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地法则(人生定律)</b></p><p class="ql-block">——根据长篇小说《胜算》整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言: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一个总是替他人着想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是好事,而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受制,事事不如意。天地法则就是如此,心念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运势,心念纯真的人,人生充满了美好和幸福,而心念邪恶阴暗的人,人生必定充满了仇恨和痛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命由心造,心念,是一个人在世间安身立命的根本。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必然的,而且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生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人的命运当然而且也必须遵循这个定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法则就是天地平衡之理,是谁也抗拒不了的自然规律,人人必须遵守,不遵守,必定会被法则制裁,而且还是十分严厉的制裁。法则不是人间的法律,人间的法律还有情面可讲,法则没有,严酷而无情。法则无声无息又无处不在,时刻制约着每一个人的人生悲欢和所作所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法则,一共分为十三条。</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人生的十三条定律,分别是一,因果定律;二,吸引定律;三,深信定律;四,放松定律;五,当下定律;六,八十比二十定律;七,应得定律;八,间接定律;九,布施定律;十,不图报定律;十一,爱自己定律;十二,宽恕定律;十三,负责定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条法则就是因果定律。</b><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果定律一度被断层的国内文化称为迷信,却不知道,整个世界的运转以及整个社会的走向,无一不受因果定律的支配和影响。因果定律,简单地说,是如是因如是果,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真实不虚。一个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就是因,遇到的顺境逆境就是果。如果因是好因,那么果必是好果。所以,想要改造命运,首先要从因上下功夫,想要人生一帆风顺,想要人生功成名就,就要先种下善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简单地说,善分明善和暗善,明善就是做了善事大肆宣扬,唯恐别人不知道。暗善就是暗中做了许多善事,却从来不对人宣说。明善和暗善,都会有好的回报,不同的是,明善会被名声抵消一部分善报,而暗善则是千倍万倍地回报。暗善就是所谓的积阴德,阴德的回报最为优厚,也最为长久。所以有句话说,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是说做了善事想要人人知道,就不是真正的善良,是求虚名,做了坏事害怕别人知道,便是真的大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条法则是吸引定律。</b><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俗地讲,就是人的心念或者说思想,总是会和相似的现实相互吸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人如果认为世界上全是好人,那么他出门遇到的很可能就是好人好事。如果一个人认为世界上全是坏人,那么他出门遇到的事情大都可能是坏人坏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见和留意自己相信和感兴趣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或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不会留意,甚至视而不见。所以每个人所处的现实,表面是同一个世界,其实在相同之中又有许多不同。每个人的所思所想决定了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而这种心念影响世界观的方式是以一种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比如小流氓小混混儿总能遇到另外一拨,爱好游泳的人,也总是喜欢和同样的游泳爱好者聚在一起。再通俗地讲就是,跟着苍蝇找厕所,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富翁挣百万,跟着乞丐会要饭。每个人都会被自己的爱好和性格左右判断力,比如喜欢面食的固执地认为面食最好吃,同样,喜欢米饭的人认为面食难以下咽,到底谁对谁错呢?都对又都错。一个人如果固守自己所谓的个性而不寻求改变,不知道随遇而安随缘而行的道理,会永远迈不出个性的心锁。个性是什么?个性就是内心的一把锁,锁住了突破的种种可能。固执认为面食好吃的人,品尝不到米饭的甘美,而固执认定米饭好吃的人,一样体会不到面食的美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说,一个人的心念如果是积极向上善良乐观,那么根据吸引定律,他所处的环境也一定是积极向上善良乐观的。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悲观阴暗颓废,那么他所处的环境也一定相应的是悲观阴暗的世界。如果要改造命运,那么控制心念,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念和思想来面对人生,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出发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条人生定律——深信定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深信定律其实是建立强大自信心的定律,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深信一件事情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早晚会发生在这个人的身上。