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倾听就是孩子在说话的时候,我们认真的听,用心的听,理解他的想法。</p><p class="ql-block">倾听是理解,沟通,尊重,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倾听不只是用耳朵去听,还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感同身受孩子的情感,并设身处地的去</p><p class="ql-block">不只要听孩子的语言表达,还要听他的多种表达,比如绘画、自主表征,有时候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p><p class="ql-block">倾听是老师必备的一种素养。</p><p class="ql-block">孩子有100种语言,所以我们对孩子的倾听并不能局限于用耳朵听。霸王龙与兔子的案例,想到自己站在成人的角度去主观臆断,并不是真相。捕捉真实生动的信息,构成我们和孩子之间共同的语言,这是高质量互动的前提基础。</p><p class="ql-block">要充分的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不只是礼貌礼貌的注视,更不是表面的敷衍。大人要避免唠叨,避免喋喋不休,要用温柔平和,这种很自然的状态,这种语调去和孩子们交流。在交流的时候,眼睛要注视着孩子,然后要频频点头,认可孩子,专心的去和孩子交流。希望家长能够放下手机,放下手头的事情,全身心的去陪伴孩子。这样来表明我们对孩子尊重的态度。</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放下自我全身心的投入,可能才能够倾听幼儿的声音。俯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全然看着孩子的眼睛,倾听就从这一刻开始了。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也会慢慢的彼此滋养着。</p><p class="ql-block">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不能对孩子俯视,也不能仰视,更多的是要平视。</p><p class="ql-block">平视的说法很形象,这种说法应该是尊重的一种隐喻,涉及到了内隐的价值观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打断别人的说话,表面上看,这个人很不礼貌,深层次的是因为我们觉得对方的言论没有价值,所以从这点上看,尊重他要求的是相互的价值包容,和彼此的意义认同。在学前教育中,成人要避免落入完美儿童的陷阱。所谓完美儿童,就是成人用一把尺子去度量儿童,好像达标了,就是好孩子是优秀的孩子,实际上,我们更加需要的是一把纵向的尺子,因为每个孩子的学习成长都有他内在的尺度,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风格和节奏,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轨迹。如果在倾听儿童当中,我们不尊重儿童这种内在的尺度的话,那我们的倾听一定会遗漏到很多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放下蹲下平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这让我们真正做到尊重孩子,这样才能为倾听孩子奠定好良好的关系基础。</p><p class="ql-block">家长:早上扎小辫扎不好哭闹,孩子会常常哭闹,有时候能看得懂,有时候不知道他为什么哭,怎样才能倾听他、理解他、了解他真实的意图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倾听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放下自己的主观臆断,站在孩子们的立场,把身体要转向孩子,以一种开放的,接纳的方式去理解和支持他们。每一个孩子,他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心理图示。他希望我们成人,走进他们的内心,去探究他内心隐藏的这些情感密码。通过倾听,我们对孩子表现出来的方方面面进行解码,解读,他背后的情绪,情感,想法,真正读懂他内心需要的这种爱和支持。</p><p class="ql-block">在理解孩子的时候,这个开放非常重要。当我们在说解读孩子的时候,我总是有一种感觉,很容易让成人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也就是说,孩子的日常表现和他们的学习成果,仅仅是我们成人分析的对象。所以我在想,为什么今天我们说理解这个词,它应该是成人和儿童的对话,儿童和儿童之间的对话,还有最重要却最容易被忽略的儿童与自己的对话。某种意义上说,最直接的儿童理解,应当是儿童的自由表现和自主表达。这些图片能很好的说明什么是儿童和自己对话。</p><p class="ql-block">上方的这些图画来自于图书区孩子阅读后的绘画记录,通过这个绘画,我们成人能够了解孩子读了什么书,读书之后,他有什么样的收获,形成了什么样的经验?在一个阶段之后,他的经验有什么样的变化?不是在我们还没有问的情况下就一目了然,是孩子已经告诉我们了。下面这些图片是孩子在一日活动结束之后的日记。左侧是孩子画的日记,带回去给他的爸爸妈妈说。右侧是爸爸把孩子的讲解记录下来的。孩子一天当中最想记录最想分享的是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课。</p><p class="ql-block">可能大部分人觉得他最感兴趣的应该是自主游戏。理解孩子就是一个解读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刚才的谈话对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启发。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引导孩子去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更好的去理解孩子,走进孩子。</p><p class="ql-block">我们理解孩子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更多的时候是要跟孩子们共情。共情能够营造出一种非常宽松的心理氛围,也能让我们拉近和孩子心与心的距离。更多的不是耳朵的倾听,是在了解了孩子以后的,和孩子心理距离的靠近。公顷也不等于成人,站在儿童的视角去体验,更多的是让我们回到童年时代的那种真实的感受,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回到童年。</p><p class="ql-block">说到共情,有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策略,大家都尝试过。