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给我带来快乐

清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李绍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1957年从昆明师院数学系毕业后,就分配到云南滇东北的镇雄县工作。镇雄县位于云、贵、川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之说,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镇雄,在与其相邻的威信县城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镇雄是昭通市所属11个区、县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县,现有170余万人,分属17个民族,占昭通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强,居云南三个百万人口县之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镇雄一中、二中任教渡过了24个春秋。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组织上关怀同意于1980年秋调昆明市第八中学工作。昆明八中是云南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1959年评为“红旗学校”,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在这所人才济济的学校工作,我不敢懈怠,只有加强学习,跟上形势、敢于担当、埋头苦干、做好工作,多次评为先进班主任或优秀共产党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省城昆明工作后,我才了解到集邮之事。有一天在八中读书的儿子江涛,拿着一份贴有纪念邮票的信封给我看,并说他在集邮,请求我把这种贴有纪念邮票的信封保留着,他要把贴在信封上的纪念邮票撕下来收藏,我说:好吧!一定支持,但并未参与,这时,我也才知道有集邮这回事。多年来,我儿子利用教职工子女的身份带来的方便,常到收发室“淘宝”,有值得收藏的邮票就想方设法将其撕下保存放到集邮册中。作为父亲的我任两个班的数学课,又当班主任,再又兼任学校工会主席的社会工作,确实十分忙碌,也没有和儿子详谈集邮之事,这是我感到遗憾之处。1987年儿子考上云南大学物理系,住校读书学习,很少回家,全身心投入到电子应用技术的学习上,似乎再无集邮兴趣了。我利用假期翻了翻儿子江涛留在家中的集邮册,清点了一下,共有200余枚,全部是从信封中撕下或剪下来的,成套的邮票很少,仅有1959年发行的特35 “人民公社” (图1)、1977年发行的J13 “周恩来同志逝世一周年” (图2),J19 “朱德同志逝世一周年” (图3)、J21“毛主席逝世一周年” (图4)等纪念邮票是成套收藏了,其余邮票均不成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3</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4</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例如, 1960年发行的特38 ,全套12枚“金鱼”邮票缺一枚, 1963年发行的特50 ,全套20枚的“蝴蝶”邮票缺七枚之多。我虽然身为教师,但对集邮毫无认识,仅仅认为是儿子少年时代的一种爱好罢了,他一进大学,这集邮之事就算终止了。89年在一次家长会上,谈到我儿子的集邮故事。会后一位姓颜的家长向我讲:他就在邮电局工作,也喜欢集邮,集邮并不是只从实寄信封中撕下邮票收集,可以从邮局(后来的集邮公司)购买纪念邮票,我可以帮忙。这算是我交上的第一位邮友,就这样延续了儿子的集邮事,加入到集邮的行列。这位学生家长,91年帮助我办理了“四方连”邮票的预订证,由此一直延续至今,每年均有一本“四方连”邮票年册收藏。那时我的集邮知识是一片空白,为了集邮需要,我就购买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中华世界邮票目录》等书学习入手,识别了“纪”字头、“特”字头、“J”字头、 “T”字头,以及“文”字头、编号邮票、编年邮票的内涵和分类,根本谈不上集邮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更谈不上对邮票的历史性、艺术性及其内涵意义的研究,停留在邮票美感的欣赏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6年开始订阅全年的《中国集邮报》,此时我已离职退休,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每期《中国集邮报》我都认真阅读,必要时还作一些摘要笔记。反思我儿子的最初集邮行为,将实寄信封上的邮票撕下来确实不可取,这在集邮过程中会留下很多遗憾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说邮票是一本百科全书,那么《中国集邮报》就是这本百科全书的诠释,也具有参考书和工具书的功能。通过学习《集邮报》中介绍有关的集邮知识,我才真正了解什么是邮票,它不仅仅是信件传递的凭证,更重要是国家的名片,只有最重要的事件、人物、风土人情才能登上邮票。通过学习才懂得什么是集邮,弄明白什么是集邮文化,集邮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与邮相伴、四季皆美。从“综合新闻”了解全国各地开展集邮活动的情况,在“新邮天地”与“设计师面对面”里,认识到每枚邮票的内涵、设计、制作和其深刻的文化意义,在“文献集邮”中汲取营养增长知识,从“邮市全记录”洞察邮市风云变幻,了解邮票的文化及商品价值,等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集邮者来说,《中国集邮报》是一份不可缺少的读物,我特别喜读“邮色生香”、“邮海指航”、“文献集邮”、 “新邮天地”、 “广而告之”等版面。我除了收藏每年的“四方连”、“小版张”、 “大版张”等邮票年册外,我也喜欢编组专题邮集,邮票与文字结合起来,形成图文并茂。例如:“邮票上的共和国元勋”、“联合国世界遗产”、“生肖与星座” (第一、二、三轮生肖纪念邮票,其中80年猴票花一万多元购入)、“解放区邮票” ( 1945年-1950年)、 “人类飞向宇宙”、 “网球运动史”、“足球世界杯( 1930-1962 )决赛球队及比分”、 “前苏联、匈牙利奥运会体育邮票”……等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昆明地处西南边陲,有“春城”的美誉,确实如此,尽管昆明是云南的省会城市,但集邮文化活动开展不如内地,有些邮品在昆买不着,通过“广而告之”版面、为我们集邮者提供了购买邮票的渠道,这是非常好的一件实事,通过贵报我先后购进了《联合国世界遗产纪念邮票》、《中国袖珍织锦年册》、《世界航天珍邮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阅兵( 1949-2009 )》、《中华颂》(全五册)……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虽然年逾古稀,但爱好游泳,身体还比较健康,思维还比较敏捷,作为一位老年集邮爱好者,集邮文化的学习会进一步深入下去。集邮给我带来的快乐不会忘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