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人生这道场

安然

1 <p class="ql-block">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者,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亦如其人”。南齐王僧虔说:“书之妙道,以神采为上,以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古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晓声在《人世间》中,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在书里,苏轼告诉你,“人间有味是清欢”,汪曾祺也说,“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广一点。”在柴米油盐里开出花。增加体验的维度,获得全新的理解和感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庸先生说:人生就该大闹一场,悄然离去。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不管是成名得势,呼风唤雨,还是丢名去势,一钱不值,人生,都只是一场体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包括生,老,病,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的开始阶段,就应该顺势而为,奋发向上,在收尾阶段,则要及时退出,黯然走开。历史上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功成身退的人物:如张良,范蠡等人,都是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功成之后,隐迹江湖。古人所谓的“来如风雨,去似微尘,”大概就是这种归于本真,寻回自我吧。</p><p class="ql-block"><br></p> 2 <p class="ql-block">那我们来聊聊一生傲骨读书人,能油腻到什么程度?君子固穷,却能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说到底,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是放不下他三更灯火五更鸡学来的这套人生观、价值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想,现实,社会,压垮孔乙己的稻草,到底是什么?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是突然读懂了孔乙己,发现自己也是那个穿着又破又烂的长衫站着喝酒的人,却还在看别人的笑话。鲁迅先生说:“我只用了一句话,就可以让一个人精神失常。”那么,天资欠缺又自尊心极强的人,该如何突破自我设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隔百年,如果让孔乙己和咸亨酒店复活,孔乙己是否还有穷书生的特性:有一些知识,自命清高,廉价的自尊心又撑不起他的野心,攀不到高处,便寻了低处证明自己的鹤立鸡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阎真在《沧浪之水》里有一句话:良知和责任感是知识分子在人格上的自我命名。从孔乙己偷书被打断腿,他一直认为自己和那些短衫人是有区别的。他一直这样标榜自己,却又面临生存问题,无法将信仰与生存有效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记》里有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首先当解决生存的基本需求,才能去谈礼仪廉耻,精神追求。凡人的原则就是明哲保身,而孔乙己自始至终抱着知识分子的那份“理想”活在自己的“文化梦”里,无法低下清高的头去适应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地不限人,人自限于天地。世人都有一些生活原则,人们对事情的态度总是由自己的情感和利益决定的,没有什么客观性可言。偏见也无法依据逻辑来矫正,它本身就是一个逻辑起点。在生存中求发展,在适应中寻转变,遵循原则,不代表墨守成规,坚守信仰,不代表忽视绝地求生。</p><p class="ql-block"><br></p> 3 <p class="ql-block">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先生笔下就塑造了一位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她的形象是丰富而立体的,她对宝玉有过爱慕之心,也曾试图从宝玉那里获得爱情的抚慰,但最终还是回归了现实。她聪慧能干,待人真诚,对下人也是宽厚。她还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女子,对时代和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她就是薛宝钗。可以说,薛宝钗是一个为人处世极有分寸感的女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薛宝钗是一个早熟的女孩,她对宝玉是有感情的。有一次贾宝玉因为结交贾家敌对势力忠顺亲王的戏子,犯了政治大忌,同时还因遭贾环诬告,被贾政关在书房里一顿毒打,共计打了50大板,被打得“奄奄一息”。事后,薛宝钗去看望贾宝玉,说了一句话就可以看得出来她其实也一直喜欢着宝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份感情在得知宝玉受伤后,内心不禁地流露出来。