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识”,没有“民族认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p>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发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2017年10月,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党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2021年8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民族工作“纲”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p> 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以政治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教育群众,引导各族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切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贡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二、以教育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之中。从融入国民教育来讲,就是进教材、进课堂、进评价体系。从融入干部教育来讲,就是纳入各级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培训的核心课程。从融入社会教育来讲,就是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教育让各族群众认识到“一个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愿景”就是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三个意识”就是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四个与共”就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五个认同”就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三、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通过树立和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通过创作和传播一系列有中华文化内涵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文化活动,通过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是最根本的认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四、以发展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采取一系列差别化支持政策,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实施一系列的高质量发展产业项目,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这些措施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各族群众意识到只有国家强了,中华民族好了,自己才能过上好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五、以交融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基本扫除一切阻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障碍,推动各族群众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有序流动,这十年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通过互嵌式发展,让各族群众不断增强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六、以法治来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新修订的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组织法,推动7个省区市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还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共同性的方向,调整完善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等方面的政策。通过这些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七、以开放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用多种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参与国际人权对话和交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审:张天雅</p><p class="ql-block">二审:吴静</p><p class="ql-block">三审:吴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