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我收藏的 “ 羊皮纸 ” 文件,它出生在南非约翰内斯堡 普鲁玛欧美人古董店,已经陪随我近三十年了,我感概万分,这幅 “ 羊皮纸 ”向世人讲述着自己的文化、经历、历史及它心里的故事,我始终认为:不管是羊皮纸也好,还是中国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它们俩的贡献都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使古罗马和中国的文明流传至今 ,成为佳话而念念不忘 。</p> <p class="ql-block">古代世界各国文化人写字的用具和方式真是五花八门:中国人最先是将象形文字刻在甲骨上,然后是刻铸于铜器上,后来用笔写在丝绢上,称为“帛书”;而古埃及人把字写在采自尼罗河畔的一种芦草上,后人称之“纸草书”;古印度人则把椰树叶压平、剪裁整齐用以记事,并称为“树叶书”;西亚两河流域的先人则是将文字在泥板上刻好后,再放到火上烧制而成“泥版书”……</p> <p class="ql-block">而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则是将小牛皮或羊皮加工制作成“皮纸”,当做高级书写材料。皮纸是由专门的工匠制作,工匠首先把胎牛皮、小牛皮或羊皮加工鞣制,使其软化,然后用器具刮去上面的附属物,使组织表面平整光滑,而且柔韧稀薄,人们习惯把它叫“羊皮纸”。</p> <p class="ql-block">人们用羽毛或芦管当笔,蘸了墨水之后把字写在羊皮纸上,然后装订成册。他们看的书是手抄本的,谁要是想得到一本书,就只有去抄写了,当时的富贵之家都有抄书的奴隶。另外,为了便于保存和携带,聪明的古罗马人还常把厚叠的书册用木板进行上下固定,称其为 “ 书板 ” ,这样还可以防止乱页、掉页。当时著名政治家、大学者西塞维,每次去竞技场观看角斗表演时,都随身带着 “ 书板 ” ,当表演项目惨不忍睹时便独自翻阅起 “ 书板 ” 。</p> <p class="ql-block">羊皮纸的使用,让罗马人发明了奇特的“蜡版书”。蜡版制作方法是:先用黄杨木或其他细质木材做成小板,在木板中同部位挖出长方形凹槽,用以盛放黄色或黑色热熔的蜡,内侧上下两角(相当于当代书的订口位置)钻有小孔,然后用绳穿过小孔将许多木板串联起来,这样可以使里面的蜡版不受磨损。</p> <p class="ql-block">印度和东南亚 贝叶,在印度古代,记录文字最常见的载体就是贝叶。贝叶最早起源于印度,其原材料是贝叶棕,这种植物在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是特别常见的。贝叶棕的贝叶外形十分宽大,特别适合书写,只要对贝叶进行一定程序的加工,就可以在贝叶上书写文字了。不过想要在贝叶上写字,需要使用铁笔竞进行刻字,然后再涂上一层墨。虽然这会使得文字记录过程比较麻烦,经过处理的贝叶,刻上文字后,可以保留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上千年。贝叶常见于印度等东南亚地区,后来被印度人发现其可以书写和保管,就成了印度及东南亚记录文字的主要载体了。和春秋战国同时期的印度就已经能熟练加工贝叶了,他们不是在上面直接写字,而是用了 “ 刻 ” 的方式,刻好后再上墨,这样能看得很清楚。正因为如此,印度文明又有了 “ 绿叶文化 ” 的别称。印度的佛教徒们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及画佛像,贝叶经就是由此得名。其是古印度的梵文文献,是研究那个时期的重要原始文献。在我国西藏,保留有大量贝叶经古写本。由于,其古老的历史,贝叶经又被称为 “ 佛教熊猫 ” 。</p><p class="ql-block">在古印度,人们使用贝多罗 ( 梵文Pattra ) 树叶作为书写工具,这种树叶类似于棕搁树叶,呈扇状均匀分布,贝叶采下后先经水煮、晾干,然后把叶片两面磨光,并截成宽约 7 至 8 厘米,长约 60 厘米的长方形。人们将圣人的事迹及思想用前端比较尖的笔记录在象征光明的贝多罗树叶上,而佛教徒也将经文刻写在这种树叶上,后来人们将刻写在贝多罗叶上的经文称为 “贝叶经 ” 。