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童年,呵护童心”——东港里小学附属幼儿园心理健康宣传(第十一期)

Cyy

<p class="ql-block">  所谓的依赖心理就是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无法独立做自己的选择,总是想着依靠别人来为自已做判断,如果感觉被别人抛弃了,就会变得很脆弱、茫然不知所措。现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妈宝”现象开始引起人们的反思:这种依赖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过度依赖?</p> 原因分析 <p class="ql-block">  孩子出现过度依赖的情况,有的是因为天生比较胆小,做事情总需要大人陪伴;也有些孩子是由于从小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才形成了后天对大人长辈过度依赖的情况。不管是先天的胆小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过度依赖都会影响孩子入园及入学以后的独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p> 家庭环境 <p class="ql-block">  家庭环境的影响让孩子没有机会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他无法体会不断“试错”带来的挑战,更无法体验成功后的喜悦。如果孩子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被安排好的,他就像一个被保护在空气罩里的孩子,一旦没有人陪伴在他的身边为他准备好一切,无所适从和恐慌就会笼罩他,直到“救星”出现。</p> 错误的教育方式 <p class="ql-block">  0一6岁的孩子是依赖发展的重要时期,如在此期间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正常交往,会让儿童在心理上没有依靠,从而导致孩子正常的依赖需要受到挫折,不能形成有关独立成功的经验,故而表现出过分地依赖行为。如果父母开始时粗暴地拒绝儿童带有依赖性的要求,而最终又屈从这一要求时,儿童的依赖行为将更为严重。</p> 教育建议 及时发现,客观纠正 <p class="ql-block">  孩子成长的时机不可错过,现代信息技术如此发达,因此家长无论多忙,都要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互动。</p><p class="ql-block"> 要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注意观察孩子每天表现出的依赖行为并进行记录,对孩子表现出的依赖行为进行判断,分析一下是属于生活依赖还是交往能力依赖,或是情感依赖。</p><p class="ql-block"> 根据日常观察总结孩子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形或情境下出现依赖性行为的。根据孩子的依赖行为进行引导和干预。最开始的引导建议从生活依赖开始,家长可以创设刷牙比赛、穿衣比赛等生活场景,用比赛的方式进行激励,并给予奖励。这个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去完成看似简单的事情,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p> 情感转移 <p class="ql-block">  家长可以尝试慢慢地将孩子的依赖转到小伙伴身上。邀请孩子幼儿园的伙伴或亲戚家的孩子一起玩耍,让孩子体验和小伙伴玩耍的快乐心情,给孩子自己去处理游戏过程中出现的小冲突的机会。扩大孩子的交往圈后,孩子的情感会有效转移到更多的小伙伴身上,有效减轻对家长的过度依赖。</p> 家长言传身教 <p class="ql-block">  家长在生活中展现出乐观、独立的性格,遇到问题不推诿,不抱怨,给孩子树立敢于独立解决问题的榜样。</p>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p class="ql-block">  独立意识是在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能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整理玩具、自主大小便、穿衣服等。</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教会孩子做事的方法。许多孩子之所以依赖性强,凡事不自己动手做,与他不掌握方法、不会做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时要注意教给他具体的方法,而不只提要求。</p> <p class="ql-block"> 其次,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先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及时引导教育孩子解决困难,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p> <p class="ql-block">  过度依赖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同样,纠正这一习惯也需要较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耐心很重要。家长千万不能急躁,也不要一看到孩子某事做不好就急于代劳,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使用合适的方式来减少孩子的依赖心理,从而让孩子健康的成长。</p>

孩子

依赖

家长

独立

过度

行为

小伙伴

依赖性

能力

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