候没有排风扇,满屋都是辣的,我每次都会咳还会流眼泪,等辣椒炒干水份盛起来和土鸡蛋搅拌,加油,把辣椒鸡蛋液倒入锅中,这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一道美味。现在回娘家母亲也会做这道菜,只是辣椒不再是辣的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到了放暑假的时候,棉杆超过我的身高了,母亲交待了一个任务,就是早上很早的时候去棉田野扯地膜。我每天天刚亮便来到田里,蹲下去使劲地扯着地膜,地膜上覆盖的泥土随着地膜的破裂而到处飞扬。到了10点钟太阳已经很大了,我虽说是蹲在棉杆里没有阳光,这个时候浑身早已湿透,回到家洗了澡,吃了饭就开始休息,当时棉花种得多,花了一周时间才把地膜全部扯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中秋节到了,这个时候开始捡棉花了。我们在腰间系着用蛇皮口袋改成的大口袋,趁着太阳还没有出来就去捡棉花。棉杆上全是露水,我们在棉杆上寻找着已完全开绽开的棉花,为了赶时间,有时会把叶子一起摘下来了。棉花要分很多天来捡,有时到了最后,受到雨天的影响,有些棉桃无法绽开,我们会把变黑的像桃子样的棉桃摘回家里,用手掰开,里面是像桔片一样的棉花,这些是没有办法卖的。母亲把这些棉花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用木棍敲打,使其尽量蓬松,这些最后都是用来弹成了棉絮,做成了棉衣,棉裤,棉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天气好的日子每家都会在门口支起竹连,或是在地上铺上胶布晒棉花,白花花的棉花在太阳下很是晃眼,戴上草帽过段时间就去翻动下,直到棉籽在牙齿上咬得嘎嘎脆响就可装袋了。装棉花的是很大的布袋,塞得满满的,需2-3才可搬动,然后叫上拖拉机去堆得高高的去当地棉花站。我们家离棉花站很近,早上清晨出发排队,下午就可回来。很多农户离得远,有时还需等到第二天才能卖,那时只能带上棉被在车上卷缩一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捡棉花的时候也是甘蔗成熟的时候,我们当地有一个糖厂,专门收购甘蔗生产红糖,白糖。那个时候,在甘蔗还没有开始收割前是不允许私自把甘蔗带回家的,我和弟弟钻进比大人都高的甘蔗地里,用脚踩住甘蔗的根部,有时候“啪”的一声甘蔗断了,有时候却断不了,皮和根部连着,我们没有刀,只有将甘蔗不停地转动,直到根部和甘蔗分离,剥掉甘蔗叶后,我们就坐在甘蔗丛里面吃,直到肚子装不了。有时妈妈晚上回家的时候,也会把甘蔗分成小段放在捡棉花的口袋里带回家给我们解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到了初冬甘蔗开始收割了,父母会叫上亲戚和邻居帮忙一起收割,用砍刀从根部砍掉,去皮,不用去梢部,大根20根左右捆成一捆。待全部收割完,便叫一辆手扶拖拉机拖到糖厂去。有一个人会坐在拖垃机斗的甘蔗堆上,手拿一根甘蔗,因为拖拉机开得慢,总会有调皮的男孩子喜欢扒甘蔗,其实那个时候很多家里都种有甘蔗,男孩子扒甘蔗并不是为了吃,纯粹是觉得刺激好玩。甘蔗堆上坐人一是担心甘蔗被扒走,更多的担心是怕男孩子因为扒甘蔗而受伤,到时他们也脱不了干系,这种事情以前发生过,男孩子在扒甘蔗的时候,由于甘蔗捆得紧,男孩子手里拿着甘蔗不放跟着拖拉机跑,后来因为累了放手人却摔倒在石子路上,膝盖,手肘,脸上都受伤了,男孩子的家长找到拖拉机司机赔偿医药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记得有一年,那天还下着小雨,弟弟去扒甘蔗后来被父亲知道了,父亲回来后把弟弟批评了一顿,还让他跪在堂屋里,父亲生气的是,家里明明就有甘蔗吃弟弟却要去扒甘蔗,他担心弟弟扒甘蔗时会受伤,自从弟弟挨了批评后再也没有动过心思去扒甘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每年的甘蔗父母总会留下些,在屋后面菜田里挖一个地窑把甘蔗埋在里面,上面盖上甘蔗叶和土,地窑上面还留有一个小口。地窑里的甘蔗并不能每天吃,是留着过年的时候招待客人用的。过年的时候天很冷,甘蔗是凉的,大人会把甘蔗放在火上烤热了再吃,我们却喜欢直接吃,甘蔗吃到嘴里凉凉的,甜甜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到了初冬季节,棉叶变枯了,母亲用棉梗钩卡住棉梗的根部用力拔出来,全部扯完后用稻草挽成的绳一捆捆系好,装上板车,推得高高的,用牛把板车拉回去,一趟两趟三趟把全部的棉杆拉回家,在屋门口的空地上堆成垛,最上面铺上稻草,这就是我们家一年的柴火。我记得我家的棉杆垛可以烧很久,直到第二年新的棉杆出来都还没有用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记得在我上完高中,家里没有种棉花了,可能是因为棉花收益不高,后来改种了玉米。现在总是想起种棉花,是因为小时候在农田里做得最多的农活就是和棉花有关的,从春节过后,父母在棉地每天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整地,锄草,打农药,施肥,收割,只有在下很大的雨才能在家里休息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98年国庆,我出嫁那天天气很好,上午的时候妈妈搬竹连放在门口空地上,家里的伯母,婶娘便开始帮着缝喜被,有说有笑的,很快八床喜被就缝好了。这些喜被是母亲用自家留下来的棉花做的,结婚二十多年了,现在这些棉絮虽说已经旧了,但还是很暖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