古代大乘经典的贝叶经,是把油和煤烟的混合物涂抹在字迹上,然后再用热沙拂拭,这样一来文字部分就被染黑了。最后在贝叶上打个小孔,用绳装订成册。如此制作出来的贝叶经具有防潮、防腐及防虫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 莎草纸 — 埃及博物馆在首次展出一批世界已知最古老的纸莎草文献。埃及文物部长阿纳尼说,这批纸莎草文献是已知最古老的纸莎草文献。由埃及和法国科学家 2013 年在红海边发现,是埃及古王国时期第四王朝胡夫法老时期的作品,距今 4500 余年,由圣书体和僧侣体写成。据介绍,这批文献中最珍贵的是 “ 梅勒日志 ” 残篇,尼罗河三角洲广袤的沼泽中生长着一种貌似芦苇、高而坚韧的被称作 “ 纸莎草 ”的水生草本植物,纸莎草高达 2 米以上,将皮削去,把浅色的内茎切成 40 厘米左右的长条,再切成一片片薄片,挤压去水分,晾干就成了纸。纸莎草纸通常被制成长不超过 48 厘米、宽不超过 43 厘米的纸张,不过,经过编织与粘接之后的草纸可以变得很大,埃及出土的莎草纸中,最长的将近 50 米。纸张表面呈水平纤维状,反面呈垂直纤维状,沿着纤维水平走向的方向卷成桶状存放就能千年不变。当时必须选用埃及南部的纸莎草剥去绿色外皮将白色内芯削成薄片浸泡水中六天,祛除糖分物质再用木槌反复捶打纸莎草片用面杖擀平接着,用手工编织方法将草片横、竖条叠加编出 “ 纸 ” 来。很多人会将其认为是最早的 “ 纸 ” ,虽然它也是由植物制成,但只是很简单的加工,就是将莎草的茎先切成了薄片。然后,泡在水中,再用锤子不停的捶打,使其成为了薄薄的片状,和后来说到的 “ 造纸术 ” 完全两个概念。</p><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最早的纸出现于中国的西汉时期。公元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并加以改进,开创了以树皮、破布、麻头、鱼网为原料,并以沤、捣、抄一套工艺技术,造出了达到书写实用水平的植物纤维纸,称为 “ 蔡侯纸 ” 。从此,纸逐步取代了竹木筒和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如果莎草纸 / 羊皮纸 / 贝叶纸也算纸,那么竹简 / 龟壳也能称作纸了。</p><p class="ql-block">以上这些都是直接拿天然材料来当纸用,并没有经过什么加工,过于依赖原材料而无广泛适用性。“ 蔡伦纸 ” 是世界上第一种用各种纤维合成加工生产出来的纸,与现代造纸技术原理相同,所以说是中国发明了纸。其他那些所谓的纸根本称不上发明。</p> <p class="ql-block">以天然羊皮和经过加工的牛、羊皮为书写载体的文献公元前2世纪出现于小亚细亚的帕加马。当时,为了克服埃及国王对纸草禁运的困难,帕加马人用牛羊皮代替了纸草片。英文parchment即由Pergamum (帕加马)一词演变而来的。</p><p class="ql-block">精致的羊皮书写材料是用小羊或小牛的皮制成的,称为精制犊皮或羔皮。其制作过程是:将皮洗净,去毛,再放入石灰水中刷洗(去油脂),撑开晾干,用滑石粉或浮石粉把皮的表面磨擦平滑,即成可书写文字的半透明淡黄色羊皮,然后裁剪成页或连缀成册或粘成长幅。羊皮文献是在天然羊皮用于书写后几个世纪才发展起来的,而天然羊皮在后来的某些情况下仍用于书写,特别是用于书写宗教著作和礼仪方面的文章。 公元前2世纪以后的数百年间,羊皮文献与纸草文献同时被普遍使用。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纸草文献和羊皮文献占绝大多数,后来羊皮文献在欧洲仍然沿用,特别是用于书写法律文件,直至近代。</p><p class="ql-block">与纸草相比,天然羊皮和羊皮纸较重,价格较贵,但能耐久,并能两面书写,适用于正式的文书。公元 4世纪,罗马皇帝规定公文必须用羊皮纸。羊皮文献在欧洲沿用了许多世纪,直到中世纪末才逐渐被纸张所取代。现存羊皮书实物有谷腾堡42行《圣经》,藏于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蜡版的书写工具是用金属做成的针,也有用象牙或骨头做的。这种针一端是尖的,用以在蜡版上划字;另一端则是圆的,用以修改写错的字。因为可以修改,所以蜡版可以反复使用,他们多用它来记事,它还有练字、写诗或记账等等多种功能。