宝钗当时说的这句话是:“早听人一句也不至于如此,别说老太太、太太,就是我们看了……”可见她内心是十分的心疼,但是又意识到自己不小心说错了什么话,“低着头,红着脸,摆弄着衣裙”,这种种表现都是少女的害羞以及对爱情的期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宝钗是一个聪明的女孩,她明白贾府是个大家庭,而她又不愿违背贾府的规定。因此,她选择了和宝玉保持距离。薛宝钗是个封建思想严重的人,她不像林黛玉那样大胆追求爱情,而是认为婚姻大事应该慎重。当她知道宝玉和黛玉的关系后,她没有表现出喜悦,而是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自苦之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薛宝钗“会做人”表现在尊重人,恪守“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人生哲学。她能严守秘密,该说的才说,不该说绝对不说。即使别人己经知道她掌握了事情的枝节根底,要她有所透露,但她能守口如瓶,连半点儿风声也不会泄露。绝不像其他女人那样,说东家,道西家,嚼烂舌头,搬弄是非。薛宝钗“会做人”,是因为她认定“和为贵”。这不仅体现在她对长辈的理解和尊敬上,还表现在她对处于封建阶级中的平辈人以及下层的被压迫者的同情关怀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例如,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这显然是迎合贾母。王夫人逼死了金钏儿,薛宝钗和袭人听到消息后,奴性很强的袭人只知道悲伤而流眼泪,而薛宝钗此时在心里固然悲伤,但她考虑得更周到,急忙撇下袭人,跑到王夫人处调和。这样处理能兼顾多方,深得人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初,林黛玉对于后进贾府的薛宝钗一直存着戒心。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数,林黛玉一次次挖苦讥笑薛宝钗,可是薛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后来林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之前,她两人是一种情敌关系,而从四十二回起,薛宝钗对林黛玉的态度主动由敌意转为友好。可见,为了调适人际关系,薛宝钗不仅能够谦让顾全大局,还能够化敌为友,真是有非同一般人的道德修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薛宝钗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她既有温柔的一面,也有决绝的一面,既有“呆”气,也有“狠”气。她的情感世界里,也有过爱情和友情的希望和憧憬,也有过被爱情和亲情所困扰的苦恼。宝钗是《红楼梦》中出彩的一个女子,也是最为复杂、最为立体的一个女子。在《红楼梦》中,薛宝钗让你读懂“会做人”的人生哲学。</p><p class="ql-block"><br></p> 4 <p class="ql-block">人随春景好,春许万事安。人间四月天,是生活的光,暖和希望,是茶心的澄澈和灵魂的明朗;五月,是活脱脱的人间美好,存在你我脸上眼角眉梢,仅仅一句爱,就足够了,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中,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即使摘不到春天的花,也一样可以拥有春天。过日子,要多谈喜欢,喜欢烟火暖,喜欢岁芳然,我们要陪伴自己,好好长大。人生这条路,走着走着就有了答案,所有的跌跌撞撞,都是在迎接生命一场最盛大的花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一本书,点一盏心灯,照亮身体和灵魂,在路上。很喜欢路遥笔下“巧珍”这个人物,敢于追爱,也接受现实,不停止学习,也不向命运低头。作为女性,她会让我想起另外一位女士,她说:并不是丈夫让自己成为了第一夫人,是因为他是她的先生,他才成为了总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巧珍的身上,就让人看到了这股力量。高加林在集市张不开嘴卖馍,她可以成为一吆喝就卖光馍的销售高手,高加林在玉米地里为农活不知所措时,她又可以利落地把农活干好。面对她心中对自己没文化配不上对方的难题,她也直接面对,并让妹妹教自己学习。在巧珍身上,我看到了女性的坚韧,不被生活打垮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顺爷爷说,巧珍就是一个“金子”一样的姑娘,有“金子”一样的心,被分手,还在担心自己不能成为拖住高加林进步的累赘。有时想想,人哪,最难的不是在顺风顺水中保持乐观,而是身处逆境依然积极笑对生活。希望生活里的每个“巧珍”都能幸福,每个年龄段都有乘风破浪的勇气,自信又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浅书长信,写给五月的你。人生路漫漫,步履宜缓缓,我们啊,要不惑,不忧,不惧,自持清醒,拈花浅笑,素素而行。愿你我都能被五月喜欢,在时间的每一条纹路上,有幸相伴晨起月落,安度琐碎日常,在庸常细碎的事物上,撒上太阳碎碎的光芒,一起贪恋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半素心以清简,一半寂静许清欢。人生万般品相,一半一半,就是圆满。日子是一朝一夕的烟火,人生是一步一行的安然。放下生活的微凉,拥抱五月的暖阳,浅浅笑,轻轻爱,稳稳走。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缤纷的人,眼里心里都有玫瑰与欢喜,这便是我们在岁月漫漫里热爱生活的理由。