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作为乡镇基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根据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乡村振兴总目标,发挥乡村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p><p class="ql-block">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乡村里头的优秀传统文化,往往富含诗意与温情,同时又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同胞对追求和提升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一致的共识,更是共同的责任。我们要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追求不懈努力。</p><p class="ql-block">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汲取借鉴家风家训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家风家教非小事,往小的说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发展,往大的说就影响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才,助力实现乡村人才振兴重要因素。“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这十四字楹联是永定土楼振成楼祖先留下的家训,既体现着客家儿女勤俭持家的中华传统美德,又彰显着客家儿女严守清正廉洁的担当自律。我们要深入发掘家风家训的时代价值,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强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为实现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p><p class="ql-block">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人”“财”“物”兼备。当下大部分乡村人口“空心化”,基础设施“参差不齐”,传统文化保护力度“捉襟见肘”的现状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文化的传承,乡村的振兴归根到底离不开“人”“财”“物”的有机统一,没有“人”参与其中的文化就是没有灵魂的假皮囊,没有“财”支撑保障的传承好比让巧妇做出无米之炊,没有“物”承载表现的文化传生命力就似昙花一现。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掘、培养本土乡村文化传承人才,吸引外面优秀技术人才,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要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多方式争取政策扶持、探索式引进市场化、产业化管理方式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可持续保障,要强化对文物保护的力度,创新文物保护方式,依托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科技化数字化技术应用,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可以万古长青。</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积攒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不朽辉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新征程,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赶考路。相信我们基层干部群众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定能踔厉奋发、建功立业。</p><p class="ql-block">抚市镇易群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