在和孩子谈话的时候,你一定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对话。一个字,先用我。比如你带班时看到一个孩子不高兴了,想要发脾气,你就跟他说,我看你很生气,就要发脾气了,不过还好,我小时候啊,比你脾气还大呢。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你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愿意敞开心扉,把他的想法说给你听了。</p><p class="ql-block">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大家尝试一下第一个字,用我和用你两种不同的体验和感受。</p><p class="ql-block">我们更多人关注的是消极情绪下的共情,而忽略了积极情绪下同样也需要共情。一个例子,一个三岁的孩子,兴冲冲的拿着自己画的一张看起来比较凌乱的画的时候,大部分人会这样想,你这是画的什么呀? 如果我们用比较积极的情绪代入进去:哇,这是你的新作品呀,我好像是看到了你的线条在跳舞呢。来想想孩子会怎样回应?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呢?请大家都试一试。</p><p class="ql-block">我听到刚才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接纳和共情,拉近我们和孩子的心理距离,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孩子。接下来,我们在回应和支持孩子的时候,就会有更好的支撑。</p><p class="ql-block">下面咱就用回应和支持这个话题来聊一聊。</p><p class="ql-block">多给孩子正向的鼓励和信任,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表扬的话要具象化,聚焦于他的具体事,他的行为。</p><p class="ql-block">具体的表扬是对孩子非常有力量的、有声的支持。在幼儿园里还有一种无声的支持,那就是幼儿园的环境材料,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当中,我们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环境就是孩子的,孩子就是环境的小主人。在创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 让他多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和意见。让环境为孩子们发声。比如在墙上呈现孩子们活动,游戏生活的轨迹,并定期进行动态性更换。此外,还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留白的空间,让孩子充分的参与进来。多提供表达表现表征的机会。</p><p class="ql-block">在公共环境创设上,我们要遵循一种什么样的原则?就是儿童的一米视角,以儿童的一米视角来看环境,定制一些特色的互动的区域,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和操作体验。在户外环境创设上,我们要一定注意区域之间的融合性、互动性、开放性、以及自然生态化,同时,根据孩子游戏进展,定期更换材料和投放低结构的材料。总之,幼儿一定是和环境互动长大的,幼儿园的环境是对孩子成长无声的支持。</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着用笔记录下孩子的表达,也是对孩子的支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犹如医生对孩子的行为望闻问切,细致观察,进行倾听。这时候我们用照相机,笔记本,录像机记录下孩子的活动过程,是将孩子的活动过程变成可视化的活动记录,同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到记录的过程当中来,让他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自主表征自己的活动过程或者是活动作品,幼儿和教师在记录的过程当中实现了活动的记录总结提升,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实现与孩子共同成长。</p><p class="ql-block">我们用角色身份介入到孩子的游戏和生活当中,也是很好的一种支持策略。比如现在非常火爆的淄博烧烤店就已经开设到幼儿园的活动区,一天只有一名店员在一边收口一边招呼着客人,忙的不亦乐乎。孩子们没有意识到,在角色的职位和数量上设置的不足,老师发现后就适时以店员的身份介入到这个游戏中,提醒孩子是不是只有一名店员?我们忙不过来,我们是不是该招聘店员啊?在说的过程中,老师在那儿收拾桌子,招呼客人,示范和引领着孩子。这时就有孩子应聘店员加入到游戏当中。时候教师就是以店员角色的身份深入到孩子的游戏当中,让游戏顺利的推进,</p><p class="ql-block">教师在观察,倾听判断之后,选择了一个适宜的契机,角色推进了游戏的深入进行,进而支持了孩子有意义的学习。这种潜移默化的示范,也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p><p class="ql-block">以角色的身份介入这种支持方式在幼儿园具有典型性。我们家长在家庭当中也可以这样做。在某幼儿园,园长对家长们说,为家长请把自己变成孩子们的玩具吧!在家庭中,我们不是带着孩子去玩,而是进入到孩子们的游戏当中去,这点特别重要。对于儿童游戏的支持,我倾向于根据儿童不同的特点进行划分,动作类的支持、形象类的支持、以及语言类的支持。在实际当中,我们给孩子的支持往往是混合型的。在我们探讨支持的时候,有没有哪一种支持是绝对科学的呢?我想这个问题不一定有准确的答案。我们探讨提升教师支持的适宜性会更有价值。就这个话题,我想有两点是比较重要的。</p><p class="ql-block">第一点是有意识,我们在给孩子提供支持的时候,是否认真的去考虑我们倾听,理解和支持之间的逻辑关系?</p><p class="ql-block">二点是询证,就是基于证据。就是我们支持完以后,不能不管后面实际产生的这种效果,所以后面的检验也是非常重要的。</p><p class="ql-block">情况不同,提供的支持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提供支持的时候,我们要不断去思考,为什么要提供支持?同时还要去检测我们支持的效果怎样?无论是怎样的回应与支持,我们都要立足于对孩子的倾听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们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倾听是情感和心灵的互动,真正的看见儿童是从倾听儿童开始的,爱孩子就要学会倾听孩子,同频共振,共同成长。儿童的语言千万种,让我们倾听孩子理解,支持孩子,让我们厚植根与魂,全环境立德树人,全身心为孩子美好明天继续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