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美丽乡村靓景 追寻先烈先贤足迹

曼曼外公

<p class="ql-block">  本月11日~12日,单位组织退休老同事赴慈溪“走基层看交通促发展”活动。乘旅游大巴车经杭甬高速公路至余姚陆埠岀口,进入慈溪市境后沿着省级四好农村公路~横筋线(慈溪南部沿山公路,西起横河镇,东至龙山镇筋竹),一路探访美丽乡村建设的省级示范村镇,追寻先烈先贤的足迹,大开眼界,大涨见识,颠覆认知,深受教育!手机拍了些照片,不发不快,遂制作此美篇。</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是楝树下艺术村落。</p><p class="ql-block"> ^村口的楝树下标识牌。</p> <p class="ql-block">  楝树下艺术村是自然村,村口竖有简介,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楝树下艺术村落,位于匡堰镇倡隆村。内有乡村会客厅、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态。“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整个艺术村落设计与青瓷文化相融,沿线矮墙就地取材,运用青瓷、瓦砖。引进云朵咖啡、暴风动漫、梦想厨房、青瓷大师工作室、龙窑餐厅、网红民宿等新形业态。游客可在这里体验青瓷文化,享受田园慢时光。</p> <p class="ql-block">  匡堰镇是越窑青瓷文化的发源地,是国家级生态镇,省美丽乡村示范镇。楝树下艺术村落便是匡堰镇的代表和名片。</p> <p class="ql-block">  我们听取了村里导游的讲解,参观了村史和青瓷、杨梅、茶叶、士鸡等“匡农优品”展示馆,并沿着游步道全村转了一圈。</p><p class="ql-block"> 怎么样?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吧!</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是鸣鹤古镇。古镇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南部。</p><p class="ql-block"> ^鸣鹤古镇进岀口牌楼。牌楼边上竖立着古镇简介,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鸣鹤古镇位于慈溪市东南部,是鸣鹤~上林湖省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之一。景区占地40平方公里,主要由鸣鹤古镇、五磊山风景区、杜白二湖组成,历来以山奇水秀、古迹众多著称,素有“鸣鹤风景赛姑苏”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鸣鹤古镇建于唐开元年间,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虞世南之孙虞九皋而得名。“虞九皋,字鸣鹤,第进士不久殁于京,乡人哀之,称其故里为鸣鹤。”古镇规划面积53公顷,重点保护区10.95公顷,主要由崇敬堂、银号、小五房等为核心的建筑群和东大桥至沙滩桥街河两侧50米左右范围内的传统民居组成。</p><p class="ql-block"> 鸣鹤古镇以国药、青瓷、佛教、古建文化内涵为支撑,打造以中高端休闲养生、商务会议为核心,集观光旅游、休闲养生、人文居住、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江南首座休闲养生山水古镇”。</p><p class="ql-block"> 虞世南,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想不到虞大家岀身在鸣鹤,失敬失敬!</p> <p class="ql-block">  鸣鹤古镇需从金仙禅寺前进岀。寺院山门尚在施工中,拜佛参禅需从西侧边门进岀。</p><p class="ql-block"> 金仙禅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初名“静进庵”。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59年)福林度智禅师改名“福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因白洋湖曾名“金仙湖”,朝廷赐额“金仙禅寺”,成为浙东名刹。</p><p class="ql-block"> 寺院几经毁葺。现有金仙禅寺占地42亩,各种殿宇楼阁房舍172间,系1989年以来修复新建扩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  金仙禅寺山门正对白洋湖,白洋湖边的这棵枫香大树下,竖着“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处”的碑石。</p> <p class="ql-block">  ^白洋湖中的七座宝塔。白洋湖对岸青山环绕,风景秀丽。