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园(十) <p class="ql-block"><b>逐梦之音</b>: 我在求真求善求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路上,常常为令我感动、引我思考的设计与课堂激动不已。不想独自享有我遇见的教学资源,特以此形式做些整理。如果能给周围的年轻教师些许帮助,那将是我源源不断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b>我之见</b>:本节课获得新余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课例评比第一名。易老师对本教学内容研读之深,课例设计之巧,课堂生成之妙令我佩服!</p><p class="ql-block">设计之巧:易老师紧扣题目“变形记”做文章,设计了“变”“形”“记”三个教学板块,互为关联,层层递进。由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形体与心理之变为“变形记”做了铺垫,记下变形后的经历是本篇习作的主体。此为第一巧妙之处;在复习中完成变之法,在比读中完成形之说,课堂时间只用来“记”有趣的经历。此为巧妙之二;“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打通了人与物的变化之道,由人的物化提出变之形象,由物的人化赋予变之灵动。学生在读、说、写之间自由穿梭,人与物融为一体,“变”从而显得轻松自然。此为巧妙之三。</p><p class="ql-block">两次比读巧妙又新颖。拓展阅读卡夫卡《变形记》片段,文字的陌生化更能震动孩子的情感,让学生感觉到了这样写才是深信不疑的变形。出示同龄孩子写的《猫的自在生活》之“不用上学”,既激发了孩子的表现欲望,又是范文运用的另一形式。</p><p class="ql-block">研读之深:一般老师止于“细节”与“独白”是写作方法的指导,而认为细节描写指向绘出画面,独白的心理指向流露个性,决非教师素养的一日之功。认为想象是有边界的,鼓励孩子要永远在意自己——课堂由此魅力四射。从本此习作的意义,到前后相关知识点的串联,甚至写字姿势的提醒,考虑周密详尽,真是无所不及。</p><p class="ql-block">生成之妙:你是谁……啊,我已经闻到了栀子花的香味了……我发现你汲取了《花之歌》纪伯伦语言的特点……这是独白似的心理描写,所以你才认为是语言描写。——接得住学生话的老师就是学生的知音。</p><p class="ql-block">她是一个带着灵魂上课的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