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个人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习惯一:积极主动</p><p class="ql-block">积极主动具体表现为主动选择和专注影响圈。当人开始学习这个习惯,为自己的行为主动负责时,就意味着开始从依赖期走向独立期了。</p><p class="ql-block">1)主动选择</p><p class="ql-block">无论做小事还是大事,行动是第一位的,只有积极主动去做,才有成</p><p class="ql-block">作者史蒂芬•柯维也认为:一个真正主动积极的人,会发现从刺激到反应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叫做选择。那些有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的人,不会轻易地放弃独立选择的权利。</p><p class="ql-block">生活中,有的人相信基因决定论,认为自己的脾气是天生的;也有的人相信心理决定论,认为自己的暴脾气源自在原生家庭遭到的虐待;还有的人相信环境决定论,认为周围的人都充满恶意,如果不够暴躁就很难生存下去。</p><p class="ql-block">所以,有大量的人的行为都是直接从刺激到反应的,这三种论调实际都是把责任推向了外部。</p><p class="ql-block">自由就是打破社会的惯性,就是能够发现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巨大空间。人们只有发现了这个空间,才会去选择换一种方式来应对刺激,而不是轻易放弃选择的权力。</p><p class="ql-block">所谓主动积极就是采取主动方式,摒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怨怼别人,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p><p class="ql-block">积极主动不仅是人们行事的态度,也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等待,等待就是被动行为,还会贻误时机,错失良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去没兴趣、不关注的部分,所有的事情都处在我们的关注圈内,而其中有一部分则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对其产生影响的,这是影响圈。</p><p class="ql-block">消极被动者由于焦点在关注圈,生活中充满了焦虑、痛苦、指责、抱怨等,最后会缩小自己的影响圈。积极主动者能够专注自己的事,积极面对并主动想办法改进自己的问题,因此会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圈。</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人士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把精力放在影响圈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习惯二:以终为始</p><p class="ql-block">以始为终的原则是:心智创造先于实际创造,我设计我的人生。因此,在做事之前,我们要认清方向。特别是人生目标,别被名利所蒙蔽。盖棺定论时,你希望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中真正渴望的目标。</p><p class="ql-block">“以终为始”有两个基础:①任何事物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第一次创造——心智,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第二次创造——体力,付诸实践。②自我领导与管理: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参考习惯三;“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是做正确的事”。比如:管理是有效地顺着成功的梯子向上爬,领导则判断这个梯子是否靠在了正确的墙上。以终为始就意味着,我们要带着清晰的方向和价值观来扮演自己的角色,要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造负责。从而使决定行为和态度的思维定式真正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正确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人人都有生活中心,有人以家庭为生活中心、有人以工作为中心、有人以名利为中心、有人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在面对同一件事时,各自生活中心不同的人也往往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它们对生活各方面的强烈影响毋庸置疑。但上述几种生活中心都是多变的,作者提议我们要以原则为生活中心,因为原则是恒久不变、历久弥新的。以永恒不变的原则为生活中心,就能建立高效能的思维定式,也就能正确审视所有其他的生活重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原则为生活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想行为也自成一格。</p><p class="ql-block">以终为始的核心就是在行动之前展望结果,就如同在成功的阶梯上努力往上爬,首先你需要先确定所爬阶梯方向是否正确。我们着手做任何一件事情,要先认清方向,确认我们最终的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就不致于误入歧途。</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习惯三:要事第一</p><p class="ql-block">歌德:“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p><p class="ql-block">可是为什么高效能人士总能有条不紊地工作呢?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在日常工作中用科学地划分工作的轻重缓急,如何用先进的时间管理方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忙而不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办的事情分为4类,即紧急且重要,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但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的原则,首先是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因为只有这样紧急的事情才会不断减少。第二是要学会责任型授权,双方沟通好需要达成的结果,明确责任与奖惩,给予对方一些基于资源、陷阱而非具体事项的指导。</p><p class="ql-block">1)时间管理</p><p class="ql-block">在时间管理矩阵中,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可以把事情分为四类: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p><p class="ql-block">人生中重要的事情可能有家庭、事业、孩子等,但是这些很可能都是不紧急的。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因为没有截止日期,常常会被人们一再推迟.一旦有了空闲时间,人们则去做那些不重要且不紧急的琐事,最终人们不得不陷入到处理紧急事件的焦虑状态。</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大量的时间应该花在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因为只有这样紧急的事情才会不断减少。</p><p class="ql-block">第四代时间管理矩阵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p><p class="ql-block">2)学会授权</p><p class="ql-block">如果想获得更多的时间,还需要学会授权。授权就是将手头可以分出去的事情,合理分配给他人。但是很多人授权经常失败,看似把事情分出去了,却还是自己事事亲为,这就是指令性授权。</p><p class="ql-block">指令性授权是把事情授权给别人之后,仍然还要去指挥,更像是一个领班。责任型授权则是双方对于需要达成的结果,以及责任与奖惩进行充分沟通,此外还给予对方一些基于资源、陷阱而非具体事项的指导。</p><p class="ql-block">3)投资情感账户</p><p class="ql-block">从独立型人格转换为互赖型人格的关键是投资情感账户(表示人际关系中相互信任的一个虚拟账户),比如学会理解他人、注意社交细节、遵守承诺、明确期望、保持正直诚信、勇于道歉、无条件的爱等。</p><p class="ql-block">情感账户的收支是要平衡的,如果不断地从情感账户中取钱,账户枯竭、透支之后,人与人之间就会难以沟通了。比如妈妈不停地唠叨、指责、批评自己的孩子,等孩子到青春期的时候,可能就会突然闹别扭,甚至离家出走。</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公众领域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习惯四:双赢思维</p><p class="ql-block">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也就是所谓的“零和博弈”。