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第15课学习简案

戴尔

<p class="ql-block"><b>传承红色基因,厚植文化底蕴。</b></p><p class="ql-block"><b>打好中国底色,强化国家意识。</b></p><p class="ql-block"><b> ——《红色文化》序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15课:战略转移(长征)</b></p><p class="ql-block"><b>长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b></p><p class="ql-block"><b>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b></p><p class="ql-block"><b>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b></p><p class="ql-block"><b>基本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长征胜利结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湘江战役</b></p><p class="ql-block"><b>发生时间: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b></p><p class="ql-block"><b>地点:广西全州县</b></p><p class="ql-block"><b>参战方:中央红军、国民党军</b></p><p class="ql-block"><b>结果:国民党败,中央红军突破防线损失惨重。</b></p><p class="ql-block"><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战役。</b></p><p class="ql-block"><b>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b></p><p class="ql-block"><b>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b></p><p class="ql-block"><b>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b></p><p class="ql-block"><b>湘江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它是红军受到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身处绝境时召开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及党中央的领导地位。</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遵义会议</b></p><p class="ql-block"><b>开始时间:1935年1月15日</b></p><p class="ql-block"><b>结束时间:1935年1月17日</b></p><p class="ql-block"><b>会议地点:贵州遵义</b></p><p class="ql-block"><b>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b></p><p class="ql-block"><b>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渡赤水</b></p><p class="ql-block"><b>发生时间:1935年1月19至1935年3月22日</b></p><p class="ql-block"><b>地点:贵州省和四川、云南省交界地区</b></p><p class="ql-block"><b>参战方: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b></p><p class="ql-block"><b>结果: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b></p><p class="ql-block"><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b></p><p class="ql-block"><b> 四渡赤水的时间地点</b></p><p class="ql-block"><b>1、一渡赤水:1935年1月29日我军分为三路从猿猴场即现在的元厚镇、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往四川省的古蔺和叙永地区行进。</b></p><p class="ql-block"><b>2、二渡赤水:1935年2月18~20日我军在太平渡、二郎滩渡过赤水河,向桐梓、温水地区前进。</b></p><p class="ql-block"><b>3、三渡赤水:我军于1935年3月16日~17日在茅台及其附近西渡赤水河,往古蔺、叙永方向前进。</b></p><p class="ql-block"><b>4、四渡赤水:我军于1935年3月21日晚至22日分别在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河,分路向南部前进。</b></p><p class="ql-block"><b>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b></p><p class="ql-block"><b>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b></p><p class="ql-block"><b>1936年10月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p><p class="ql-block"><b>从1930年起,蒋介石向各个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军事“围剿”,妄图扑灭革命的烈火。在中央苏区,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进行战略转移。随后,其他几个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也先后开始长征。</b></p><p class="ql-block"><b>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党内的错误路线,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此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灵活机动地与强敌周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之后又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于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地区中央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b></p><p class="ql-block"><b>两大主力会师后,中共中央随即召开会议,决定“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红一、四方面军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右路军由毛泽东率领,左路军由张国焘率领。但张国焘对中央的决定阳奉阴违,企图危害和分裂中央。为避免红军分裂,右路军先行北上,通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于9月突破川甘边界的天险腊子口,10月19号抵达陕北根据地的吴起镇,不久和陕北的红十五军团会师。</b></p><p class="ql-block"><b>吴起镇的会师,标志着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中央红军的长征以共产党人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结束。</b></p><p class="ql-block"><b>1936年7月2号,红四方面军在甘孜和来自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会合。红二、六军团加上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b></p><p class="ql-block"><b>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b></p><p class="ql-block"><b>三支红军会合时虽不足3万人,但他们是经过千锤百炼后保存下来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宝贵精华。正当抗日烽火即将在全国燃起的时候,三支主力红军在接近抗日前线的陕北会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七律·长征》——毛泽东</b></p><p class="ql-block"><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p><p class="ql-block"><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b></p><p class="ql-block"><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b></p><p class="ql-block"><b>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b></p><p class="ql-block"><b>【背景】:这首七律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意识到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b></p><p class="ql-block"><b>【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b></p><p class="ql-block"><b>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b></p><p class="ql-block"><b>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b></p><p class="ql-block"><b>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b></p><p class="ql-block"><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b></p><p class="ql-block"><b>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b></p><p class="ql-block"><b>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b></p><p class="ql-block"><b>【译文】: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b></p><p class="ql-block"><b>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b></p><p class="ql-block"><b>【背景】: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b></p><p class="ql-block"><b>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