</p> <p class="ql-block">  金仙禅寺东侧边门的院墙外竖着“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处旧址纪念馆”标识牌和简介。简介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三北游击司令部,其前身为党领导的浦东抗日武装,在结束灰色隐蔽后改名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p><p class="ql-block"> 1942年8月,三北游击司令部在鸣鹤建立,统一整编党领导的浙东抗日武装,成为以三北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三北游击司令部,是党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主力和骨干力量。这支被浙东军民称为"三五支队"的特殊队伍,走出从灰色隐蔽到公开旗帜的寓有浙东特色的战斗道路,创造出孤悬敌后成功开辟根据地并使之成为全国十九个解放区之一的奇迹伟业,将永远载入革命史册。</p><p class="ql-block"> 可见,三北游击司令部正是设在当年的金仙禅寺内。金仙禅寺抗日有功,功莫大矣!</p> <p class="ql-block">  ^湖滨广场一角。</p><p class="ql-block"> 据简介,湖滨广场是古镇的一个休闲文化商业区,此处临白洋湖,视野开阔,风景优美,是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白洋湖古为“泻湖”,此处原是海滩,海水来时,群鸟飞翔、栖息、鸣叫,其中有鹤类大鸟的阵阵鸣叫,所以称为“鸣鹤”。这是“鸣鹤”地名的另一种说法。</p> <p class="ql-block">  ^湖滨广场西侧的“寻味湖上”饭店。我们在此午餐(11日)。</p> <p class="ql-block">  ^湖滨广场上的鸣鹤戏台。</p> <p class="ql-block">  ^湖滨广场北侧的鸣鹤药材馆。</p> <p class="ql-block">  鸣鹤药材馆大门内的牌坊式屏风。</p> <p class="ql-block">  ^湖滨广场东侧的廊桥,应该是鸣鹤古镇的主要进岀口。午餐后,我们在这里集中,跟随导游进入古镇核心区参观游览了一圈。游览后仍然在这里集中离开。</p><p class="ql-block"> 以下为古镇核心区内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在廊桥上拍的古镇一景。</p> <p class="ql-block">  ^银号及门前街。银号门前墙上钉有铭牌。</p><p class="ql-block"> 银号(沈氏大屋):清代两层多进院落式走马楼。整个建筑面积约1855平米,屋共三进,每进五间,呈狭长型。此屋主人姓沈,据传沈氏先人曾在北京开银楼,积财后捐官,故可在此建五马山墙大屋。</p> <p class="ql-block">  ^银号内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五房弄,号称“天下第一弄”,夸张了吧!</p> <p class="ql-block">  ^这应该是银号的山墙。</p> <p class="ql-block">  ^小五房围墙及门前街河。</p> <p class="ql-block">  ^小五房大门。门前右侧挂有简介:鸣鹤国药业巨商叶天霖为六个儿子建造了六房大屋,均为用料上乘、结构考究、很有气派的深宅大院,有高耸的围墙、马头墙。小五房是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幢,占地面积约1700平米。</p> <p class="ql-block">  ^小五房内院一景。</p> <p class="ql-block">  ^彭公祠。门口墙上有简介:</p><p class="ql-block"> 彭公原名彭韶,字凤仪,福建莆田人,明代天顺丁丑(1457年)进士,弘治年间任刑部侍郎兼佥都御史政治浙东盐政。</p><p class="ql-block"> 明中叶后,盐场逐渐被豪强兼并,盐民深受压迫和剥削,最終因种种危机爆发了盐民暴乱,朝廷当即派刑部侍郎兼佥都御史彭韶,到此处“剿办民乱”和“清算盐政”。</p><p class="ql-block"> 彭韶受命后,轻车简从,来到鸣鹤,但看到的是成批灶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面临这种惨状,他上奏朝廷,把灶民的痛苦遭遇绘成盐场、山场、草荡、淋卤、煎盐、征盐、放盐、追赔等八图,每图配诗,淋漓尽致的反应出了灶民的痛苦和当时官场“盐弊”。之后他力排众议,整盐事,革流弊,逐盐霸,换盐官,使盐场恢复了生产信心和动力。</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经盐民请奏,在鸣鹤场建造了“彭惠安公祠”,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宁波知府魏良贵来到鸣鹤,立石碑一方,记述彭韶功勋。每逢农历六月十二日彭公生辰,百姓顶香上供,虔诚祭祀。</p><p class="ql-block"> 哦,一个好官!致敬!