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后李文化,因首次发掘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而得名。该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地带。后李遗址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济南至青岛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时发现的。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大约距今8500——7500年之间,前后延续约一千多年时间。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之一,被列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齐鲁文化探秘—走在路上202306</p><p class="ql-block">古老的中国文化按照地域分为中原文化、秦陇文化、巴蜀文化、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十大块。发源于齐鲁之地的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初期影响最大的文化支系。</p><p class="ql-block">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就生活着与“北京人”同时代的“沂源人”。黄帝时期已经有东夷、九黎等族,到周人以自身为中心,将这些民族按方位划分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东夷所处地区大约在今安徽、山东、江苏一带,而山东则为最盛。东夷一共有九种,是多个民族并存的松散大联盟。东夷在夏朝时已经繁盛,而夏朝距今不过四千多年时间,东夷的根到底在哪里?从考古可知,山东目前发现的远古人类文化共有五处:</p><p class="ql-block">一、后李文化</p><p class="ql-block">1992年发现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距今约八千五百年到七千五百年,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主要遗迹有房址、灰坑、壕沟、墓葬(无随葬品),最早陶瓷,有明显用火痕迹,迄今中国发掘最早的新石器文化。</p><p class="ql-block">二、北辛文化</p><p class="ql-block">1964年以滕州市官桥镇北辛遗址最为典型,距今约七千三百年到六千三百年,薛河孕育了东方最早的农耕文明,从翻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手工业萌芽,粗糙的陶器有纹饰,刷新了养猪史,骨针缝制进入了穿衣阶段,是母系氏族社会最为繁盛阶段。</p><p class="ql-block">三、大汶口文化</p><p class="ql-block">1952年发掘,因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距今约六千三百年到四千五百年,发明了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彩陶,图案精美分类齐全,精良的玉器,较高的建筑技术,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贫富两极分化,出现多寡不一随葬品。</p><p class="ql-block">四、龙山文化</p><p class="ql-block">1928年济南历城龙山的城子崖遗址,距今约四千三百年到四千年,最显著的特征是城址的发现,玉器以片雕为主,镂雕为辅。制出光、硬、薄如蛋壳的黑陶,历史上的制陶鼎盛期,酒文化已达新高度。</p><p class="ql-block">五、岳石文化</p><p class="ql-block">1959年发现平度市东岳石村,距今约三千九百年到三千五百年,属城邦国家发展时期,家族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日益巩固,陶器古朴典雅、厚重实用,制陶技术明显衰落,进入早期青铜时代,掘出了迄今为止唯一夏朝城池。</p><p class="ql-block">山东地区以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谱系脉络清晰,衔接非常紧密几乎没有断代。文物反映从远古蛮荒到定居农业,从粗糙的打制石器到工艺精湛的玉器,从简单的粗制陶器到精美绝伦的蛋壳黑陶,以各种角度映照出当时山东地区辉煌的史前文明。</p><p class="ql-block">夏商两代,山东地区主要是东夷族人建立的众多方国,在与中原王朝碰撞融合中,共同促进了华夏文明的最终形成。西周初,姜太公封于齐,以治理夷人。周公封于鲁,以拱卫周室。齐文化尚功利,求革新,鲁文化尊伦理,重传统。东夷文化向齐文化演变,宗周文化则在鲁国完整地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以齐鲁为核心的山东诸国经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发展,逐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实现了首霸;鲁国忠实的捍卫光大周礼乐制度为己任;田氏代姜,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黄老独盛,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先秦文化繁荣。荀子在齐鲁文化合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姜尚、管子、晏子、墨子、孟子的富国思想,儒道墨显学的传播,把学术和政治相结合,深深影响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国家,齐鲁纳入大版图。两汉的山东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进步,手工业强盛,尤其冶铁和纺织业领先全国,西汉所设50处铁官中山东就占12处,山东的临淄、定陶、亢父在汉代并称为三大纺织中心。</p><p class="ql-block">魏晋十六国时期,经历了分裂与战乱的痛苦,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陆续进入山东,与本地居民相互融合,隋唐以后,山东作为最为富庶的经济区之一,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相对富足,贸易交流十分活跃。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截弯取直纵贯山东西部,成为明清时期山东社会经济生活空前繁盛的最大看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