</p><p class="ql-block">蜡版书的流传和使用颇为广泛,无论学者、诗人,还是僧侣、商人都用它。蜡版书,用金属和象牙作为底板和封面,做工精致,画面美丽。但蜡版图画在当时是比较珍贵的。</p><p class="ql-block">据说,古罗马人发明的蜡版书在欧洲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纪初。目前,在罗马以及那不勒斯城的国家考古博物馆中,都珍藏有古罗马时代的蜡版书。</p><p class="ql-block">但蜡版书也有其缺点:在流动中蜡版上书写的字迹比较容易因为受到磨擦而变得模糊不清,而且由于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比较粗糙坚硬,不便于进行精细和工整的书写,多为草书。</p> <p class="ql-block">欧洲羊皮纸的制作材料就是羊皮。想要制作羊皮纸,首先需要将羊皮浸泡在石灰水中,接着再去除羊皮表明的毛发和皮质,最后使用外力将羊皮拉伸展开,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张羊皮纸。值得注意的是,羊皮纸的成品是特别高的,所以在欧洲一般只有贵族能够使用。欧洲的僧侣就使用了羊皮纸来写字,因为羊皮纸的价格非常贵,因此就导致了书籍、手稿的传递变得困难,文化知识的传播更是无从谈起,据说在当时一套《 几何原本 》的价格是 10 枚金币。之所以普通人用不起,那是因为一只羊制成的羊皮纸写不了几句话,所以,仅限于欧洲的贵族使用,这也大大限制了知识的传播。</p><p class="ql-block">羊皮纸虽然贵,但它的优点也是明显的。它的两面都很光滑,可以书写,用鹅毛笔在羊皮纸写出的字,能充分显出字体的饱满和色彩感,且不怕摺。羊皮纸质地柔软,有韧性,不似莎草纸那般易折损,而且高纬度地区阴冷潮湿的气候也不利于莎草纸文献的保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羊皮纸的出现与胜利,古代地中海地区的各个文化圈皆有用羊皮纸书写的传统。羊皮纸以绵羊皮为主,也包括山羊皮,一些小牛皮纸也被统称为羊皮纸。在羊皮纸之前,是埃及莎草纸的书写时代。莎草纸的出现与埃及文明史的发端几乎同步,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纸质书写材料,用莎草纸制作而成的卷轴( roll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形式。公元前 8 世纪左右,莎草纸经由地中海东岸的港口城市毕波罗斯( Byblos )( 现为黎巴嫩的阻巴依港,Jubayi )传到古希腊和罗马。公元前 7 世纪,莎草纸已经成为由埃及向希腊出口的大宗商品并改变了希腊文化的口述传统。莎草纸书写的优势地位一直保持到中世纪早期,之后,才逐渐被更具竞争力的羊皮纸所替代。</p> <p class="ql-block">古代西方很早就有用动物皮书写的传统。“ 事实上,几乎所有家养动物的皮,甚至鱼皮,都曾用来做过书写材料。” 动物皮书写的最早记录可以上溯至公元前 2500 年的埃及第四王朝时代。在当时的埃及,人们用莎草纸与动物皮一起书写文字。这里的动物皮多为皮革制品 “ Leather ”。公元前 6 世纪两河流域的泥板文书也显示出当时的书记员分为 “ 粘土板书记员 ” 和 “ 兽皮书记员 ” 两类。公元前 3 世纪左右,则出现了目前可追溯的最早的羊皮纸小册子。</p><p class="ql-block">羊皮纸的制作工艺开始臻于完善是在公元 2 世纪左右,这为之后中世纪 “ 羊皮纸时代 ” 的到来奠定了最初的工艺基础。羊皮纸工艺的完善源于今土耳其西部的帕加马王朝,主要与该王朝的莎草纸供应危机和国王欧迈尼斯二世( Eumenes II )的文化建设有关。国王欧迈尼斯二世在位时大兴图书馆,与同时期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形成竞争,埃及因此停止向帕加马出口莎草纸。欧迈尼斯二世于此改良动物皮制造工艺,开始使用羊皮纸,并传到罗马帝国的其他地区,羊皮纸遂大行于世。