</p><p class="ql-block"><br></p> 5 <p class="ql-block">生活总是一半清欢,一半无奈。余华说: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令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十一种孤独》里也写道: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终归要一个人,尝遍所有的人生滋味,孤勇前行。若​一味与孤独的刀剑相向,最后只能让自己遍体鳞伤。​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碗鸡汤,而是一个巴掌。​说到底,向外界寻求依靠,还是因自己不够坚强,不够成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真正能治愈孤独的,不是成为人中龙凤,也不是在社会中八面玲珑。想要摆脱内心的荒芜,既不是去逃避现实,也无须强行将自己从中抽身而出。真正应该做的,是从容迎接命运带给我们的一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而当你强大到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看似凶神恶煞的世界,也会突然变得温文尔雅。这一路走来,我们虽然只身前行,却仿佛带着一万雄兵,面对生活的一切苦难,却依旧能够云淡风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姆写了《月亮和六便士》,《人性的枷锁》……他说,他最喜欢的是《寻欢作乐》,因为那个脸上挂着明媚可爱的微笑的女人为我再次生活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他心中有一片白月光,但爱情,需要克服彼此的厌倦。但相比爱情,谋生,才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陪伴,才是晚年最长情的告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西一生追逐爱情,也满足了德里菲尔德对爱情的幻想。巴顿夫人不遗余力捧红了德里菲尔德,自己也赢得了声誉。埃米借助婚姻的梯子一步登天,成为德里菲尔德晚年生活的拐杖。在每一段感情里,每个人都提供了自己的价值,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交换理论》中说:“人情关系最本质的隐藏逻辑是,要有对等的价值交换。”感情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一段感情的牢固程度,取决于彼此能否满足对方的价值需求。与其在一段感情里变得低声下气,不如努力奔跑,提升自己的价值。你的价值,才能决定你的感情。</p><p class="ql-block"><br></p> 6 <p class="ql-block">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每一次阅读,都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人世无常的悲慨,读一读书,笑着和自已和解。纵使自怜囊涩难沽酒,犹喜船宽可读书。认认真真把书读薄,把人读厚,在方寸间抵达自己向往的诗与远方。了了青山见,悠悠见我心。只有频率相同的人, 才能真正理解你的万里山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不外乎是三餐一宿、爱与被爱,和安全感。芸芸众生也不外乎是见人、见智、见日常……人生除了要有长度,宽度,高度,还要有厚度。争名夺利又如何,万事违心别样多。淡泊人生闲度日,看开即是小东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心经》“苦集灭道集谛”里讲到:“我们本来没有心,没有思想和念头。”集起为心,这是客观环境的影响。明心见性,而"性"也只是无形无相,大音希声。所以《中庸》说:“天命之为性,率性之谓道。”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所以六祖慧能也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那我们来听听被认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最聪明的头脑直接对话:德尔菲神庙三条箴言1.认识你自己2.凡事勿过度3.生存与毁灭就在一瞬间;亚里士多德: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尼采:幸福就是感到力量在增长。拥有这种幸福感的人就是主人,而其他弱者崇尚的是奴隶道德(周濂认为,今天所谓的佛系文化就是这种无能于反抗强者的奴隶道德,就是尼采所说的“卑劣的虚无主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论是哲学,还是佛系文化,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运用辩证的方法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分析人的意识、精神发展的历史过程,由最低阶段以至于最高阶段分析其矛盾发展的过程。故生活与生存,普通人往往对日常小事都斤斤计较,而忽略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头等大事——灵魂的健康。​当我们反思生活的意义,内察心中的道德律令,追问死后的世界,都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照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储立体思维,长多元视角!</p>