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我从读到杨广这首赞颂长城霸气的诗句开始,脑袋里浮想的就是北京八达岭。但今天,我们要去的却是江南长城。</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位于浙江临海市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长城,原长六千余米,依山就势,矫若巨龙蔚为壮观。它和北京八达岭长城形神俱肖,故又称江南八达岭。</p> <p class="ql-block"> 临海,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台州的州、郡、府治所在地。台州府城的地理位置背倚山岭,扼守海岸,是江南海岸线上一处颇为关键的城池。因此,自东晋开始,便始建城墙护卫。北宋时,实施海禁政策,东南沿海又常遭倭寇劫掠,台州从繁华熙攘的海上丝路港口变成了海防的前沿,台州府城墙形成了固定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江南长城尽管修建年代比较久远,但大规模修建却始于戚继光。明嘉靖年间,戚继光驻守台州府,八年期间把原来的城墙进行了大面积整修,创建了抗击倭寇九战九捷的辉煌战绩。</p> <p class="ql-block"> 因抗击倭寇有功,戚继光官升三级,调到北方任职。他将在临海修筑城防的经验,运用到北方长城的增扩加强上。现有北方的长城,均为经过戚继光改进之后留下来的。所以,专家称台州府城墙是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抚摸这长满青苔的城墙,让我感到如此低调而又内涵丰富的江南长城,“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p> <p class="ql-block"> “马面”,是江南长城独有的一个建筑形态。这座古城墙除了御敌的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功能。台州城府正位于灵江入海附近,江水与潮水相碰常常漫上城来,城墙有三分之一的长度沿江修筑。为此,城墙在修建设计上采取了特有的措施:城墙突出部分的城台,故意修成马面状。也就是将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圆弧形,其余一方仍为方形。这既可以减缓洪水的冲击力,又可供士兵借马面向两侧射箭或投掷石块,消除平面城墙形成的死角。江南长城把防御敌人进攻与防止洪水冲击结合的如此天衣无缝,在全国古城墙中十分罕见,目前所知尚属孤例。</p> <p class="ql-block"> 读《水浒传》时,我首次知道了有个典故叫“瓮中捉鳖”。江南古长城修建时,把中华民族的智慧运用的炉火纯青。瓮城,为古代修筑城市防御设施之一,属于城墙的一部分,其形状大都为半圆形。江南长城,现有四座瓮城。这半圆形的瓮城可以容纳近千人,如果敌人进入瓮城将城门一关,就可以将其在里面进行“瓮中捉鳖”了。</p> <p class="ql-block"> 沿城墙往前走不远,是一座两层空心敌台。这是戚继光参照当地渔民石屋的建造原理设计的。方方正正的石块,创造性地在原基础上垒砌成一座双层空中坚固的碉堡,门窗非常窄小,向外瞭望的视野却非常宽阔。这便于瞭望、防守,敌台之间便于传达信息相互呼应,内部空间还可以常驻大量兵力,储备弹药等。现共有八座双层空心敌台,开启了北方长城大规模修筑敌台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 城墙上,戚家军军旗猎猎,敌台、炮台、瓮城,在历史的刀光剑影中,我极力寻觅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痕迹。江南长城之美,既在巍峨壮观,更在激烈壮怀。</p> <p class="ql-block"> “不到长城非好汉”,白云楼是江南长城的最高点。要登上白云楼,需爬过一段全长城最陡峭的百步峻。</p> <p class="ql-block"> 相传,由于百步峻一带地形险要,唐代大将军尉迟恭指挥军民筑城到这里,屡筑屡毁。正当他束手无策时,适逢大雪纷飞,次日清晨起来,忽见一只梅花鹿在雪地上沿山奔过,留下足迹。这时,尉将军心有所悟,即命众将士沿着梅花鹿经过的足迹加快修筑,果然一举而就。因此,临海还有一个名称叫“鹿城”。</p> <p class="ql-block">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站在白云楼前,独揽湖光山色。东湖浩淼如烟,又似一块碧玉镶嵌在老城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在青翠苍绿间若隐若现。远处含烟如黛的巾子山和山上的千佛塔相映成趣,舒展成一幅江南水墨画卷。</p> <p class="ql-block"> 江南长城的每一处转角都是风景,每一垛城墙都有故事,每一块砖石都显历史的厚重。这样的江南长城,让我更加“奇闻壮观多收拾,刮目他时看阿吴”。</p> <p class="ql-block"> 我,久久凝视着江南长城,在它面前,忽然感悟到应该放下所有的烦恼和不悦,应该抛弃所有的功名和利禄。一切的一切,在它眼里还不如一块青砖来得实在和真实。你说是吗?</p> <p class="ql-block"> 越是久远,越是古老,往往越能彰显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越能彰显出一种无可替代的神圣。江南长城,早已不再是青砖的写真,而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力量和智慧的象征。它,令数以万众在心中“千载知仰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