现代英语中 “ 羊皮纸——Parchment ” 一词就是以帕加马城( Perhamum )来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公元1~4世纪,地中海地区是莎草纸和羊皮纸混用的状态,并逐渐呈现出后者取代前者的趋势。而后,罗马帝国崩溃,中世纪到来,羊皮纸书写迎来黄金时代。羊皮纸取代莎草纸是从西欧逐渐蔓延至地中海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在于莎草纸的供应危机。当时,莎草纸最初产地仅限于埃及哈尔图姆( Khartum ) 北部地区的尼罗河谷地,因此长途运输费用高。而且,原材料的产地单一很容易会因为政治和经济封锁而出现出口危机。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和东罗马,埃及归于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管辖,莎草纸出口价格暴涨,导致羊皮纸在西欧国家的使用量大增,莎草纸逐渐被弃之不用。公元 5 世纪,“ 莎草纸文献彻底从西欧消失了。” 到了拜占庭帝国后期,阿拉伯逐渐控制了埃及,莎纸草在欧洲的供应危机全面爆发。东欧也彻底告别了莎草纸。此外,羊皮纸质地柔软,有韧性,不似莎草纸那般易折损,而且高纬度地区阴冷潮湿的气候也不利于莎草纸文献的保存。“ 约公元350年,凯撒利亚的潘菲卢斯图书馆有许多莎草纸卷已经损坏,需要用羊皮纸重新进行抄写。” 用羊皮纸装订而成的手抄本,比之莎草纸卷轴,可承载更多的文字和内容,比如 “ 现存最早的羊皮纸抄本《 伊里亚特 》,如果用莎草纸抄写,同样的内容大概要 24 个卷轴 , 而用羊皮纸只需要一个抄本。” 这样一来,不仅羊皮纸取代了莎草纸,抄本也渐渐取代了卷轴。</p> <p class="ql-block">羊皮纸上的文化更替与文艺复兴</p><p class="ql-block">从书写材料的角度来看,欧洲的中世纪历史主要是一部在羊皮纸上讲述基督教文化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书写媒介是思想表达的有力形式,甚至成为思想本身。在中世纪,书写在羊皮纸上的基督教文化替代了随着莎草纸腐坏而逝去的古典文化。羊皮纸在中世纪最重要的用途在于宗教典籍的抄写,它便于检阅的特点强化了文字在文化传播中的权威,基督教的文化地位因此得到加强和巩固。</p><p class="ql-block">羊皮纸上的旧约《圣经》颇具特色。质量最好的羊皮纸用犊皮制成,谓之犊皮纸(vellum)。摩西五书就特别要求必须书写于犊皮纸上。具有同样特点的还有著名的死海古卷。死海古卷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主要用希伯来语记录的旧约《圣经》。死海古卷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其书写材料主要是羊皮纸,也有部分莎草纸。在死海古卷中,除了《以斯帖记》之外,包括保存得最完整的《以赛亚书》在内的近千卷文本,虽然距今已经有超过2000的历史,但是在考古学家长达50多年的专业修复下,至今仍可辨读。</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难得的收藏品原件 ,从这件羊皮纸的文字记载是 : “ 1730 年 10月 9日 ” 到现在我们再次相遇已经是 293 年过去了,我为什么要展示这件收藏品 ?!它默默地在我身边已经近三十年了,因为这件 “ 羊皮纸 ” 文件深深吸引着我,它的真正的 “ 羊皮 ” 、它的清晰的钢印税证及雄狮火印、它的精美的 实实在在的用鹅的羽毛或芦管当笔,蘸了墨水之后把字写在羊皮纸上的文字,此时此刻我已经到了非买不可的地步了。今天我要展示给世人的就是,让大家都能感受到 293年前的大不列颠的文字精彩 ;让大家都知道 “ 羊皮纸 ” 是怎么样子的和 “ 羊皮纸 ” 的文化、历史和它的故事 ;让大家懂得这件 “ 羊皮纸 ” 文件显示的历史意义和重要地位,“ 羊皮纸 ” 不是平民百姓能用的,或用得起的,更重要的是从里面的钢印、税票和火印,而且里面的火印又是雄狮印戳火印更增加的这件文件的传奇色彩,应该是当时大不列颠皇室、宫廷、贵族权力的象征,据说这是一份当时大不列颠土地买卖交易记录的全过程,我很想读懂它,回当时大不列颠的历史原貌及真相,哈哈 天上掉下的 “ 馅饼 ” ,我接不动啊 ……。