</p> <p class="ql-block">  ^崇敬堂国医馆。据称崇敬堂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现为一家集中医诊疗、养生保健、健康管理、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有很多上海名中医在此坐诊。</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是中共浙东区党委成立旧址。旧址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宓家埭,为昌明村宓大昌老宅。</p> <p class="ql-block">  1998年7月18日, 浙东区党委成立处旧址对外开放,先后被命名为慈溪市、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中共浙东区党委成立处纪念馆。匾额由原浙东区党委书记、中顾委常委谭启龙同志题写;匾额所在位置为当年召开党委成立会议的大厅。</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展览分二室八个部分内容,用大量图片来真实反映当时浙东抗日斗争的光辉历史;其中有很多先烈的生平事迹和老革命解放后任职去向等介绍。</p> <p class="ql-block">  在中共浙东区党委成立处旧址纪念馆前合影留念,向先烈和老革命致敬!</p> <p class="ql-block">  夜宿达蓬山大酒店。</p><p class="ql-block"> 酒店在达蓬山风景名胜区境内,四好农村公路~横筋线在大酒店门前穿越而过,大门口竖立着“横筋线33”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达蓬山大酒店内一景。</p> <p class="ql-block">  12日清晨沿着横筋公路步行了三四公里。</p> <p class="ql-block">  路遇达蓬山温泉,返回见到达蓬山大酒店简介,却原来那里乃是达蓬山大酒店内设有独立庭院独立温泉的园林式别墅区。</p> <p class="ql-block">  哦…这条从横筋线分岔岀来的公路也是美丽乡村公路吧?!直通达蓬山上的徐福文化园。</p><p class="ql-block"> 达蓬山,原名香山,位于慈溪市龙山镇境内,达蓬山重峦叠嶂、林木葱郁,登山远眺,浩瀚东海尽收眼底。 据称,秦始皇遣徐福东渡寻觅蓬莱三仙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从此山岀发,由此命名为“达蓬”,即到达蓬莱仙境之意。</p> <p class="ql-block">  17分钟车程上至达蓬山徐福文化园,这是本次“走看促”活动的第四站。</p><p class="ql-block"> 下车步行,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正在修扩建的佛迹寺。</p><p class="ql-block"> 据传,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僧人达慧至此,发现山巅石洞内的大脚印,以为佛迹,便四处化缘,筹款建造了佛迹寺。</p> <p class="ql-block">  僧人达慧发现石洞内的大脚印,以为佛迹,石洞便称为佛迹洞。宋初,佛迹寺方丈请人在佛迹洞凿制长眉罗汉石像一座,惜毁于“文革”时期。现洞内石崖上还留有三方保存完好的石刻,两方为南宋、一方为清代康熙年间所刻。</p> <p class="ql-block">  ^佛迹洞内保存完好的三方石刻之一。</p> <p class="ql-block">  ^佛迹洞内石壁上的天然足印,脚趾分明。</p><p class="ql-block"> 此足迹,一说是徐福所留。当年秦始皇遣徐福东渡三神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徐福上山后,见此洞浓荫蔽日,洞口又对着浩瀚东海,就将此洞作为修炼之处。数月后,他奉命出海,临行前对秦始皇说,我在洞内留有一个脚印,待这个脚印涨平之日,就是我徐福归来之期。说完,返身入洞,单腿一蹬,飞身来到船上。秦始皇入洞一看,果然有一深深的足迹,于是派人驻守洞中,期待着这脚印的平复。两千多年过去, 脚印仍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另一说是观音所留。观音道场原在印度,中国佛教徒把她请到了达蓬山。但观音一到洞内,就发现这里原是徐福修道之地,她不愿鸠占鹊巢,驾祥云环视四周,觉得普陀山地方不错,于是单脚一蹬,就跳到了普陀山。因为是左脚用力,所以达蓬山留下的是左脚印,而普陀山留下的是右脚印。但不管是左脚印还是右脚印,都称作“观音跳”。</p> <p class="ql-block">  ^徐福文化园进岀口门楼。</p><p class="ql-block"> 以下景点,均在徐福文化园内。</p> <p class="ql-block">  ^徐福塑像。