比如一个人深信他会失败,那么他很可能会失败;深信他会成功,那么他很可能就会成功。同理,深信他会死去,要不了多久,就可能精神颓废而痛苦地死去。所以,想要成功,想要改命,一个人必须保持积极向上的信念,必须剔除不好的信念。好的信念是积福,是命运改造的基本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试验,告诉死刑犯,他会被割开动脉最后全身鲜血流尽而死。然后死刑犯被蒙上了眼睛,手腕上被割了一刀,接着就传来了滴答滴答的滴血声,很快,死刑犯就一命呜呼了。但实际上,他的手腕并没有被割破,滴答的声音只是滴水声。死刑犯其实是死于他必死的念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人生定律的第四条——放松定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什么是放松定律呢?很简单,就是不管想达成什么目标完成什么事业,都要以放松的心态去做事。为什么呢?人只有在放松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做事情才会达到最佳效果。不管目标多远大,成功多耀眼,一定不要急躁,不要总想目标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成功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只管将目标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际关系和理想生活等东西上,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做你该做的事情,那么你追求的理想,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刻,悄然出现在你的面前。相反,如果你总是急躁总是冒进,那么你的成功和理想生活,也许永远不会到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用佛经的话说,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改命奇书《了凡四训》上,袁了凡也是达到了无念无想的地步,才得以改命成功。无念无想看似高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放松,以无求之心做有求之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既要认准目标,又要不去想着目标,只管埋头去努力,通俗一点说就和吃饭差不多,不要去追求饱,将心思用在品味吃饭的过程上,不知不觉就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第五条定律——当下定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不可追回,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到来,不用无谓地担心,一个人所能控制的只有当下的一念和语言、行为。所以把握好当下的一刻,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努力做好手中正在进行的事情,不要为过去的失误和失败而耿耿于怀,也不要担心还没有到来的明天会有什么好或不好的事情,改造命运,就在当下的一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改造命运听上去很高深,其实真正落到实处,也不神秘。只要把握当下的一刻,从现在开始树立正确的心态,调整好当下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那么不知不觉中命运就会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当下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就好比手中的方向盘,每一次细微的修正,都会让人生的汽车行驶在正确的道路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第六条定律是八十和二十定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人在达到目标前的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和努力付出,通常情况下,只会收获百分之二十的成果,而剩下的百分之八十的成果,却会在后面百分之二十的时间里和努力中获得。这个定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许多人往往没足够的耐心等后面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和努力带来的收获。往往在前面的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和付出后,见收获不大,就放弃了。所以,命运改造是一项系统而长久的工程,不要轻言失败和放弃,要有足够的耐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量变才能到达质变,为什么成功的人总是少数,因为能坚持到底的总是少数人!一时的失败或许是为了更好的起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七条定律——应得定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人会得到应得的一切,而不是会得到想得的一切,富贵者应富贵,饿死者应饿死,一般人七命三运之中,确实有定数。但定数真的不可改变吗?当然不是。如果定数不可变,就不存在改命一说了。但如何提升自身价值,成为富贵好命呢?那就是努力提高自我价值。一个人自我价值越高,对别人对社会越重要,应得的一切就越多,就会越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如何提高自我价值,就是</span><b style="font-size:20px;">第八条定律了——间接定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怎样提高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自我价值呢?只有一个途径,而且还是间接途径,就是通过提高别人的价值来间接实现。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你想要赢得自尊,只能通过提高别人的自尊获得。你想要成功,也只能通过成就别人来实现。也就是说,不管你想成就什么,必须也只能通过间接成就别人来实现。道理似乎很难理解,其实仔细一想也可以想通,不管是从事什么行业,必须让客人得到了满足,才能占领市场。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演员通过愉悦观众而功成名就,如果观众不喜欢,演员就不会成名。