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p><p class="ql-block">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是六个交往模式之一,这六个模式分别是:①利人利己(双赢):为自己谋利也不忘他人;②损人利己(赢/输):攀比、竞争、追求地位、权力欲;③损己利人(输/赢):委曲求全、讨好他人;④两败俱伤(输/输):总是嫉妒或批判他人;⑤独善其身(赢):一心求胜,不顾他人,自我为中心;⑥好聚好散(无交易):买卖不成仁义在。</p><p class="ql-block">这6种交往模式,很多人觉得最好的选择是视情况而定,如果赢要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以至于得不偿失,那么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好;如果你十分珍惜某一人际关系,而牵涉的问题又无足轻重,那么偶尔以输/赢模式来肯定对方也无妨。但实际上,大多数情况都只是相互依赖的大环境的一部分,于是只有双赢模式才是唯一可行的。</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双赢的原则是所有人际交往的基础,包括5个独立的方面:以“双赢品德”为基础,接着建立起“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此外,还需要“双赢体系”作为培育环境,通过双赢的“双赢过程”来完成。这就是双赢思维的5个要领。现实工作中我们会出现各种问题,长远来看不是双赢就是两败俱伤,双赢思维才是互赖环境中可行的交往模式,我们应把生活和工作看作是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竞技场。</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习惯五:知彼解己</p><p class="ql-block">知彼解己的要点是: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我们总是匆忙地下结论 ,以善意的建议快速解决别人的问题,但其实真正的沟通是需要我们先学会倾听,了解对方的立场再去表达我们的想法。</p><p class="ql-block">关于倾听,书中给出的答案是:移情聆听。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倾听的话,那就是移情倾听了。移情倾听是倾听的最高境界了,这需要我们先撇下自己的观点,去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对方的想法和感受。每个人都有被理解被尊重和被认可的这种需求,这种需求就像空气一样,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它,移情倾听就是可以满足对方的这种心理需求,为对方注入“心理空气”。作为聆听的最高境界,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有时,我们往往已经很努力地想要了解对方,但是对方总是不向我们敞开心扉。这就要回想下,在过往的沟通过程中我们是为了理解还是为了回应?是否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价值判断 、追根究底、好为人师、自以为是。避免这几点,对方一定会敞开心扉。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p><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习惯六:统合综效</p><p class="ql-block">统合综效的原则是:整体大于个别的总和,时刻重视差异。</p><p class="ql-block">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假如两人意见相同,其中一人必属多余。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毫无益处,要有分歧才有收获。</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通常来说,人际沟通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层次:①低层次的沟通:此层次源自低度信任,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步步为营,经常借助法律说话,为情况恶化作打算,其结果只能是赢/输或者输/赢。②中间层次的沟通:此层次是互相尊重的,他们可以理性地理解别人,却无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真正理解他们的模式和设想。这种沟通层次在独立的、甚至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尚有立足之地,但并不具备创造性。③统合综效:这意味着1+1等于8或16,甚至1600。源自高度信任的统合综效能带来比原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全心享受这种创造性的事业。简单地说,统合综效就是整体大于部门之和。它的基本心态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统合综效告诉我们当差异和分歧出现时,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差异,并且调动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去找到第三种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秉持双赢思维,并且做到知彼解己,才能发现我们合作和沟通中的更多可能性。</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自我提升和完善</p><p class="ql-block">7</p><p class="ql-block">习惯七:不断更新</p><p class="ql-block">不断更新的原则是:更新、不断完善和平衡。</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在森林中看到一名伐木工人,为了砍一棵树已辛苦工作了5个小时,精疲力竭却进展有限,你想必会建议他:“为什么不暂停几分钟,把锯子磨得更锋利?”</p><p class="ql-block">然而对方却回答:“我没空,锯树都来不及,哪有时间磨锯子?”</p><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个答案,大部分人都会瞠目结舌。但事实上,很多人在人生路上就如同这位锯树的人,只顾着一味往前赶路,却忘了“更新自己”。其实,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炼自己、更新自己。</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通过前三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我们建立了个人领域的成功,而后三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是帮助我们实现公众领域的成功,为了获得不断地进步,我们需要习惯7——不断更新,来帮助我们从4个层面来完善自己。</p><p class="ql-block">自我提升和完善有4个层面:①身体层面: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运动是一个人健康体魄的重要保障,运动后一个人体内激素会发生改变,会是很好的放松方式。②精神层面:我们需要留出特定时间去面对自己的内心,有助于我们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最在意的事情上。欣赏优秀的文学和音乐作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都是不错的选择。③智力层面:养成定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是拓展思维的最佳方式。另一种方式就是写作,通过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经历、深刻见解和学习心得,我们的思路会更加清晰、准确和连贯。④社会/情感层面:身体、精神、智力层面与习惯1、2、3密切相关,围绕着塑造独立个人的中心。而社会/情感层面的重点则是习惯4、5、6,围绕着人际关系、移情交流和创造性合作的原则,和我们与他人的互动、 交流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人生的4个层面休戚相关,身体健康有助于心智发展,精神提升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圆满,因此,平衡才能产生最佳的整体效果。</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以上七个习惯,每个习惯之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越是积极主动(习惯1),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实施自我领导和管理(习惯2);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惯3),就能从事越多的第二象限事务的更新活动(习惯7);越能先理解别人(习惯5),就越能找到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习惯4和习惯6);越是改善培养独立的习惯(习惯1、2、3),就越能在互赖的环境下提高效能(习惯4、5、6);而自我更新(习惯7)则是强化所有这些习惯的过程。</p><p class="ql-block">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为了不断进步,我们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再学习、再坚持、再实践。</p><p class="ql-block">END</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章摘自微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