</p><p class="ql-block"> 徐福,字君房,秦时齐地人,著名方士,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p><p class="ql-block"> 据称,秦始皇两次遣徐福率童男童女入海寻访蓬莱仙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均未获得“不老药”。第一次返回以“海中大鲛鱼十分厉害,船只难以靠近仙山取药”搪塞;第二次东渡,除了童男童女,是携带百工巧匠、武士射手的,登陆日本九洲后,返回恐遭杀身之祸,便长居于此。</p><p class="ql-block"> 徐福等人向日本土著传播农耕、纺织、捕鱼、锻冶、制盐、医药、医疗等秦朝先进文化技术,促进了社会发展,深受日本人民敬重,尊徐福为"司农耕、医药、纺织之神",每年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  ^达蓬山徐福东渡成功启航地。</p> <p class="ql-block">  ^正在维修保护的“东渡摩崖石刻”一角。</p><p class="ql-block"> 东渡摩崖石刻,高120厘米,宽350厘米,雕凿于宋元时期。整幅画面展现了“仙人倒骑梅花鹿”、“人马步金桥”、“鯉鱼跳龙门”、“麟凤呈祥瑞”等徐福东渡岀海的场景。清僧人惠初游览达蓬山,在此凿一神龛,并刻上“灵台自若”、“南无圣灵塔”和“康熙庚子春”等字样。它是我国唯一幸存的反映徐福东渡的历史古迹。石刻右侧立一石狮,虽历经沧桑仍气势逼人,默默守卫着精美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  ^徐福宫。是一座为纪念徐福而建的仿唐式宫殿。</p> <p class="ql-block">  ^秦渡庵。原名“东渡庵”,始建于唐天宝六年(公元718年),是后人纪念徐福东渡的场所。门楼上的“秦渡庵”三字,是自称徐福后裔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亲笔书写。</p> <p class="ql-block">  ^仙饮潭,因曾有仙人饮用而得名。相传唐初有一老翁到达蓬山砍柴,看到两位下棋的白发老者到此潭喝过水,一局棋终了,飘然飞走,老翁回到家中已是百年之后。</p><p class="ql-block"> 此潭面积约5000平米,潭水清澈,微甜,冬暖夏凉,不仅解渴,还可祛病延年。</p> <p class="ql-block">  那就都来沾点仙气吧!</p> <p class="ql-block">  ^东渡场景群雕。</p><p class="ql-block"> 据传,秦始皇在达蓬山“东观沧海三十余日”,在一片云山雾海中看到了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此群雕是秦始皇与大臣李斯等在听取徐福东渡情况介绍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秦皇别苑,一座仿秦式建筑。</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徐福养生文化展示馆和华夏徐福文化研究中心 。馆内以大量的图片、说明等,以“中国的徐福”、“世界的徐福”、“浙江的徐福”、“慈溪的徐福”等分门别类,展示着徐福的生平事迹,徐福东渡足迹、文化影响、历史贡献,周邓习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对徐福东渡文化的关切等等。</p> <p class="ql-block">  “雄踞天下”殿,秦皇别苑内的正大殿,主要体现秦始皇在巡幸达蓬山时理政、生活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参观游览方家河头村,是本次活动的第五站。</p><p class="ql-block"> ^方家河头党群服务中心大楼。</p> <p class="ql-block">  以下跟随导游参观千年古村方家河头村的整治新面貌。</p> <p class="ql-block">  方家河头村,位于慈溪市龙山镇南部,三面环山,溪涧绕村。北宋年间,村庄已显雏形;南宋德祐年间,方氏始祖方轸率家迁徙于此,筑室立祠,耕读传家;此后子孙繁衍,名声鹊起,至明朝时期,方姓已成该村大族。此处是河的源头,故称为“方家河头村”。</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该村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列为慈溪市历史文化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  听导游在讲解“方井”的故事。我老年失聪没听清,旁边也没见简介之类,不知方井什么来历?</p> <p class="ql-block">  ^500多年树龄的鸳鸯樟。</p><p class="ql-block"> 有谒语曰:鸳鸯樟下到一到,相敬如宾同到老;鸳鸯樟下走一走,夫妻恩爱到白头。</p><p class="ql-block"> 别说,到鸳鸯樟下走一走的游客还真不少。</p> <p class="ql-block">  五位老同事鸳鸯樟下合个影,讨个彩。</p> <p class="ql-block">  ^兰屿大屋与古银杏树。</p><p class="ql-block"> 兰屿大屋为民国初年所建的五间二厢楼房,内铺石板门堂,古色古香;门前银杏树已有800多年树龄。