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望城观</p><p class="ql-block"> 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望城观,应该让更多人喜欢莱夷――题记</p><p class="ql-block">屈指算来,到莱西也已四年有余。却总是由于所谓的忙,只能在年轻的月湖边上转转,未曾真正感知这座 夏、商之际地属莱夷,几经波折,于1983年10月1日改属青岛市 的千年古城的迷人底蕴。因文字结缘,结识了莱西原作协杨智先生,11月12日,应杨先生之邀来到了位于望城的莱西烈士陵园,探寻望城观遗址。 时令虽已是立冬,却阳光晴好。 虽说来得有点早,未到开园的时间,但看守陵园的老哥知来意后还是热情地为我们开了方便之门,让我感到了深秋犹存的暖。</p><p class="ql-block">往东行走,我不禁惊诧于园陵的肃穆,真的静到了极致,似乎听得到银杏树叶落的声音。往里走是一棵棵常绿的松柏,静静地陪伴着一个个革命烈士的陵墓,不论阴晴,不畏寒暑,默默地阅读着墓碑上英雄的名字和不朽的传奇。再往里走,突见一深坑,往下细看竟然有水,水面漂着一排泡沫竹筏,荡荡悠悠,坑深约十丈,水虽不多,却氤氲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正疑虑处,杨先生折回介绍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潭,直通大海,绵绵不绝,永不干枯。”哦!我忽然感到一阵神秘的气息迎面扑来。脑中忽地闪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来,想来此地定是难得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此处是莱西望城。莱西莱西,莱阳之西也。望城,顾名思义,望见一座城,亦莱阳城也。望城得名于望城观。是莱西长久以来的代名词,也从侧面应证了望城观的威名。 据文史部门介绍,1948年以前,望城道观尚完好无缺。整个道观共有大殿三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殿内雕塑三清仙境,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仙人,体态清癯,仙风道骨,栩栩如生。大殿西南侧有一水井,当地人称其为八角琉璃井,也叫戏金蟾井。泉水甘冽,深不可测。只是不解此等名观为何短短几十年前被毁于一旦,又为何一直没有重修?是天意乎?亦或其它?神奇的八角琉璃井啊,如今是否安在?听着杨先生对望城观的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我心感慨,亦充满好奇,更多了几分一探究竟的渴望。</p><p class="ql-block">绕过龙潭,折向西行。一排排,一座座,整齐划一,庄严肃穆行将被松柏掩映的无名烈士墓,惊煞我的双眼,更有那形如火炬又状似烛泪的擎天柱,唤起我无尽的沉思,站在烈士墓志铭前,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这是一片怎样神奇的热土啊,为何有如此之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先烈前仆后继,奋战于此,长眠于此。</p><p class="ql-block">长眠于此的还有古代刘海蟾,号海蟾子。据说他先修于终南山,后遁居于望城观,戏金蟾于井边,后竟升仙,遂有戏金蟾一说。虽史书所述寥寥无几,语焉不详,然从元朝道教真人丘处机所作《刘海蟾入道歌》,尚可探知刘海蟾丘处机于望城观渊源之深不假。自五代以来望城观一直影响很大,据民国《莱阳县志》记载,望城观十分兴旺,千里之外的外地道人每年都会定期来朝拜。只是好奇在这从善如流,大力比拼文化软实力的当下,名噪一时的望城观却几乎无人问津,淹没于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萋萋荒草落日余晖下诉不尽往日的辉煌与时下的悲凉。 突然, 从烈士陵园的底座传来一阵阵憾人心魄的音乐,好似道场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超度亡灵的法会。杨先生回望四周,煞有介事地说:“小王啊,这应该就是望城观大殿的遗址所在,金蟾井也应该就在这西南方向。”</p><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在西南方向有一块四周用石头围成的空地,长满干枯的野草,东南缺口处有一石碑,简述着望城观的来龙去脉。末了说:“目前,殿,井俱无,仅有《刘海蟾入道歌》。”待我看完石碑,先生早于快步跨入空地中央,拨开杂乱的荒草,惊呼到:“不错,就是这里了,找到了!”我亦快步跟进,但见杂草丛中树立一桩四方水泥柱,上书一行朱红小字:“国家测绘标志。”旁边是一块圆柱体井盖,严严实实地盖住了。真的是八角琉璃井吗?任先生和我拼尽全力也无法挪开。四周散落一些斑驳的条石,默默不语,不知经历了几百年风吹雨打,依然静静等待于此,似乎在等待有缘人的到来。失望之余,主席又讲起了关于金蟾井的故事来。据说此井曾有17位革命烈士命葬于此。我不禁诧异,为何要封井呢?若真有烈士投井,那是何其悲壮之举,是英雄井。在这崇尚英雄的年代,为何让英雄寂寞于此,若能重见天日,于国于家于烈士子孙又何其幸哉!先生欣喜地左顾右看,想在此重修望城观,带着希望和憧憬,我们离开了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离开时,望着先生高大的背影,我再度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先生并非莱西人,却深爱莱西这片热土。即便过得并非一帆风顺,却依然初心不改。到底是什么绊住了先生的脚步呢?一声喇叭声响,打乱了我的思绪……</p><p class="ql-block">思绪不断,一直萦绕在心头。直到昨天,去金山路2号衣润制衣厂给先生的父亲送纸钱,在先生父亲的遗像旁,静静摆放着一张四方小木凳,虔诚地供奉着一块木质牌匾,上书三个黑体醒目大字——道德经。那一刻,仿佛一丝灵光瞬间闪过心空,让我忽然明白了什</p><p class="ql-block">么,也似乎寻到了解答心中疑问的答案。莫非是老子的一本书——《道德经》,让先生爱上了一座观——望城观,也因此爱上了这座城——望城(莱西)。衷心祝愿先生重修望城观的宏伟愿望能够早日实现。此乃莱西之幸,百姓之福也。</p><p class="ql-block">漳州作协会员 王森水</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