饭店通过取悦客人而成功,如果客人不喜欢饭店的饭菜,饭店也会倒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第九条定律——布施定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布施的意思不是施舍,而是不求回报地付出。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最终都会加倍地回报到你的身上。如果你布施的是金钱和物质,那么你会成倍地获得金钱和物质上的回报。如果你布施的是欢喜心,让他人衷心愉悦,那么你也将会成倍地得到他人回报给你的欢喜和愉悦。同理,你布施安定,让他人心安,你将会成倍地得到安乐。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和愤怒、忧愁,那么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报应。舍得舍得,先有舍然后才有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第十条定律——不求回报定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布施定律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前提是,不求回报。 作为布施定律的补充,这个定律强调的一点是,在布施的时候,不要期望回报。越不期望回报,最后你获得的回报越大。如果你用所求之心去布施,那么你的回报会比没有所求之心少得多。这个道理不好理解,但却是天地法则之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理解不了不要紧,记在心里就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第十一条——爱自己定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切为他人着想的想法和助人为乐的行为,还有一切成功和荣耀,都缘于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爱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别人爱世界呢?爱自己不等于自私自利,而是让你在珍爱自己的一切包括福分、身体、名誉的前提下,去爱别人去爱世界,去为别人和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孟子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才能安身立命去爱天下人。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有这样一个故事说,苏东坡任凤翔府判官、章惇任商州令时,两人同游仙游潭。有一处是悬崖峭壁,上面只有一根独木桥相通,独木桥下是万丈深渊。章惇提出让苏东坡过桥,在绝壁上留下墨迹,苏东坡不敢。章惇却神色平静,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树上,探身过桥,在陡峭的石壁上写了几句话。苏轼不禁抚着他的背长叹说,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章惇哈哈大笑。苏东坡看出了章惇的为人,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也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果然,就是这位章惇,后来当了宰相,大权在握,整治政敌毫不手软,杀人不眨眼,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的狠招。因与苏东坡政见不合,章惇大下狠手,把苏东坡贬到偏远的惠州。在惠州,苏东坡以苦为乐,在诗中写道: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京城,章惇嫌苏东坡在逆境中也能这么逍遥,就再贬他到更远的儋州(今属海南)。在宋朝,放逐海南岛只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可见章惇之狠。后来,章惇被《宋史》列入《奸臣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第十二条定律——宽恕定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宽恕是一种力量,是一个人获得新生的必经之路。仇恨和悔恨的种子可以长成一棵阻碍进步和成功的参天大树,而宽恕就是锋利的斧头,有了宽恕之心,就可以将仇恨和悔恨的大树砍断,从此天高地阔,人生无限。记住,你要宽恕的对象有三种人,而第一个需要宽恕和原谅的对象,就是你的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对你曾经做过或正在做什么不好的事,都必须完全、彻底地原谅他们。因为他们毕竟是生你养你的父母,带你来到这个世间,就是最大的恩赐。第二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伤害过或正在伤害你的人。你不用和他们成为好朋友,也不用让他们知道你的宽恕。你只需要简单地、完全地毫无保留地宽恕他们。毕竟他们对你的伤害,历练了你的人生,成就了你的隐忍。第三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你自己。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情,请先真诚地忏悔并且保证不会再犯,然后,请宽恕自己。内疚、悔恨只是沉重的精神枷锁,不会让你有所作为,对你的进步没有任何帮助。所以宽恕自己并且放下心理包袱,勇敢向前,才是一个人应有的正确的人生观。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宽恕其实就是放下的意思,放下才能得自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第十三条也就是最后一条定律——负责定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负责定律,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必须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不管是你无意中一个小小的动作,或是一句无心的话,但无意中的小小动作却影响了别人,无心的话也伤害了别人。不要以为你是无意之举,就不用负责,天地法则严酷而无情,不因你的无意而饶过你,也不因你的无知而放过你。所以,知道负责定律,就是让你时刻提醒自己,你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负全部责任。一个时刻铭记自己责任的人,才能时刻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才能谨小慎微、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