</p> <p class="ql-block">  ^迴龙桥</p> <p class="ql-block">  ^兰屿农庄午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至龙山镇参观虞氏旧宅。</p><p class="ql-block"> 龙山虞氏旧宅建筑群是中国近代优秀建筑,系近代中国民营资本家虞洽卿,赴沪经商发迹后在家乡营造的私宅。</p><p class="ql-block"> 整个营建工程历时14年,耗银30余万元,由慈溪人赵仲高设计,上海赵贵心营造厂承建。建筑群占地8.3亩,建筑面积5670平方米,由相对独立的前后两部分,共五进建筑组成。它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时期极其代表性的历史例证,是中国近代建筑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创建为国家 AAA 级景区。 </p> <p class="ql-block">  ^三北轮埠公司碑。有碑记如下:</p><p class="ql-block"> 三北轮埠公司码头位于慈溪市龙山镇山下村,西接伏龙山,东邻镇龙闸。该码头1912年动工兴建,1914年竣工。在落成典礼上,虞洽卿发表演说,阐明"建造码头是为了家乡繁荣兴旺,使三北变成小上海"。</p><p class="ql-block"> 整个码头由石堤、铁道、电报房和发电站等设施组成。三北轮埠公司购置"镇北"、"慈北"、"姚北"三艘轮船,载货客于上海、宁波、舟山等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防日寇借码头登陆,驻军和码头实施了分段自毁措施,码头从此废弃。</p><p class="ql-block"> 三北轮埠码头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历史记号,但人们一看到"三北轮埠公司"这方石刻碑记,仍不免会联想起昔日的繁忙景象。</p> <p class="ql-block">  虞氏旧宅前三进建于1916-1919年,为传统中式木结构建筑,由门厅、正厅、左右厢房和后堂组成,四面高墙围护。门厅正中开八字形牌楼式大门,檐下砖雕饰满花卉、鸟兽及人物故事和观音、仙翁等图案,居中嵌有汉白玉"天伦乐叙"字匾。正厅九间二弄,明间即天叙堂。后堂九间二弄,前立面采用砖混水泥方形科林斯式希腊柱。前三进各部位遍饰精美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将中式砖木结构建筑的艺术性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天叙堂,取“乐叙天伦”之意,是虞洽卿事母至孝的心意表达。</p><p class="ql-block"> 虞洽卿六岁丧父,全靠母亲方氏将他养育成人,虞洽卿事母至孝,凡母所命,无不尽力办到。</p> <p class="ql-block">  虞氏旧宅后二进建于1926-1929年,为西洋式建筑,包括同为九间二弄两层楼的主楼和后楼,前有院墙,上架天桥与前三进相通。后二进与前三进间设横弄,外以高墙围护,各自独立又连为一体。主楼台基高大,装饰繁复,是整个建筑群的精华所在。其室内地铺拼贴马赛克,墙嵌壁炉,顶饰藻井;外立面设组合罗马柱,做磨石子瓶式栏杆;前天井院门正面做衣锦架式磨砖墙头,背面则做成罗马巴洛克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过渡巧妙自然。</p> <p class="ql-block">  虞洽卿,名和德,字洽卿,1867年生于浙江镇海县龙山(今属慈溪市)。1881年来到上海,从小商行学徒做起,历任多家洋行、银行的买办。以四明公所事件在旅沪宁波帮中崭露头角。自1908年起陆续创办四明银行、南洋劝业会、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以及宁绍、三北、宁兴、鸿安四家轮船公司,先后担任上海总商会会长、淞沪商埠市政会办等商、政职务,成为早期旅沪"宁波帮"的头面人物之一。1927年以后曾任上海特别市参议会董事、中央银行监事、公共租界工部局华董等,与黄金荣、杜月笙等人一起被称为"海上十闻人"。抗战期间虞洽卿任上海难民救济会会长,上海沦陷后转至大后方创办了多种工商实业,1945年病逝于重庆。</p><p class="ql-block"> 虞洽卿是中国近代一位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是"宁波帮"的代表人物之一。从清末到民国的60年间,他与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员都有密切接触,有相当的政治影响力。他在商言商,一心创办实业,尤其在航运业和金融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关于虞洽卿的定位,后人评价不一,但是他热爱国家,不当汉奸,注重乡谊,创办实业,热心公益,孝思不匮,在那个时代的上层人物中是难能可贵的。 </p><p class="ql-block"> 摘自《虞洽卿生平事迹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