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道德经》——圣人之谜

篝火旁的旅行者

<p class="ql-block">  老子和《道德经》一直像一个谜团,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芸芸求道者来到他的里面,寻求、解读其中的奥秘;书中“圣人”便是一个极大的奥秘之一。“圣人”一词在《道德经》全书中出现了三十多次,出现频率超过“道”。圣人为何人?书中没有明说,甚至在本书里找不到一个人的名字。除了作者老子之外,这本书就是一部穿越的天书,存在于浩瀚无垠的时空,无始无终,无穷无尽。通篇在谈道论德的《道德经》中,唯一能和人联系起来的就是这位“圣人”了。</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来,老子笔下的圣人像白云投在地上的影子,是梦中的梦,雾中的虚。解经家们没有一个人动真格地考察这个圣人的来龙去脉。在本书中老子赋予这位“圣人”诸多特性,综合起来,便形成了一个鲜明的“人道合一”的形象。古往今来,中国的确没有什么人堪与老子笔下的“圣人”相比拟。</p><p class="ql-block"> 仔细观察一下老子对这位圣人三十多次的描述,就会发现“他”的内涵是确切而鲜明的:</p><p class="ql-block"> 他是秉持大道本像者,普天下百姓都来归往(执大象,天下往。)</p><p class="ql-block"> 他承袭上天大道的光明和永恒,来普救世人(是谓袭明。)</p><p class="ql-block"> 他知其荣,守其辱,是世人认识上天大道的牧者(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p><p class="ql-block"> 他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p><p class="ql-block"> 他不必经历便知道,不必看见就明白,不必努力而成就(是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p><p class="ql-block">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说这就是“袭明”。光明来自哪里?显然是来自上天大道,圣人作为上天的使者,大道化身,世人的先知在这里就显明了。</p><p class="ql-block"> 善人(即圣人)是不善人的老师,而不善人(即罪人)是善人的资财,如果不敬重老师,或者不爱惜其资财,那么,再智能也是大大的迷失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奥妙啊。(27:5—6)不是吗!</p><p class="ql-block"> 借着大道洒下的光辉,复归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患了,就是承袭永恒,得着永生的意思(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圣人“袭明”,成为罪人之师长;罪人籍着其光,复归其明而“袭常”。这正是启示与被启示,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出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这教化显出大道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据此而取舍(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p><p class="ql-block"> 圣人在天下,以其灵气使人浑然纯朴,而百姓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人则把他们当成婴孩看待(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子。)</p><p class="ql-block"> 圣人要世人所遗弃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看重的;圣人学世人以为愚拙而不学的,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圣人这样做,是顺应万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为(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p><p class="ql-block"> 从上面的章节中,不难看出这位圣人的位格和道性。</p><p class="ql-block"> 老子笔下的这位圣人的原型是什么?翻开中国历史似乎没有一个人能和这位圣人相匹配,他当然也不会虚构一个人物,对他来说,圣人的真实性绝不亚于“道”本身。圣人的原型就是“道”,祂是道的化身,是道的本像,与道同体,这一点在《道德经》中几乎是不言而喻的。老子似乎已经看见了这位圣人,祂与道同体同性,来到人间展现道的慈爱、公义和拯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