</p><p class="ql-block">这叫 “ 不同的遗憾,人生也会有不同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我在查阅世界邮票的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了与我的 “ 羊皮纸 ” 文件类似的一件文物收藏品,机遇的巧合,在这里我再展示一份 “ 羊皮纸 ” 文件,它的年代是 1786年,有当年的税票证一张,而我收藏的羊皮纸文件税票有连体三张,在图案、大小、面值都不同,还有它的火印章似乎是飞鸟,而我收藏的是1730年的,前后相差56年用的是雄狮火印,有细节差别,可能是各类文件的级别不同,里面就税票图案信息还是一系列图解说明,但总体上来说都是当时大不列颠皇室贵族权力的象征。大家可以结合起来加深理解这不可多得的大不列颠 “ 羊皮纸 ”文化及历史文物收藏,希望大家喜欢。</p> <p class="ql-block">收藏是个人对生活与生命价值的感悟,收藏也是一种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收藏更是一种心灵与历史文化的碰撞和自我寻根过程。</p><p class="ql-block"> 收藏是一种精神文化。收藏依靠的是知识,积累的是经验,体验的是文化,判断的是价值,欣赏的是美感,提升的是品位,增长的是才知,纯化的是境界,感悟的是历史,赞叹的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敬奉的是自然传承的希望,亦是梦想涌动、财富积累、荣耀快乐的盈溢!</p><p class="ql-block"> 收藏是一种智慧修养。任何一件古物,都是有灵性的,收藏的过程是一种缘分,是对美的发掘,而不是对物的掳掠。亦如芳华红颜,贵在曾经赏识,把酒诉衷言。收藏纸币不仅仅在储存一种价值,更是一种回忆,是对一个时代经济、文化、科技印迹考究,亦是收藏者与历史之间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和对话。</p> <p class="ql-block">收藏的真正意义在于传承和发扬。收藏不仅是一种陶冶情操、怡养性情的个人行为,更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自然选择。真正的藏家,内心藏有火种,以一己之力,传承人类文明。通过收藏,感悟传统文化,提升审美水平,丰富文化内涵、凝聚民族精神,进而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p><p class="ql-block">为投资而收藏这是一种积累、倍增财富,传存藏品的手段,收藏成为投资理财的工具,投资与收藏既是一种资本运作,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因文化而收藏,才能净化收藏,丰富收藏,进而开拓藏品应有的历史文化空间,让人生因收藏而精彩。</p><p class="ql-block"> 收藏最初的宗旨往大了说,是一个名族的记忆,证据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实时标高,通过收藏你能看到我们的商代,周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往小了说,是满足文人雅士的一些内心需求,帮他理解纷杂的世界。</p><p class="ql-block">收藏也是一项具有知识性和娱乐性的活动,通过收藏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收藏不受年龄和文化层次的限制,通过收藏可以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藏友。收藏是一种时间和耐力的考验,通过收藏可以排遣心理上的孤独和压抑,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健康,在饭后茶余约三五知己聊聊收藏,谈谈文化,岂不快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